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黃耆──你所不知道的考據與最新研究

    近些年來,黃耆是臺灣民間及中醫療院所使用量排名第一名的中藥藥材,根據中華民國關稅總局統計資料,中國大陸是主要的黃耆原料供應國家。
    黃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藥,台灣市售習稱北耆或白皮耆,其正品為豆科 (Leguminosae) 植物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變種植物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Hsiao的乾燥根,二者皆屬於黃耆正品的基源。藥品名稱為北耆 (Radix Astragali);歷代諸本草皆有收載與增著,並沿用迄今之重要藥材。
    但是臺灣習慣用的是黃耆的替用藥材「紅耆」 (或稱「晉耆」,Radix Hedysari) 係豆科岩黃耆屬 (Hedysarum) 植物多序岩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根皮紅色,較甜,因此台灣人較喜愛,所以臺灣每年自中國進口的黃耆藥材約有 85%為不同屬的多序岩黃耆。
    黃耆自古為補氣諸藥之最,又為內託癱瘡聖藥,而紅耆則外用敷腫毒。台灣市售品卻以紅耆代替黃耆使用,直到近年才分別被正名。臺灣中藥典已分別收載之,黃耆、紅耆為同科不同屬之兩種藥材,不論在外觀、成分、藥理活性、臨床療效等方面都有相當大之差距,本文比較正品黃耆及台灣所用的晉耆 (紅耆) 在藥材性狀、成分、臨床運用加上目前本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成果,做更進一步的深入之探討。
一、成分分析及現代藥理研究:
內蒙黃耆及膜莢黃耆所含有之四大類成分即:
1. 氨基酸類 (amino acid);
2. 類黃酮素類 (flavonoids),包括有 kaempferol (山奈酮)、quercetin (槲皮酮)、calycosin (毛蕊異黃酮)、isoflavan (異黃酮)、pterocarpan (紫檀烷)等;
3. 皂甙類 (saponins )、黃耆皂甙 (astragalosideⅠ,Ⅱ,Ⅲ, Ⅳ);
4. 多糖體類 (polysaccharides)、黃耆多糖 (polysaccharides [astragalan Ⅰ、Ⅱ、Ⅲ])  等多糖化合物。
    有關黃耆的現代研究包括有加速傷口修復機制、免疫調節作用、改善糖尿病腎病變、抗癌作用、輻射防護作用、預防氣喘等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藥新知介紹之黃耆資料 [2]。從藥理作用更顯示有利尿、降壓、強壯、抗炎、強肝等作用及提高和促進機體之免疫功能,綜合這些療效如改善老人和虛弱體質的病人而言,黃耆絕對是理想之養生保健性生藥之一。
    多序岩黃耆 (紅耆) 因同樣含有氨基酸類 (amino acids),還有比前述內蒙黃耆及膜莢黃耆更具強力殺金色葡萄球菌作用物質,但其成分有些與膜莢黃耆與蒙古黃耆不同。岩黃耆屬的紅耆成分缺二甲氧基紫檀烷、二甲氧基異黃烷和毛蕊異黃酮等三種異黃酮與四種黃耆皂甙 [1],但紅耆含高量的芒柄花素 (formononetin)  [9]。
    以常見的女人補養中藥煎劑「當歸補血湯」(含黃耆和當歸藥材) 之水提取物進行黃耆及紅耆之三種生物活性比較:促雌激素性 (estrogenic)、促紅血球生成性  (erythropoetic) 及促成骨效果 (osteogenic),結果含黃耆的當歸補血湯表現比含    紅耆的當歸補血湯在化學成分方面含有較高的各種活性化學物質,除了芒柄花素以外;且在三種生物活性仍以含黃耆的當歸補血湯較好 [9]。
    對免疫的促進作用,類似的研究亦報導以黃耆優於紅耆,是因為它們所含的類黃酮與皂甙不盡相同 [5]。但很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紅耆的萃取液被證明可以促進週邊神經再生 [7,8],此一作用在黃耆還沒有類似的報導。
二、黃耆目前本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
    黃耆運用在很多的中藥複方方劑中,在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以下簡稱「本所」) 中風研究團隊以台灣中醫院中風病人使用量第一名的中藥複方「補陽還五湯」來做研究。
    補陽還五湯其中最主要君藥便是黃耆,也是補陽還五湯劑中最主要的藥物 (佔八成以上),使用正品黃耆和台灣常用的紅耆熬製的補陽還五湯在缺血型中風動物研究結果有很大的差異。以晉耆熬製的補陽還五湯其提升中風鼠存活率效果優於以北耆熬製的補陽還五湯多二成以上,經三批重複中風動物實驗 (n=30) 結果都如此。
    取市售三家補陽還五湯科學中藥重複上述中風動物實驗,發現以北耆製成的科學中藥 (經HPLC驗證確實含北耆的指標成分黃耆甲甙 [astragaloside IV] ) 治療中風老鼠的效果,遠不如用晉耆 (不含北耆的指標成分 astragaloside IV) 製成的科學中藥;且本研究之補陽還五湯 (用晉耆) 對中風動物的中樞保護作用便是啟動內生性神經再生機制  (Wang et al., 2010)。
    本文研究團隊就此發現在學術討論會中與中國醫藥大學蘇奕彰教授討論,他亦提出其臨床使用經驗也是晉耆補氣效果優於北耆;至此,動物研究與臨床觀察不謀而合。本研究團隊確實發現晉耆無北耆的有效成分如黃耆甲甙 (astragaloside Ⅳ),但卻有許多北耆所沒有的其他有效成分,暫時命名為Y化合物及其衍生物Y1-3 (本所專利研究申請中) 。
    據考察,在1998年曾有台灣學者發表 「晉耆是偽藥」, 引起晉耆市價崩盤。稱其為偽藥的理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的黃耆是北耆 (膜莢黃耆、蒙古黃耆),因在大陸廣泛使用的是北耆。雖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僅收載黃耆來源為膜莢黃耆及蒙古黃耆;然時至1977年版收載黃耆來源為膜莢黃耆、蒙古黃耆及多序岩黃耆 (後者稱為紅耆)。到了1985年版,更將黃耆與紅耆分開收載。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仍同時收載黃耆與紅耆,規定黃耆須含黃耆甲甙 (astragaloside-IV) 不得少於0.04%,毛蕊異黃酮葡萄糖甙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不得少於0.02%;對紅耆則無有效成分鑑定標準 (2010版中國藥典)。
