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傷暑中醫調理 香薷飲清暑毒、止渴瀉


陳俊銘
2017-07-30
 中暑會出人命,鄉下偶有務農阿伯,大熱天下噴農藥,中暑昏倒在田埂邊,嚴重的甚至回天乏術。台灣近幾年來的夏天異常炎熱,地球暖化效應下,氣溫節節上升,攝氏38度不是少見,辛苦的農民和勞工要注意不要過勞、中暑了。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易中暑。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診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體証;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則常可致死。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加上通風差,極易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曝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曬,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產熱集中,散熱困難。

 中暑不僅和氣溫有關,還與濕度、風速、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及水鹽供給等有關。誘發中暑的因素很複雜,但主要因素還是氣溫。

 根據氣象特點,可將發生中暑現場小氣候分為兩類:一類是乾熱環境,這是以高氣溫、強輻射熱及低濕度為特點,環境氣溫一般可較室外高5℃~15℃,相對濕度常在40%以下;另一類為濕熱環境,即氣溫高,濕度高,但輻射熱並不強。由於氣溫在35℃~39℃時,人體2/3餘熱通過出汗蒸發排泄,此時如果周圍環境潮濕,汗液則不易蒸發。

 據實驗,導致中暑發生的條件:
 1.相對濕度85%,氣溫30℃~31℃。
 2.相對濕度50%,氣溫38℃。
 3.相對濕度30%,氣溫40℃。

 中暑的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不超過37.5℃。
 2.輕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狀,同時體溫在38.5℃以上,並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者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
 3.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發生昏厥或痙攣;或不出汗,體溫在40℃以上。

 發現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表現時,首先要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並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還可以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對於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從高溫環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還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院。

 輕微中暑又稱傷暑,治療傷暑,中醫有好方法。臨床常用清暑益氣湯,清暑祛濕、益氣生津,主治暑傷氣津證,四肢倦怠、身熱汗多、口渴心煩、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另外常見因天氣炎熱,吹冷氣或電風扇、又喝了很多冷飲,造成外感於寒、內傷於濕,造成惡寒發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可用香薷飲清暑毒、止渴瀉。夏季消暑可配合西瓜、愛玉、綠豆湯,生津解渴消暑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7/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貧血4大症狀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7-07-29
若懷疑自己貧血,可以從外觀四大症狀自我檢查。
 1.面色、皮膚、黏膜、指甲蒼白。
 2.指甲扁平、變形、縱紋且易斷。
 3.頭暈、無力、疲倦、食慾差、腹瀉。
 4.活動後心悸、氣喘。

 若有以上自覺症狀,可至醫院進一步檢查。醫療上的檢查,以抽血來了解血紅素值及紅血球數量來判斷是否為貧血,正常男性血紅素約15克/dl、貧血為低於12克/dl;正常女性血紅素約13克/dl、貧血為低於11克/dl。正常男性紅血球約470萬/mm3、貧血低於410萬/mm3;正常女性紅血球約430萬/mm3、貧血低於380萬/mm3。

 一般來說,會造成貧血可分成5大原因:
 1.失血是占造成貧血的7成,可分為意外創傷大失血,慢性病有出血症狀,如肺結核、胃潰瘍、痔瘡、血尿等,及手術、生產等易造成失血。
 2.營養素供給不足:在嬰兒期、青春期、懷孕、哺乳期等,身體需要較正常時供給較大量的營養,不然極易造成貧血。
 3.營養失調:長期飲酒、腹瀉,節食、挑食,攝食不均衡也是引起貧血的因素。
 4.疾病:胃切除、寄生蟲、嚴重肝病、洗腎患者、癌症患者都容易有貧血現象。
 5.先天性疾病:骨髓造血機能低下的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及紅血球自體崩壞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在中醫屬血虛、虛勞的範圍,其發生與脾胃虛弱有關,因此,中醫治療貧血藥物多以聖愈湯、八珍湯、四物湯、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等,依照患者不同的證型,給予補益氣血為主。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科提供,記者葉進耀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7/07/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火筒樹(清熱除濕,消腫解毒)

