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19-06-25】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
  1. 類固醇名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俗稱美國仙丹),是人體內即可自行合成的腎上腺荷爾蒙的一種,具有抗發炎、免疫系統調節及止痛的作用,對於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2. 類固醇在體內可以促進或分解肌肉、脂肪、皮膚,但使用類固醇需依據病情適度控制類固醇用量,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確實可能會出現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瘀青,也容易有青春痘、色素沉澱等其他皮膚相關副作用,導致患者誤解為皮膚疾病;此外口服類固醇也會造成體重增加(如月亮臉、腹部堆積脂肪)、頸背部突起(俗稱水牛背)、血糖增高、消化道潰瘍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
  3. 使用類固醇最常見的問題是民眾常自行購買含類固醇的藥物服用,或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用類固醇藥物,使得過度使用類固醇,導致身體受到危害。食藥署提醒民眾勿亂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而且類固醇依藥品風險可分為處方藥及指示藥,若為處方藥,需經由醫生診斷及處方後才能使用;若為指示藥,則需依照醫師、藥師指示,或藥品外盒及仿單的標示內容使用,這樣才能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炸雞排不可怕,防油紙袋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19-06-18】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傳聞炸雞排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反而是防油紙袋含有全氟烷化合物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1. 全氟烷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是一穩定的長碳鏈結構化學物質,長碳鏈端擁有疏水特性,另一頭的尾端則擁有親水特性,因此全氟烷化合物含有防水、防油的效果,可以作為表面塗層劑、工業用界面活性劑及添加劑等物質的材料。
  2. 目前國際間對全氟烷化合物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管理標準均尚處於研究階段。然而,為維護民眾健康安全,本署過去即有監測國內市售產品之全氟烷化合物溶出情形,同時進一步對國內食品及人體血液進行檢測,以獲知其背景值含量,研究結果顯示,國內產品之檢測及食品檢體之檢測與國外文獻比較並無顯著異常情形,人體血液濃度檢驗結果亦無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3. 食藥署建議,民眾若使用含有全氟烷化合物之不沾塗層產品時,應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所記載注意事項謹慎使用,當發現塗層表面有脫落或是有刮傷情形,應避免使用且立即更換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盛夏到!預防傷「心」 國健署傳授「護心五招」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08-06-17
  • 更新時間:108-06-17
時序入夏,天氣高溫炎熱,除了要預防中暑,更要預防突發心血管疾病。由於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此外,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皆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平時就應做好心臟血管預防保健,也千萬別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
盛夏高溫如何護心?
國民健康署提供「護心五招」:
 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
飲食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採少量分次慢慢喝。若醫師有囑咐需限制水分攝取的民眾,可詢問醫師在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水量為宜。
 規律運動
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及伸展操等運動,也可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
 向菸說不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二代戒菸服務,使戒菸不再是難事。可撥打國民健康署設置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
 定期健檢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
 三高控制
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是三高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炎炎夏日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而男女症狀不同,女性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民眾,平時做好三高控制及健康生活型態等個人健康自我管理,多一份當心,少一份傷心。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聽說開車時切勿使用暈車貼片,這是真的嗎?

 【發布日期:2019-06-11】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解答:
聽說開車時切勿使用暈車貼片,會讓駕駛嗜睡,這是真的嗎?
  1. 坐車、搭船或是搭飛機引起的頭暈、噁心、嘔吐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是因為視覺、內耳中前庭與半規管之間的不協調所造成;暈車貼片則是緩解動暈症所引起的症狀。
  2. 目前常見的暈車貼片成份多為東莨菪鹼(Scopolamine),會在使用貼片後持續釋出,經由耳後皮膚吸收後進入血液,具有能夠抑制前庭腦幹反應及嘔吐中樞的功效,以達到鎮暈止吐的效果。暈車貼片其副作用為嗜睡、倦怠感、口乾,偶有視覺上困擾或偶見興奮反應(以幼兒及老人較常見),如擔心此副作用建議與醫師或藥師諮詢,改以其他成分的暈車藥替代。
  3. 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暈車貼片應注意:需經過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使用前應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不建議12歲以下兒童使用。使用暈車貼片後勿駕車或操作危險機械,並於旅途結束後立刻除去,使用前後均須徹底洗淨雙手及所貼部位,避免殘餘藥品持續作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早發現快就醫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建檔日期:108-06-11
  • 更新時間:108-06-11
    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上週雖無新增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但目前為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國內腸病毒71型病毒檢出個案數及比率持續增加。因腸病毒對學齡前幼兒健康威脅較高,疾管署今(11)日特別邀請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麗君,向大家說明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及腸病毒預防方法。
    王麗君醫師指出,5歲以下嬰幼兒因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感染腸病毒後易併發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肢體麻痺等重症,如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以獲得及時的治療。此外,病毒也會透過產前母嬰垂直傳染、生產過程中接觸受病毒汙染的母體血液、產道分泌物、糞便等途徑傳染給新生兒,或出生後接觸腸病毒患者而感染腸病毒。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肌肋痛等症狀,或家中有其他幼童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處流行期,上週(6月2日至6月8日)國內門急診就診共計11,435人次,較前一週略升3.5%。近期國內社區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型為多,惟近4週腸病毒71型病毒檢出個案數及佔率持續增加,且為東部主要流行型別。上週新增18例感染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居住地以花蓮縣及台南市為多;今(2019)年累計89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以花蓮縣(22例)為多,其次為台東縣、宜蘭縣及桃園市(各11例);以輕症及散發病例為主。今年累計1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6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2例)、克沙奇A9型、克沙奇A10型、克沙奇B5型、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再次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不可掉以輕心,應隨時留意幼童及學童衛生及健康。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正確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如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我想申請長照!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到底要怎麼申請長照服務?」「申請長照服務自己要付錢嗎?」 「聽說申請長照服務要符合一些條件,不知道我的家人是不是符合......?」 