    依照本國學者張賢哲教授考據歷代本草記載,漢《名醫別錄》:「生蜀郡 (今四川成都) 山谷,白水 (今四川廣元縣),漢中 (陝西南鄭) 」。南北朝陶弘景之《神農本草經集注》:「第一出隴西 (甘肅),洮縣 (甘肅臨潭),次用黑水 (甘肅張掖河)  宕昌  (甘肅宕昌),又有蠶陵 (四川松潘) 白水者  (今四川廣元縣)…」。從產地考證即可明顯知道在南北朝時代,最好及次好的黃耆,產於古之隴西、洮縣、宕昌 (今甘肅的臨潭、宕昌)。而今之臨潭、宕昌為今之晉耆主要產地;再從植物品種產地來考證,今之北耆產於山西、內蒙古。
    關耆產於東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所以古《本草》陶弘景所述黃耆之第一最好道地藥材品種,產於今之甘肅臨潭的品種就是晉耆,絕非今之北耆、關耆。古時中原河洛民族生活富裕,社會文化高,用上等的道地藥材即晉耆。台灣的中藥商,是迄今保存河洛文化最完整的族群,也一直保存河洛民族用晉耆為道地藥材的習性,數百年來一直用晉耆為主。
    從晉字來考查,古代秦置「晉州」,故治在今甘肅皋蘭縣西,此藥來自晉州,故以「晉耆」為道地藥材名;再從臨床療效來求證,時間是藥材最好的驗證者,功效差的藥材品種,自然就被淘汰,黃耆是最常用的中藥藥,在台灣中藥市場,晉耆、北耆兩者部有,以河洛中藥文化對道地藥材高品質的要求,在台灣已用了幾百年,但台灣都喜好用晉耆,晉耆若沒有實際「補氣」功效,不可能存在重視道地藥材的河洛中藥文化的台灣市場中。張教授從以上之論證推論說:晉耆是黃耆的偽藥,是很大的錯誤 [3]。
三、結論:
    過去對於黃耆的科學研究以北耆為主 (PubMed資料庫至2014年約370~657篇),對晉耆研究相對較少 (PubMed資料庫至2014年約23-52篇)。依據台灣專家考據及中醫臨床教授、醫師經驗與本所動物研究顯示,晉耆是台灣民眾愛用的補氣中藥黃耆的替用品,實有其歷史傳承、臨床實證基礎與科學證據;有關北耆與晉 (紅) 耆更進一步不同藥效的驗證,須待更多的中醫藥轉譯研究包括動物實驗與臨床試驗來加以檢驗。
參考文獻
1. 林義恭等,膜莢黃耆的農藝性狀調查與活性成分分析,台灣農業研究,55(3),p190-200,2006。
2.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圖書館編輯,黃耆的藥理成分研究新知,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1。
3. 張賢哲與蔡貴花,中藥炮製學,黃耆,p225-229,中國醫藥大學印行,台中市,1993。
4. 2010 版中國藥典,第一部,黃耆(p284),紅耆(p142)。
5. Liu J, Hu X, Yang Q, Yu Z, Zhao Z, Yi T, Chen H. Comparison of the immunoregulatory function of different constituents in radix astragali and radix hedysari. J Biomed Biotechnol. 2010;2010:479426.
6. Wang HW, WangYH, Liou KT, Lu CK, Lin YL, Huang ST, Tsai YH, Cheng YC, Lin HJ, Shen YC. Deciphering the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y an integrative neurofunctional and genomic approach in ischemic stroke mice, J Ethnopharmacology, 2011,138:22-33.
7. Wang Z, Zhang P, Kou Y, Yin X, Han N, Jiang B. Hedysari extract improves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by enhancing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PLoS One. 2013 Jul 3;8(7):e67921.
8. Wang ZY, Zhang PX, Han N, Kou YH, Yin XF, Jiang BG. Effect of Modified Formula Radix Hedysari on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during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2013:647982.
9. Zhang WL, Choi RC, Zhan JY, Chen JP, Luk WK, Yao P, Dong TT, Tsim KW. Can Hedysari Radix replace Astragali Radix in Danggui Buxue Tang, a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for woman aliment? Phytomedicine. 2013 Sep 15;20(12):1076-81.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腸胃鬧脾氣 中藥藥膳、蜂蜜水可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2017-06-22
 若常常有胃部隱隱作痛、打嗝等腸胃不適,中醫師表示,透過適度食用荷葉枳朮飯、喝焦三仙飲等藥膳,或飲用蜂蜜水等食療,皆有助於改善腸胃問題。平時也應調整用餐習慣,如不飽食、細嚼慢嚥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中醫師陳冠群表示,現代人因日常生活有許多壓力、經常感到緊張、情緒起伏不定,都會影響腸胃蠕動。

