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沙門氏桿菌 (Salmonella)

 

 【發布日期:2010-09-02】 發布單位:食品組

沙門氏桿菌 (Salmonella)

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度在台灣排名第4,主要是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所致。


圖片來源:
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PHI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S.A.

特性

1. 革蘭氏陰性 G(-) 桿菌

2. 具有鞭毛,善於運動。

3. 好氣性或兼性厭氧菌

4. 不會形成芽胞。

5. 適合生長的酸鹼值 (pH) 6.57.5之間,在酸性環境下 (pH<4.5),生長會被抑制。

6. 生存的溫度在448之間,以3537生長最佳。

7. 耐熱性低,煮沸5分鐘可將其殺死。

發生原因

1.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

2. 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

3. 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

4. 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

潛伏期

潛伏期為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

中毒症狀

1. 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2. 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

治療方法

1. 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2. 一些特殊病患,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如何預防

1. 加熱:本菌不耐熱,於60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

2. 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

注意手部衛生: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

3. 防止病媒侵入: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也不得將狗、貓、鳥等動物帶進調理場所,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4. 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台灣病例概況

本署官網 >業務專區 >食品>餐飲衛生 >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歷年食品中毒資料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VfYlO7kViUk)

實際病例

1. 1034月,民眾購買麵包店之提拉米蘇蛋糕食用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疑似食品中毒症狀就醫,經採樣製作提拉米蘇蛋糕之液蛋中及患者肛門拭子,皆檢出沙門氏菌,為製作糕點之材料污染食品所導致。製作提拉米蘇或慕斯類糕點時常因蛋液未澈底加熱,而造成食品中毒事件,為預防沙門氏菌或其他病原菌污染食品,建議使用衛生品質良好之液蛋或殺菌液蛋,避免因病原菌污染而致食品中毒。

2. 1036月,學生食用食品工廠之餐點後,陸續出現噁心、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經採集食餘檢體、患者肛門拭子、及廚工檢體後,於食餘檢體(豬肉、雞肉)及患者肛門拭子檢出沙門氏菌,驗判為食物未充分加熱或生熟食交叉污染所導致。

參考資料

1. 吳定峰、邱志威 (2003),食品微生物學精要,藝軒圖書出版社。

2. 陳樹功等 (2009),新編食品衛生與安全,華格那企業。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防疫專區沙門氏菌感染症。

(http://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E820735B&nowtreeid=FFEBDEC784B25EB8&tid=D03CCE3DF521E46A)

4.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歷年食品中毒資料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VgIHBrmheUk)

5.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2019), The European Union One Health 2018 Zoonoses Report. (https://www.efsa.europa.eu/en/efsajournal/pub/5926)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聽說吃胡蘿蔔(紅蘿蔔)會讓皮膚變黃,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20-08-25】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聽說吃胡蘿蔔(紅蘿蔔)會讓皮膚變黃,是真的嗎?

  1. 胡蘿蔔因含有豐富維生素A,而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皮膚會因色素沉澱而變黃。但「大量」是指每日食用超過270g的胡蘿蔔,如果只是每天喝一杯胡蘿蔔汁(1杯=240 cc),並不會發生維生素A過量的情況。即使真的導致膚色變黃亦只是暫時性,只要停止食用,皮膚便會慢慢復原為本來的膚色。
  2. 維生素A為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100g胡蘿蔔維生素A視網醇當量為1,120微克)。
  3. 不只是胡蘿蔔,部分紅、黃色的食物都可能發生此情況,例如枸杞子及南瓜等。
  4. 食藥署提醒,民眾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夜夜好眠

 

 【發布日期:2020-08-19】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管制藥品組(Tifsan)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面對國人睡眠障礙的困擾,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主任解析睡眠障礙,並就睡眠障礙臨床案例,告訴大家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及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有不少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讓我們夜夜好眠,比如:有安靜舒適的睡眠情境(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固定的生活作息及就寢、起床時間。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但睡前避免做劇烈運動。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培養放鬆的休閒活動。避免睡前滑手機、上網及看電視。睡前盡量安排做些輕鬆的事,讓身心處在平靜狀態。

    當您發現生活作息及環境已經改善,但仍出現失眠狀況,應就醫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並依照醫師處方,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為確保鎮靜安眠藥的使用及用藥品質,食藥署建議民眾領取鎮靜安眠藥時,請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藥品使用說明書)及用藥指導單張,依藥袋上之劑量與時間服用,勿自行增減藥量。服用安眠藥期間,避免開車、從事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或操作危險的機械。服藥完畢後就立刻到床上準備入睡,避免其他活動。勿自行混用多種鎮靜安眠藥,也應避免同時使用酒精,以免因藥理作用,增加使用藥品的危險性。

    食藥署呼籲國人應有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並且有正確面對鎮靜安眠藥的態度,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診治;若醫師評估確有藥物治療之必要,可依醫師開立的處方箋,領取鎮靜安眠藥,並需遵照醫囑服用鎮靜安眠藥。如欲查詢更多睡眠衛生與如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相關資訊,請上食藥署「睡睡平安」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leepverywell)網頁瀏覽。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聽說喝香菜水可減少洗腎次數,這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20-08-18】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聽說喝香菜水可以幫助腎臟排毒,甚至能減少洗腎次數,是真的嗎?

  1. 由於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對於食品保健相關議題更加重視,所以有關食品問題的傳言也越來越多,但多數是誇大或未經證實的內容,常常引起許多民眾的恐慌。關於坊間流傳「聽說喝香菜水可減少洗腎次數」的訊息,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
  2. 相反的,因香菜中含有大量鉀離子,腎臟病友需適度食用,若鉀離子長期累積於體內,恐因高血鉀導致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造成身體更多負擔。
  3. 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為慢性病患者身體不適時,應立即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相關連結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聽說一天吃5顆以上的奇異果,可以治療口瘡,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20-08-04】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聽說一天吃5顆以上的奇異果,可以治療嘴巴破,是真的嗎?

  1. 奇異果雖含有維生素C,但口腔潰瘍的肇因繁複多元,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目前並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證實。且奇異果恐產生刺激性,可能會造成黏膜受損
  2. 食藥署提醒,若是口腔潰瘍的情形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為自體免疫系統,或是口腔癌等病變造成,如果超過兩週以上的嘴巴疼痛或是有可疑的腫塊,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