文圖/胡德欽
別名:番婆樹,紅吹風。
形態:火筒樹科常綠小喬木,葉互生,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葉片披針形,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形,鋸齒緣,下部具氣艮或支柱眼,樹皮平滑褐色,莖多分,枝聚繖花序腋生,聚果扁球形。
性味:味辛,性涼。
功效:
一、葉:消腫,解毒,生肌,外用治瘡瘍腫毒。
二、根:清熱除濕,收歛,生肌,治風濕痺痛。
用法:
一、鮮火筒樹葉適量,外敷患處,治瘡瘍腫毒。
二、火筒樹莖葉五至六錢,水煎服,治風熱感冒。
 

本文轉載自2010/06/09"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7/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台灣白及 美麗又保健

記者林東行/花蓮報導 
晚春進入夏季的時節裡,台灣有一種原生蘭花,在蘇花公路陡峭的山壁上悄然綻放,清新秀麗的花朵似乎與白色的台灣百合爭妍鬥艷。這種花型秀美且兼具藥用價值的植物就是台灣白及( Bletilla formosana)。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再加上地形錯綜複雜,因此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其中野生蘭約有三百六十餘種,而台灣白及不僅花美又有保健功效。花蓮區農改場表示,在植物分類上台灣白及屬蘭科白及屬植物,從海邊至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區均有分布,喜愛生長在陽光直接照射的芒草原內、公路旁或石坡上。四月起,就可見到它抽出紫黑色花軸,開放著白色略帶粉紅的花朵,十分清新可人。 
花蓮區農改場指出,台灣白及為地生蘭,莖纖細而且直立,葉片疏生在莖基部上呈披針狀線形,具有縱摺,質地類似茅草。在園藝利用上適宜作為庭園植栽,亦可盆植,它也是民間常用的草藥,主要利用部位為其塊根及地下球莖。 
花蓮區農改場強調,近年來該場致力於台灣白及組織培養繁殖技術研究,除進行無菌播種繁殖外,也以誘導芽體再生方式來量化種苗達到大量生產目的。透過種苗生產繁殖技術的研發,期望讓這個在田野上不容易見到的美麗又具保健功能的台灣原生蘭,能帶給人們更多的健康,也期許它能再次回到它的原生地綻放美麗的花朵。

本文轉載自2010/03/01"中華日報醫藥網"

台灣白及
【來源】蘭科(Orchidaceae)植物台灣白及(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echter)的乾燥塊莖。
【形態】多年生草木。葉4~7片,長披針狀線形矩圓形,長10~50cm,寬8~35mm。總狀花序頂生,直立,每次開1-2朵,花苞早落,花不完全開張,白色帶有粉紅色。萼片窄椭圓形,銳頭。花瓣歪椭圓形,銳頭。唇瓣3裂片,側裂片甚小,銳頭。中裂片近乎圓形。唇瓣上有5條隆起縱線。花粉塊8個,葯帽圓球形;蒴果椭圓形。
【產地】台灣。
【性味】性微寒,味苦、甘、澀。
【歸經】入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於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破裂、肺結核吐血、潰瘍病出血。用量6~15g。

本文轉載自"中國醫藥大學藥園"

本文轉載自2017/07/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香薷飲祛暑濕 可改善空調冷氣病

■文圖/呂晃禎
2017-07-26
 夏天氣溫較高,照理說感冒的病患應該少一些,但事實上其實不然,臨床上天天都有外感的病患上門求診。除了暑熱之病外,最常見的就是「空調冷氣病」。

 氣溫逼近40度,不管公司或家庭都安裝冷氣機調節氣溫,由於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內或嗜食生冷過度,容易傷及人體陽氣,就會出現頭痛、惡寒、發熱、頭重腳輕、無汗、咳嗽、鼻塞、腹脹、腹瀉、食慾不振、胸悶、呼吸不暢、四肢倦怠、睏倦乏力、關節痠痛、或演變成暑濕感冒等「空調冷氣病」的副作用。

 香薷飲是夏季祛暑第一方,冷服香薷飲可以改善「空調冷氣病」,該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香薷、厚朴。現在最常用的三物香薷飲是出自明代的「證治準繩 」,是在宋代香薷飲中加入健脾燥濕、和中消暑的白扁豆所組成,具有清暑毒,止渴瀉作用。主治:暑月乘涼飲冷,內傷於濕,外感於寒所至諸症,如惡寒發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腹痛、嘔吐、口渴、四肢倦怠、苔白膩、脈浮。