 此外,有很多患者平常飲食無節制、短時間內吃太多,或食用糯米等較難消化的澱粉,以及五花肉、蹄膀等油脂含量豐富的食物,這些也會加重腸胃消化負擔,妨礙脾胃的正常運作,導致消化不良、胃脹氣等不適症狀。
 透過焦三仙飲、荷葉枳朮飯等具消食效果的中藥藥膳,都有助於恢復腸胃道功能。陳冠群說明,焦三仙飲材料須準備麥芽、神麴、山楂各約取6克,以沸水沖5分鐘後即可飲用。上述這些藥材皆有消食化積、健胃和胃之效,有助改善食後飽脹、脘腹疼痛等不適症狀。

 荷葉枳朮飯則須先準備白朮10克,枳實5克,白米飯1碗,接著將白飯翻鬆,可加入少量鹽或醬油調味;再取1大片荷葉,煮至稍軟後將包入中藥的白飯放入,上方摺疊,放入電鍋蒸20分鐘左右打開荷葉,食用米飯部分即可。

 陳冠群說,白朮能強健脾胃之氣,使胃強而不傷;而枳實則有「消食」的作用,而荷葉則有利提振正氣,幫助腸胃氣機恢復正常。

  另外,平時飲食上,也可多吃栗米粥、大米粥、薏仁粥等穀類,這些穀類不僅本身就有健脾和胃之效,煮成粥後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相當適合調理脾胃。不過粥類因易使血糖升高,因此糖友不宜多食。

 蜂蜜亦有潤臟腑的功效,對全身有滋潤效果,陳冠群說,若常感胃悶悶、隱隱作痛,且伴有便秘、皮膚乾燥等身體滋潤不夠的表現,不妨可在早上空腹時,用低於60℃的溫水,調少量蜂蜜飲用,既能幫助排便,又能滋潤身體;同時還能促進胃黏膜修復、預防胃炎發生。

 除了選擇食物外,陳冠群說,除了應定時定量進餐,少食油膩、生冷,注意細嚼慢嚥外,平常早上也不能餓著肚子,晚上更不能吃到10分飽,以免食物因晚間消化功能減退而不能順利消化,增加身體負擔。

本文轉載自2017/06/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二葉松(活血止痛,袪風行氣)

■文圖/胡德欽 
別名:松樹、松蘿、玉山赤松、台灣赤松。
形態:松科常綠大喬木、針葉密生枝上部、一束二葉、頂端尖、花單性同株異花、毬果長橢圓狀卵形。
性味:味苦、性溫。
功效:
一、松新芽:活血止痛。 
二、松花:袪風益氣。 
三、松香(脂):拔毒生肌。 
四、松果:袪風行氣。 
五、樹皮:跌打損傷。 
六、根:行氣化瘀、驅風利濕。
用法:
一、二葉松嫩芽、浸米酒、適量飲,有壯筋骨功效。 
二、二葉松毬果適量,加鹽少許,炖雞服,有強壯身體功效。 三、二葉松葉一兩,水煎去渣,加冰糖一兩,調服,治腰痛。 四、鮮二葉松煎湯燻洗,連洗數次,治跌打損傷。 
五、二葉松嫩根適量水煎,兌米酒服,治筋骨痛。 
六、二葉松香粉與等量甘草粉混合調勻成散劑,每次服五分,每日三次,治慢性氣管炎。