您也有這些疑問嗎?若想了解申請長照的大小事,都可以透過《1966長照服務專線》取得協助、並提出長照資源的申請;另外,若您的家人正在住院中,也可以透過醫院的《長照出院準備服務》預先評估長照需求,出院後可快速取得長照服務!



影片來源:YOUTUB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長照專區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藥物過敏愛注意 安全用藥才放心





 【發布日期:2019-06-09】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Tifsan)


服用藥物以後,皮膚出現紅疹、眼睛產生不適紅腫等症狀,該怎麼辦呢?服藥過後若是發生這些症狀時,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發生藥物過敏了!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民眾,假如在用藥期間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藥物過敏6大前兆症狀,要立即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讓醫生知道您用了哪些藥品。

何謂藥物過敏?
什麼是藥物過敏呢?藥物過敏是在使用藥物後,引發身體出現過敏的症狀,任何人或藥物都有可能產生藥物過敏,而且是難以預期的,又因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使用後立即至數日內出現,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可能延遲至兩、三個月才出現;當發現自己使用藥物後,發生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疹】、口腔或黏膜潰瘍【破】、喉嚨痛【痛】、眼睛紅腫、灼熱【紅】、眼睛、嘴唇腫【腫】、發燒【燒】等症狀時,可能是藥物過敏的前兆,應儘速就醫。

藥物過敏處理三大原則
若是服藥過後產生藥物過敏,民眾該怎麼辦呢?食藥署提醒民眾,發生藥物過敏時處理的三大原則:
1.儘速回診或就醫
疑似出現用藥過敏症狀時,應儘速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切勿擅自自行停藥、換藥,以免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或藥物過敏狀況加劇。
2.註記過敏藥物
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可請醫師將過敏藥品名稱註記於「藥物過敏紀錄卡」,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也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中。
3.主動告知
若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過敏藥品,領藥時再請藥師幫忙核對,以避免誤用過敏藥品,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用藥期間應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出現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才能避免演變為嚴重藥物過敏;對於使用藥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鄰近的藥局向藥師諮詢,讓藥師為您的用藥安全進行完善的把關!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遵守預防食品中毒五撇步,健康快樂過端午

  •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 建檔日期:108-06-07
  • 更新時間:108-06-07
  端午佳節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慶之一,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供預防食品中毒的五撇步,讓大家健康快樂過端午。
 
  端午佳節正值炎夏期間,高溫潮溼的環境最適合病原菌生長,依據食藥署歷年食品中毒統計資料顯示,5月至9月是食品中毒之高峰期,若未留意飲食衛生安全原則,就可能造成食品中毒。食藥署提醒餐飲業者及民眾,為防範食品中毒的發生,製作粽子或是其他應景產品前應先計畫好烹煮及食用的份量再購買食材,購買後之食材應儘速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貯存,冰箱也應避免存放過多的食材導致冷卻效果下降,造成微生物生長。製作好之應景產品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貝類及生魚片等產品是民眾在炎夏時節喜愛之佳餚,食藥署呼籲,切勿因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之風險。另外炎夏至海邊戲水時,對於不認識的魚類,應秉持「不隨意捕撈及食用」之原則,若不小心誤食有毒魚類,輕則產生腸胃道症狀,重則產生神經症狀。若不幸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時,應儘速就醫,同時配合衛生單位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發生原因。
 
  最後食藥署提供預防食品中毒五個小撇步如下:
1. 要洗手: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如廁後及處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若至郊外旅遊,更應注意飲食衛生。
2.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食材應有計畫購買,儘速放入冰箱貯存,並儘速烹煮及食用完畢。
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及盛裝生熟食之器具應分開,另外蔬果類產品通常不經加熱即可食用,洗滌或裁切時應避免交叉污染。
4. 要澈底加熱:海鮮及肉類產品應澈底加熱,不食用未煮熟之禽畜水產品,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若想要了解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的知識或撇步,歡迎至食藥署官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參考相關資料喔!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