 不論是三物香薷飲或四物香薷飲、新加香薷飲、五物香薷飲、或十物香薷飲,都是以三物香薷飲為基礎方隨證加減而成,各種 香薷飲中其主要的病因病機,都是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抑所引的各種症狀。

 香薷飲以香薷為君藥,性味辛溫方香,有解表散寒,兼清暑化濁之效;厚朴性味辛苦溫,能行氣寬中為臣,燥濕化滯;白扁豆性味甘平,可以健脾和中,兼能消暑利濕為佐。

 香薷本來就又有化濕的功效,得厚朴、白扁豆之助,不只能解表散寒,更能加強和中化濕的功效,是夏季外感、清暑發汗解熱必用之藥,可說是夏天祛暑及外感第一方。當然也可隨證加減適當的藥物;如發熱者可加葛根、青蒿、金銀花、石膏解熱。嘔吐腹瀉者,可加入茯苓、生薑、半下、黃連。裡熱實證,可加入黃連、梔子、黃柏等苦寒藥解裡熱。自汗體倦乏力,可加入黃耆、人參或黨蔘增加元氣。若抽筋可與木瓜及芍藥甘草湯同用。現代臨床上常用於暑熱瀉痢,嘔吐腹痛,頭痛頭脹,腸胃型感冒及急性腸胃炎等。

 現代藥理學證實,香薷含有揮發油具有廣譜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主要成分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質等、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此外,香薷所含揮發油經過腎臟時,能擴張腎臟血管,增加過濾壓力,所以有利尿作用。

 白扁豆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顯示白扁豆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腸胃炎等有解毒作用;也能增強T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扁豆中所含的多種微量元素,能刺激骨隨造血組織,提高造血功能。

 厚朴含有厚朴酚、四氫厚朴酚、異厚朴酚、揮發油及木蘭箭毒鹼等成分。對於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抗病譜也很廣;對於腸管,小劑量有興奮作用,但大劑量則會出現抑制現象。整體而言,香薷飲具有發汗退熱,抑制病毒,調理腸胃的功能。
          (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7/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香薷飲變方多解暑祛濕良方宜涼服 

■文/呂晃禎
2017-08-02
 香薷飲的變方很多,治療範圍也很廣泛。歷代醫書中以香薷飲為名的約有6方,三物香薷飲加羌活、防風,治療中暑兼中風,僵仆抽蓄,或再加黃耆、芍藥,專治暑月得病,手足抽蓄,如驚風狀,俗稱為「暑風」。

 如以三物香薷飲加上乾葛,名為「香薷葛根湯」,善治暑月傷風咳嗽,或暑傷泄瀉。又如「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是以三物香薷飲去掉扁豆,加入黃連組成,有解表去暑,清熱化濕之效。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而暑熱較勝,口渴心煩,吐瀉腹痛。

 「四物香薷飲」《醫方集解》則是三物香薷飲原處方加入黃連組成,以增加清暑除煩之效,主治:外感暑氣,皮膚蒸熱,自汗倦怠,頭痛頭重,或嘔吐,或煩渴。如與金銀花、連翹共用,則是「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能祛暑解表,和中化濕。主治:暑溫初起,複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出,面赤心煩,口渴或口渴而不欲飲,苔白,右脈洪大左脈反小等症。

 若加入茯苓、甘草則成為「五物香薷飲」《醫方集解》,功能散寒解表,和中利濕。主治:暑越身受寒邪,脾胃不和,嘔吐泄瀉。倘加入木瓜、茯苓、甘草,則為「六味香薷飲」《醫方集解》,有祛寒解表,疏筋利濕之效。主治:夏月外感寒濕,腹痛嘔吐,轉筋等證。若與人參、白朮、黃耆、陳皮、木瓜、茯苓、甘草同用,則成為「十物香薷飲」《百一選方》,可以解表散寒,益氣健脾,清熱化濕。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而暑熱較勝,口渴心煩,腹痛吐瀉。五物香薷飲加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名為「二香散」(合香薷飲與香蘇飲唯一方),常用於內傷外感,身熱腹脹。