本文轉載自2009/07/31"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6/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山楂烏梅茶 對抗濕熱暑氣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7-06-16
 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暑氣」是夏季中最容易讓人不適的氣候因子。「暑氣」是以「熱」與「濕」為特點,大凡氣溫高於攝氏30度,相對溼度高於60%時,就會讓人感覺「燠熱難耐」。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人體內在的正氣與外在的邪氣衝突所造成。夏季時的人體臟腑之氣屬於「脾之氣(消化系統的功能)」,而夏季的氣候特質為「濕氣」與「熱氣」,所以「暑氣」容易造成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在此介紹一種簡單的夏季養生茶飲「山楂烏梅茶」,其功效為生津解渴、提振元氣、預防中暑。在炎熱的夏季除能預防中暑外,還能改善氣候導致的食慾降低,唾液分泌減少,味覺遲鈍,及腸胃功能障礙。

   山楂烏梅茶的製作材料以黨參、山楂、烏梅各5錢、陳皮、甘草各3錢,加水2500cc煮沸後繼續以小火加熱20分鐘,再加入少量冰糖,待冷卻後置入冰箱。夏季服用可以改善暑熱傷氣,津液虧損之證,因暑為陽邪,最宜耗氣傷陰。

 本方具有生津止渴,補氣斂汗的作用,黨參是桔梗科的植物,性味甘、平,夏天服用不會上火,可以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而山楂及烏梅在傳統常應用於生津止渴(促進唾液分泌)、消積化食(促進腸胃蠕動)、消導滯氣(減少腸胃道脹氣)。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如果夏季的炎熱造成食慾不振,建議在餐前服用山楂烏梅茶,酸甜的滋味可以促進食慾。如果食慾還不錯,但餐後仍易胃腸悶脹,建議煮茶的時候可以多加1000cc的水,調味時少加一些糖,並於餐後飲用,就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腸悶脹的感覺。所以,夏季煮一鍋「山楂烏梅茶」,可以「一兼兩顧,摸蛤仔兼洗褲」。
(柳營奇美醫院醫師許益彰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7/06/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依唇色診斷疾病

■王鼎源
2017-06-15
 由於陰陽經脈終於唇,上下唇挾口屬手足陽明經,由此可見,口腔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能反映全身性疾病。

 加上嘴唇的表層皮膚很薄,反映血管特別明顯,因此若健康出了問題,影響血液狀況,自然容易顯現在唇色上,嘴唇因而有人體的「晴雨表」之稱,這也是為何搽上唇膏,掩蓋原來的唇色,可能影響診斷結果。

 從唇的紋理、形態,可以推測人體脾臟的形態和功能,例如唇部紋理細小者,脾小;紋理粗的人,脾大;唇稍微外翻上翹者,脾位置偏高;唇偏傾者,脾的位置也可能有偏移情形。

 當嘴唇腫脹時,恐屬實症病;唇萎者則代表氣虛;上唇較肥厚,下唇偏小者,則可能常常有腹脹的問題。

 唇色紅而潤澤:表示脾胃氣盛,血脈調和。

 唇色若為深紅、深紫紅:表示血液循環加速,毛細血管過度充盈的結果。紅紫主熱,中醫指體內熱,肝火太旺,可能導致體內有實熱疾病,如失眠、口臭、便秘,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

 唇色偏白:表示唇部脈絡血量不足或血紅蛋白含量太低,氣血虛弱,容易有貧血、腹瀉、感冒等症狀。體內較虛寒者,也易疲倦、怕冷、氣血不足、導致五臟功能虛弱。

 唇色黑青:指體內氣滯血瘀,是體內循環衰竭的象徵,常合併胸悶症狀。中醫有五色對五臟之說,青色屬肝,黑色屬腎,如果體內濕氣重,嘴唇周圍會泛一圈黑色,這表示肝腎兩虛。常見不適有食慾下降、消化不良、下肢沉重感、小便頻繁。

 唇色偏黃:表示肝功能衰弱,脾胃也隨之受影響。唇黃主濕熱,脾胃負責代謝水濕,脾胃有濕熱,也會導致營養物質無法吸收。

 許多高血壓病人,會突然發現舌頭伸出時,略為偏右;對西醫而言,這可能腦中風的警示。腦中風前期最常見的症狀是舌頭麻木、不靈活。所以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若發現舌頭有異樣,說話不流利、甚至常咬到舌頭等,應特別注意。

本文轉載自2017/06/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夏季吃瓜 祛暑濕


■文/呂晃禎
2017-06-14

 天氣悶熱,身上總是黏黏的,雖然還有1~2個月才是真正長夏(濕),但長夏就是這種感覺。

 理脾之法首重「健脾燥濕」,因為脾臟喜燥惡濕,脾濕不運如同汽車開進泥淖中,前進後退都動彈不得。如脾氣虛脾失健運,食後腹脹,身倦無力,肢體略為浮腫,短氣懶言,小便不利,大便溏瀉,面色萎黃,需用益氣健脾藥調養,如黨參、茯苓、白朮、山藥、薏仁、芡實、炙草、益智仁等。最常用的處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如腸胃素有寒濕,加上夏天飲涼過度,兩相結合就會誘發脾陽虛症候;腹中冷痛,畏寒肢冷,口泛清水,皖腹脹滿,得溫則減,腹瀉便溏,或完穀不化等症,即使是大熱天也須使用辛溫大熱之藥,如乾薑、炮薑、蜀椒、草果、附子等溫中健脾、燥濕祛寒之藥調理。

 寒濕夾雜也很容易出現脾虛氣,如胸悶腹脹,皖腹脹滿隱痛,惡心嘔吐、噯氣吞酸、打嗝氣逆,類似消化性潰瘍症候群,治療上除了要有固護胃膜(川七、白笈)及中和胃酸(海漂蛸、牡蠣、代赭石)的觀念外,還須加上一些健脾理氣藥,如香附、陳皮、砂仁、烏藥、木香、佛手、白豆蔻等藥,以和胃氣,調諸氣,散滯氣,理氣寬胸,順氣寬腸,才能掌握整個病症。

 假如不屬消化性潰瘍之食滯脹滿,則須加入增加胃酸分泌的藥物,如榖芽、麥芽、神麴、山楂等藥以幫助消化。暑濕中滿,食欲不振,風寒濕痹,則必須加入白朮、蒼朮、扁豆、藿香、佩蘭、香薷等袪暑燥濕藥。

 許多蔬果飲食也有消暑袪濕功效,原則上只要是瓜類大多有此效。如西瓜又稱寒瓜或夏瓜,可說是「瓜中之王」,能清暑利濕,養陰生津、利尿,又有降脂、降壓作用;西瓜皮綠色部分煎湯代茶飲,是很好的消暑清涼飲料,西瓜皮中醫稱之為西瓜翠衣,可用於口唇生瘡等病。

 苦瓜則苦入心,清心火,是夏天最好的養心陰食品。絲瓜,味甘、性涼,入肝胃二經,有清暑涼血,通便解毒,潤肌美容,通經絡,行血脈之效,可清熱袪暑養陰,是夏季消暑可口的常見菜。

 冬瓜可清涼降火,其性平味甘,能清熱、養胃生津,消暑解毒,去心火,除煩渴,消痔瘡,療豆疹,是夏天很好的蔬菜及飲品(冬瓜茶)。

 哈密瓜味甘性寒,能消暑氣,除煩熱,生津止渴,利小便,是預防暑熱很好水果。小黃瓜能清熱、解暑、利尿、潤膚,是夏天消暑的涼拌小菜。南瓜,味甘性溫,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止渴解毒,對於久病氣虛,脾胃虛弱,倦怠短氣的人來說,在夏季暑熱煩渴時不易進補的季節,可說是很好的健脾、養胃、生津的調養食品。

 平常也可以吃些健脾利濕的豆類,除可補充蛋白質外,各種豆類都有不同作用。如綠豆能清熱消暑,健脾除濕。白扁豆、四季豆,可以健脾燥濕。赤小豆,養心養血,健脾除濕利尿。紅豆可以補血、健脾利尿。黑豆能補腎益脾。青豆能滋養肝腎。豌豆有養肝益脾之效。

 生活起居也有須注意之處。夏天應晚睡早起,以應天地生發之機。情緒須保持平和,盡量不要激動或生氣,以免火上加油;每天可沐浴多次,以保持奏理暢通,汗液排泄順暢,應注意沐浴的水溫原則上「水宜溫不宜涼」,以避免皮膚毛孔遇冷閉塞過度,汗鬱於內而生癢瘡。

 飲食以潔淨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為原則,生冷食品不可過度。可多食瓜果,除可清熱利尿外,也能大量補充熱能及水分,且還含有大量維生素及礦物質。調味品應酌量運用蔥、蒜、生薑等,除能增加食欲外,還有殺菌作用,更可矯正食寒飲冷過度所產生的副作用。

 夏日汗多容易渴飲過度,沖淡胃酸,或多食甜品飲料,常引起胃酸過多,嘔惡吞酸,胃納不佳等症,可在水中略加些鹽中和胃酸以助陰氣。
(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6/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西瓜、絲瓜等瓜果有消暑袪濕功效