 文獻中也有用香薷飲來治療孕婦腹中卒痛,脈虛者;以三味香薷飲加茯苓、木香、藿香、甘草《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炎炎暑熱下,一般人最直接的反應是大口吃冰、飲涼水,或直接沖涼水(大汗身熱直接衝冷水非常危險,嚴重會有急性暴斃的可能,應盡量避免),但這些只能讓表面皮膚暫時下降,無法真正消暑。

 以中醫養生觀點,假如能在家煮生脈飲(上集已介紹)或香薷飲作為一般茶飲最理想,既可消暑氣也可養元氣,可改善暑熱易耗氣,全身倦怠,肢體乏力等症狀。

 除上兩方外,臨床上「清暑益氣湯」《脾胃論》的效果也非常好,可說是改善夏季懶倦無力必用一處方。其組成有黃耆、蒼朮、升麻、人參、澤蟹、神曲、當歸、甘草、青啤、陳皮、葛根、五味子、黃柏、白朮、麥冬。有清暑祛暑,益氣生津之效。專治長夏濕熱炎蒸,暑傷氣津症,如身熱汗多,四肢倦怠,心煩口渴,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

 夏日茶飲香薷飲並非首創,古代民間習俗,立秋前一天會到藥鋪買一副「香薷飲」,急火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時涼飲(中醫臨床經驗認為,香薷飲宜涼服為佳,較不會誘發嘔吐)。當然,也可以香薷飲為基礎方依症狀加以化裁,效果會更理想,如加上消暑常用藥荷葉等。

 禁忌:香薷飲雖是解暑良方,服用也有須注意之處,如發熱、汗出(有汗者禁用香薷飲)、不惡寒、心煩口渴者,不宜服用。如有濕時必須與理氣藥同用。胖人多濕,故夏月感冒胖人很適宜服用香薷飲。

 香薷辛溫,必須冷服,以防止格拒(引起嘔吐),有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熱服則作瀉。

 醫家李士材云「香薷乃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只宜於中暑之人,若中熱之人誤服之,反成大害。」。李時珍:「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尤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今人謂能解暑,蓋用代茶,誤矣。」
(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肺膿瘍 發燒咳嗽 呼吸困難……

陳俊銘
2017-07-23
 一名35歲男性患者因反覆性肺膿瘍,住院治療多次,原本預計接受手術,後來病情轉穩定,手術暫停,出院後前來本院求診。在中藥和針灸治療調理下,病情逐漸改善,治療過程中咳嗽漸減、膿痰改善、精神較佳,雖經一次感冒,但安然度過,未誘發再一次肺膿瘍。

 肺膿瘍為一種肺實質化膿性的細菌感染,引起組織壞死,引發肺實質開洞形成空氣液面變化。病程表現有可能為急性,慢性或亞急性,以發燒、咳嗽、咳血、胸痛或呼吸困難表現。

 肺膿腫的發病原理與病因有密切關係,可分以下幾種:
 1.吸入性肺膿腫病原體經口、鼻咽腔吸入,為肺膿腫發病最主要原因。扁桃體炎、鼻竇炎、齒槽膿溢或齡齒等膿性分泌物;口腔、鼻、咽部手術後的血塊;齒垢或嘔吐物等,在意識昏迷,全身麻醉等情況下,經氣管被吸入肺內,造成細支氣管阻塞,病原菌即可繁殖致病。
 此外,有一些患者未能發現明顯誘因,國內和國外報告的病例分別為29.3%和23%。可能由於受寒、極度疲勞等誘因的影響,全身免疫狀態與呼吸道防禦功能減低,在深睡時吸入口腔的污染分泌物而發病。
 本型常為單發型。其發生與解剖結構及體位有關。由於右總支氣管較徒直,且管徑較粗,吸入性分泌物易吸入右肺,故右肺發病多於左肺。仰臥時好發於上葉後段或下葉背段;在坐位時好發於下葉後基底段;右側位時好發於右上葉前段和後段形成的腋亞段。
 2.血源性肺膿腫皮膚創傷、感染、癤癰、骨髓炎、產後盆腔感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所致的敗血症和膿毒血症,病原菌(多數為金葡菌)、膿毒栓子,經小循環帶至肺,引起小血管栓塞、肺組織發炎和壞死,形成膿腫。病變常為多發性,無一定分布,常發生於兩肺的邊緣部。
 3.繼發性肺膿腫多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桿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囊腫和支氣管癌等繼發感染,引起肺膿腫。肺部鄰近器官化膿性病變或外傷感染、膈下膿腫、腎周圍膿腫、脊柱旁膿腫、食管穿孔等,穿破至肺亦可形成膿腫。
 4.阿米巴肺膿腫多繼發於阿米巴肝膿腫。由於肝膿腫好發於肝右葉的頂部,易穿破膈肌至右肺下葉,形成阿米巴肺膿腫。