西瓜皮壯陽?
/呂晃禎
 西瓜最近爆紅,原因不是吃西瓜可以消暑解渴,而是網傳吃西瓜皮可以壯陽,指美國研究「吃 3個西瓜等同於 1顆偉哥」,其中關鍵成分是瓜氨酸。
 西瓜確實含有瓜氨酸,且瓜瓢(即表皮與瓜肉之間白綠色部分)的瓜氨酸含量還倍增於瓜肉部分。什麼是瓜氨酸?瓜氨酸是 1種α氨基酸,名字是由首先抽取出瓜氨酸的西瓜而來,它是從烏氨酸及甲醯磷酸鹽在尿素迴圈中產生,或是透過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產生精氨酸的副產物,主要功能有抗氧化作用、協助身體細胞分裂、促進傷口癒合、調節免疫功能、平衡血糖、協助體內氨及代謝平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性功能障礙等。
 但食療不等於藥補,藥物治療需一定的病理、病機做為辯證的基礎,有效濃度需到達一定劑量才會有作用,有時即使劑量非常小,但由於有其專一性,仍會產生作用。
 但食療缺乏這種專一性,如要達到同樣效果,所需的食用量會非常大;即使能多吃,因西瓜屬生冷食品,過食易傷脾胃,會導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腸胃抵抗力下降、引發腹瀉腹脹等副作用。但若屬燥熱體質,正好有平衡矯正作用,或許有些效果也不無可能。
 西瓜原產於非洲,堪稱「盛夏之王」或「瓜中之王」,於唐代時引入新疆,五代之後中原大量種植;其清爽解渴,味甘甜多汁,是盛夏佳果。《本草綱目》記載:「西瓜又名寒瓜,皮甘、涼、無毒,消煩止渴,解暑熱,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瘡。」口舌生瘡,用西瓜皮燒過,研磨,放入口內含噙。內挫腰痛。用西瓜青皮陰乾,研末,塩酒調服 15克。食瓜過多,人感不適,用瓜皮煎服湯飲即可,瓜藤解酒。
 西瓜在中醫的《本經逢源》中被譽為天生的白虎湯(白虎湯是中醫治療高熱、煩渴、脈洪大等實熱病的得力良方),能清熱解暑,生津解渴,除煩利尿,治療暑熱、中暑,胸膈滿悶、氣壅不適,小便不利,口鼻生瘡,解酒毒等。
 西瓜的果肉、果皮、種子皆可食用和入藥,果肉有清熱解暑、除煩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可用來治一切熱症,暑熱煩渴、小便不暢、咽喉疼痛、口腔發炎、酒醉等。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 B2等,有清肺潤肺之功,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咳,緩解急性膀胱炎和降壓作用。西瓜皮就是中醫所稱的「西瓜翠衣」,有清熱解暑、瀉火除煩、降血壓等作用,對於口舌乾燥、唇乾裂、膀胱炎、腎炎等皆有一定療效。
 西瓜皮含豐富維生素 C、 E,外用擦肌膚,有養膚、嫩膚、美膚及防治痱癤等作用。西瓜皮和種子殼所製成的西瓜霜,能夠治療口瘡、口疳、牙疳、急性咽喉炎等。
 婦女懷孕期間很多食品和藥物忌口,不過西瓜似乎例外,懷孕期間由於一個人的機能須負擔兩個人代謝,容易產生口渴、口乾、燥熱等代謝失衡現象。妊娠早期吃一些西瓜,可生津止渴,消膩除煩,對於止吐也會有些效果(口淡者例外);懷孕後期易水腫及血壓升高,常吃西瓜可利尿消腫,還有降壓作用。產前產後吃些西瓜可治療輕微貧血,也可增加乳汁分泌,改善大便秘結。
 西瓜性寒除不宜大量食用外,尚有很多禁忌,以中醫辯證凡屬脾胃虛寒,濕盛寒積,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便頻數,小便量多;平常有慢性腸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於虛冷體質皆不宜多食;感冒初期屬寒症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皆不宜吃西瓜。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07/17"中華醫藥網"


夏令養生說西瓜
食用西瓜有開胃、助消化功能。資料照
■余行誠
 西瓜又名寒瓜,原產於非洲。據《本草綱目》記載:唐五代時期,有人從西域帶回瓜種繁殖,故取名西瓜。西瓜在我國栽培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西瓜性寒、味甘甜,是瓜果中汁液最多者,幾乎包含著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如大量的庶糖、果糖、葡萄糖、豐富的維生素ACB和尼克酸,多量的有機酸和氨基酸以及鈣、磷、鐵等物質。
 食用西瓜有開胃、助消化、利泌尿、促代謝、去暑疾,滋身體的妙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西瓜含有蛋白質,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變為可溶性蛋白質:並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又利於腎炎患者食用。
 西瓜不僅是夏令佳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也漸漸搬上了餐桌。
 
本文轉載自2010/09/17"中華日報醫藥網"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柿子配牛奶 易消化不良或結石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2017-06-04

 坊間流傳許多食物相忌的說法,其中柿子不要配牛奶就是一項,國健署表示柿子富含丹寧酸,若與蛋白質的牛奶、豆漿等一起喝,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或結石,因此建議食用柿子記得去皮,減少單寧酸;此外慢性腎衰竭、洗腎患者則不宜多吃柿餅,避免造成代謝負擔。

 健署表示,柿子果肉中含有大量丹寧酸、鞣酸。因此食用柿子時,一起與蛋白質食物搭配食用,若與胃酸,蛋白質食物結合,單寧酸的酸根離子結合成為溶解度較小的鹽類而沉澱。生活中常見柿石症的產生就是由於空腹吃了大量的柿子,柿子中含有單寧酸,使腸胃中的蛋白質凝固變性而成為不能被消化的「柿石」。

 因此單寧酸和蛋白質食物包括肉、蛋、乳製品及豆類、豆漿、豆腐一起食用,會產生單寧酸蛋白,會在胃裡結塊而造成不適,將導致腸蠕動減緩,使排泄物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延長,產生便秘,便祕且會增加人體對有毒物質甚至致癌物的吸收,危及健康。

 因此國健署建議,食用柿子記得去除外皮,減少單寧酸,進而能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慢性腎衰竭、洗腎患者也不宜多吃柿餅,因富含磷質及鉀離子,易造成代謝負擔。糖尿病患者在攝取上注意份量,避免攝取過多糖分。

本文轉載自2017/06/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白花雞鵤刺(止血涼血,調經理帶)


■正義
又稱:大薊,雞鵤刺,野紅花,虎薊,牛牛母暮刺,馬 ,豬母刺,地蘿蔔,雞胎,白雞過刺,雞公刺濱刺。
分布:台灣南部恒春,鵝鸞鼻,澎湖,山坡,荒野路旁野生。
形態: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莖分枝,密生茸毛。春天與秋天間開白花是頭狀花序,直立,單生或叢生,果實瘦果長橢圓狀扁平。
藥用部分:根或全草。
性味入經:味甘,性涼入肝,腎二經。
功用:止血涼血,調經理帶,消癰腫之效。
主治:咳血、流鼻血,尿血,便血,水腫,淋病,婦人亦白帶,崩漏,腸癰,骨質增生,黃疸,肝炎,月信不順,腎臟炎水腫,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尿毒,腫瘤,皮膚爛,脊椎腫痛骨刺,燙火傷等症用量 10~ 60克水煎服用。
 方例:
1.月信不順:白花雞 ?刺,白花益母草,白龍船花根,小本山葡萄,白肉豆根,會殼草各 20克,水荖葉根,白花虱母子頭各 15克水 8碗煎 3碗加豬小腸 2台尺炖爛分 3次飯前各服用。
2.赤白帶:白花雞 ?刺,白榭榴,山葡萄,小本牛乳埔,馬鞭草,白龍船花根各 20克,鴨舌 ?,白花益母草各 15克,加豬排骨適量炖爛分 3次飯前各服 1次。
3.骨質增生:鮮雞 ?刺根,豬排骨 90克以半酒水炖爛服用。
4.乳腺炎:鮮大薊根 60克,蒲公英 30克,忍冬花 10克,大飛揚,小飛揚各 15克水煎服用。
5.腎炎水腫:白雞 ?刺,小锳,鳳尾草,蒲公英,鐵雨傘,白冇骨消,扛香藤,菟絲草,丁豎朽各 30克水煎當茶飲。
6.吐血,流鼻血:白花雞 ?刺,白茅根,扁柏各 30克水煎服用。
7.治骨刺:白花雞 ?刺鮮根 60克,以半酒水炖排骨服用。
本文載自2012/06/30"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6/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藤紫丹 活血袪風 解毒消腫

■胡德欽
2017-05-31
別名:冷飯藤、清飯藤。
形態:紫草科多年生蔓性纏繞藤本、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先端漸尖、葉脈呈凹下狀、全緣、莖分枝、密生短柔毛、聚繖花序頂生、花小、綠白色、核果熟時白色。
性味:味苦、辛、性溫。
功效:活血袪風、解毒消腫。
用法:
1.藤紫丹2至3兩、半酒水,燉瘦肉服,治婦女白帶。
2.鮮藤紫丹莖葉搗汁半碗、沖溫酒服,另渣再燉瘦肉服,治行氣活血、新舊傷痛。
3.藤紫丹5兩、水五碗,煎成一碗服,治風濕骨痛。

本文轉載自2017/05/3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肌肉關節痠痛 喝雙藤茶保健調整體質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7-05-30
 現代人生活忙碌且缺乏運動,許多人都有肌肉或關節痠痛的困擾,尤其天氣變冷時,痠痛越顯嚴重,容易產生活動障礙。對於筋骨易痠痛的人,中醫建議平時可喝「雙藤茶」,以調整體質,改善症狀。

 肌肉或關節痠痛急性發作時,不要忌諱服用消炎止痛的西藥,如果能快速的緩解炎症反應,將可有效避免長期炎症造成的肌肉酸痛或關節變形。民眾之所以忌諱消炎止痛的西藥,無非是因為此類藥物對於腸胃道的刺激。近年來,現代醫學在研發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方面有顯著的進展,新藥對於腸胃道刺激的副作用已大為減少,民眾可不必擔心。