 常見臨床表現如下:
 急性吸入性肺膿腫起病急驟,患者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伴咳嗽、咳粘液痰或粘液膿痰。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病變範圍較大,可出現呼吸困難。此外,精神不振、乏力、食慾差。約10~14天後,咳嗽加劇,膿腫破潰於支氣管,咳出大量膿臭痰,每日可達300~500ml,體溫旋即下降。由於病原菌多為厭氧菌,故痰帶腥臭味。有時痰中帶血或中等量咳血。慢性肺膿腫患者有慢性咳嗽、咳膿痰、反覆咳血、繼發感染和不規則發熱等,常呈貧血、消瘦慢性消耗病態。

 中醫治療肺膿瘍首重扶正袪邪、清肺熱、益氣養陰、通絡化痰。臨床常以百合固金湯和千金葦莖湯加減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皂角、絲瓜絡、桃仁、桔梗、貝母、海蛤粉、栝蔞實、沙參、麥冬、黃耆等,配合針灸調理,臨床常用穴位:肺俞、風門、大椎、腎俞、膻中、豐隆、內關、足三里、上星、前庭、百會等,以提高免疫力、清熱解毒、益氣養陰、去膿化腐,改善肺膿瘍。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7/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燒燙傷救星—傷口敷料

【發布日期:2017-07-19】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燒燙傷的意外,除了沖冷水與擦藥膏,使用合適的傷口敷料更是保護傷口與加速傷口癒合的最佳選擇,只是面對琳琅滿目的傷口敷料,如何正確的選用常讓人覺得棘手。
傷口敷料主要功能為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的刺激、促進癒合時間並且降低感染機率,因此正確地選擇敷料對傷口保護及癒合有極大的助益。目前市售敷料大致可分為傳統織物敷料、合成敷料及生物性敷料三大類。傳統敷料主要由植物纖維或礦類物質構成,如紗布、棉墊、油紗布等,為暫時性的覆蓋材料;合成敷料常見材質為PU膜、泡棉、水膠、親水纖維、矽膠膜,適用於較淺層的傷口;生物性敷料,例如自牛、豬等動物組織萃取之膠原蛋白所製備而成的人工真皮等,則適用於較嚴重的燒燙傷。
燒燙傷發生時,敷料該如何選擇?醫師建議可以以傷口滲出液的多寡來選擇合適的敷料,若是較淺層的燒燙傷,由於滲出液較少,通常可以選擇傳統織物敷料或一般合成敷料;針對較深層的燒燙傷,由於滲出液較多,建議選擇由能夠吸附滲出液之內層,搭配防水及隔絕細菌功能外層所製成之合成敷料,以保護傷口並促進傷口癒合。另外,對於嚴重燒燙傷之傷口,醫生通常會利用生物性敷料提供傷口癒合較佳的環境,之後再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人工植皮。
傷口敷料在治療燒燙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適當的選擇傷口敷料能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的刺激、縮短癒合時間並且降低感染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在自行選購傷口敷料之前善用「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口訣: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透過簡單的三個步驟,才能確保買到合法的醫療器材並安心使用。食藥署提醒民眾為保障自身消費權益和生命安全,除了學習認識醫療器材,使用醫療器材前可先向相關專科醫師諮詢,並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後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

本文轉載自2017/07/19"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忌吃相剋的食物

■王郭丹鳳
017-07-13
 1.忌吃雞蛋時喝豆漿: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而雞蛋清中含有粘性蛋白,可以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使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率。

 2.忌牛奶與巧克力同食:這是常見的一種錯誤飲食習慣,牛奶中的鈣質會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成一種不溶於水的草酸鈣,食用後不但不吸收。還會發生腹瀉、頭髮乾枯等症狀。