  有肌肉或關節痠痛的病人,平時可適度地運動以增加肌肉的強度及關節的耐受性,改善病情。運動時要注意痠痛的狀況,若症狀變得較嚴重時,則必須休息。游泳和騎自行車是較好的運動,因為關節的受力較小。

  針對筋骨痠痛,中醫的保健飲品為雙藤茶,適合各種筋骨痠痛證型的患者。雙藤茶由「忍冬藤2兩、雞血藤1兩」這兩味中藥,以水1升,煎煮30分鐘後當茶飲。

 其中忍冬藤是中藥金銀花的藤蔓,因其寒冬不凋故有其名,性味甘寒無毒,有益於紅、腫、熱、痛的實熱型酸痛。而雞血藤其功效可補血、行血、暖腰膝、舒筋骨,對於虛寒型的酸痛有助益。兩者搭配成雙藤茶,涵蓋了寒、熱、虛、實四種證型的筋骨酸痛。

 雖然忍冬藤及雞血藤的藥性皆屬溫和,但仍不宜過量服用,建議每週1至2次適量地飲用,且僅能當作輔助飲品,千萬不可捨棄正規的醫療方法,以免延誤病情。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李啟光醫師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7/05/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哈佛餐盤概念 不怕粽慾過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17-05-29
 儘管高油、高鹽、高熱量,但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營養師表示,其實粽子沒那麼可怕,用哈佛餐盤的概念就能均衡吃,如釋「粽」負。

 吃1顆傳統肉粽相當於吃下2.4碗白飯的熱量,要慢跑82分鐘才能消耗,若在正餐以外每天吃2顆粽子,一週後體重恐增1.2公斤,讓端午節想吃粽子又怕怕!
 聯安診所資深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其實運用哈佛餐盤概念,就能聰明挑選、吃得營養、均衡、少負擔!

 徐景宜表示,哈佛餐盤分成4分,全穀類澱粉食物、優質蛋白質食物、蔬菜、水果各占1/4盤,而粽子就是主食,代替飯、麵等澱粉類食物,吃了粽子就不吃飯,建議挑選添加全穀雜糧的粽子,如糙米、紫米、燕麥及薏仁等,增添口感,也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

 將肥肉換成瘦肉等低脂肉類,或補充魚、白肉、新鮮海鮮等,粽子餡料選擇含有菇類、竹筍、蘆筍、胡蘿蔔絲等食材的粽子,增加纖維質攝取,另外還需補充青菜,建議可配合時節巧搭涼拌小黃瓜、竹筍、燙青菜,且吃粽前20-30分鐘先吃水果,選擇糖份低的小蕃茄、芭樂、蘋果、奇異果為佳

 徐景宜表示,蔬菜、水果合計份數應占1/2盤,蔬菜應比水果多,建議吃粽子不忘多補充水分,可喝清湯(勿食用高湯或濃湯)增加飽足感,且吃粽子不沾醬,以免鈉、糖攝取過量而增加身體負擔,尤其有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者更要避開。此外,多與家人分食共享,或將自家粽子包小一點,也可減少攝取熱量。

 徐景宜提醒,三高患者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者,應特別注重食物份量的代換,端午節吃粽子,應景嘗口感就好,要有所節制,酌量食用,並列入飲食計畫以監控血壓、血糖;容易消化不良的民眾,應適量攝取粽子並細嚼慢嚥。同時也要搭配運動,在連續假期不要放「粽」大吃,多出外踏青,消耗熱量。


本文轉載自2017/05/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乳頭茄 清熱解毒 消炎止痛

■平淡
2015-07-31
又稱:五指茄、五角茄、黃水茄、五子丁茄。
生長習性:多為人工栽培供藥用。
生態:為茄科半落性灌木植物,全株被柔毛,莖及葉柄,葉脈有銳利刺,多分枝綠色。春夏間開淺紫色至紫色花,5裂,槳果倒卵形,成果時鮮黃色,成熟時黃色,形狀似乳頭又稱乳頭茄。
藥用部分:全株或根莖,果。
採集:全年可採收,採收後洗淨,切片,曬乾使用或備用,枝葉可隨採隨鮮用或曬乾用,果實成熟時採收。
性味:根,味辛苦、性微寒,入肝經;果實,味苦、澀,性寒,有毒慎用之。
功效:全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腫散瘀、利水解熱。果實:散瘀消腫。
驗方:
1.痔瘡出血:五子丁茄根、埔鹽根、小本辣椒根、鳳尾草、刺波根各30克、豬赤肉90克,水燉吃肉飲湯或五指茄根、辣椒頭各60克燉豬瘦肉適量服用,
2.小便黃熱:乳頭茄葉、五根草、筆仔草各60克,水煎加黑糖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5/07/3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本文轉載自2017/06/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