 3.忌在補維生素時吃河海蝦:在河蝦或海蝦等軟甲殼類食物中,含有一種濃度很高的「五價砷化合物」,它本身對人體無毒害,但在服用維生素C片劑(特別是劑量較大時)後,由於化學作用,可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化成「三價坤」,這正是劇毒的砒霜的化學名,所以兩者同吃,嚴重者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4.忌豆腐與菠菜同食:豆腐裏含氯化鎂、硫酸鈣這兩種物質,菠菜中則含有草酸,兩樣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鎂和草酸鈣。這兩種白色的沉澱物,不僅影響人體吸收鈣質,還易導致結石。豆腐也不能與竹筍、茭白、栗子等同吃。

 5.忌吃海鮮時喝啤酒:海鮮中含有嘌呤和苷酸兩種成分,而啤酒中則富含維生素B1,吃海鮮同時喝啤酒容易導致血尿酸水準急劇升高。誘發痛風,以致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

 6.忌柿子與螃蟹同吃:螃蟹含有豐富蛋白質,與柿子中的鞣質相結合容易沉澱,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使食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本文轉載自2017/07/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中醫抗流感 補氣健脾增體力

◆鄧佳明
2017-07-10
 近幾年全球氣候多變,天氣忽冷忽熱,使得向來都在寒冬盛行的流行性感冒,一反常態在夏天也能見其蹤影,當氣候不穩定,日夜溫差大時,體虛過敏者較易感受風寒,出現呼吸道症狀,如鼻流清涕、噴嚏與咳嗽等;若抵抗力不好,風邪趁虛而入,引起喉嚨痛、鼻塞、惡風發熱或流黃涕等感冒症狀;若進一步出現突然高燒、頭痛、肌肉關節痠痛與全身倦怠等情形,很可能是感染到「流感」了,而免疫力較差者,恐併發肺炎或腦炎等重症。

 流感病毒具突變能力,得過了的人還會再得,面對現在不分季節的流行,平時就需養護好自身抵抗力,中醫可以打底保健康,用以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對抗疾病的基礎,中醫強調「治未病」,平時可服用山藥、黃耆、玉屏風散或四君子湯來增強抵抗力,或者運用冬病夏治的三伏貼,來提升體內陽氣與抗病力;除了接種疫苗,在家還可自行準備健脾補肺的「養肺補氣鍋」藥膳來食用,選用材料有粉光蔘8克、當歸8克、黃耆10克、貝母6克、小茴香3克、雞胸肉300-400克與大棗3-5個,將食材與藥材洗淨,再加入6-8碗水,水面需蓋過藥材食材,放入電鍋燉煮,完成後加入少許鹽巴即可食用;或者自備滋補元氣的「元氣飲」時時飲之,需準備人參鬚5克、黃耆10克、白朮5克與山藥5克,將藥材洗淨後,再加800-1000cc沸水沖泡,悶泡約6~8分鐘後,即可飲用;以上藥膳與茶飲有日常保養、調整體質與強化免疫力等功效,適合體虛、常感冒者,若有喉嚨痛、發燒或腹瀉者則較不宜。

 若長期壓力大、焦慮或反覆失眠、過敏、感冒的人,很可能使免疫力下滑,造成流感病毒侵襲,需適度鍛鍊體力,勿長時間待在密閉空間,培養良好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並加強手部清潔;萬一不慎感染流感,服用黃芩、金銀花、梔子、魚腥草或桑菊飲等清熱解毒中藥,能有效改善高熱、胸悶、喘息與喉嚨痛等不適症狀,有助於縮短病程。

(作者為台南市誠信中醫診所負責人)

本文轉載自2017/07/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稗 清熱利尿 止血生肌

■胡德欽
2017-07-02
別名:稗仔。
形態: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葉片條形扁平,先端漸尖形,全緣,莖分枝直立或斜展,圓錐花序頂生,直立或稍彎生,小穗復分小花穗,結實小花外稃橢圓形,白色或棕色。
性味:味微苦、性苦。
功效:清熱利尿、止血生肌。
用法:
1.稗根苗搗敷或研末摻之,治金瘡及傷損,出血不止。
2.鮮稗全株農民拔除後,作家禽家畜飼料。

本文轉載自2017/07/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