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朋友說「植物肉也是肉」,是真的嗎?

 | 發布日期:2024-11-26 | 更新日期:2024-11-26 發布單位:企劃及科技管理組

朋友說「植物肉也是肉」,是真的嗎?
  1. 植物肉是用植物性原料加工製作的仿真肉品,為蔬食者提供多一選擇。植物肉可作為取代豆魚蛋肉的低脂或中脂蛋白質類,富含膳食纖維。有些產品也會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素食者難以攝取的維生素B12和鐵,增強其營養價值。
  2. 植物肉產品在臺灣經歷三代演進:第一代為乾式擠壓技術,產品水分低且需二次加工;第二代為濕式擠壓,水分高且可直接調理;第三代則使用低剪切多維素技術,質地更接近真肉。
  3. 食藥署提醒,植物肉若宣稱素食,則須在產品外包裝上依照素食食品種類,顯著標示全素或純素(不含奶蛋、五辛)、蛋素(全素或純素及蛋製品)、奶素(全素或純素與奶製品)、奶蛋素(全素或純素及奶蛋製品)、植物五辛素(五辛或可含奶蛋製品),協助消費者在選擇新型態的植物肉產品時能安心無虞,並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朋友說「植物肉也是肉」,是真的嗎? Qrcode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學名藥療效知多少?生體相等性試驗來確保!

| 發布日期:2024-11-20 | 更新日期:2024-11-20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Tifsan)

    當原廠藥專利期滿後,其他藥商可申請含有相同主成分、劑型與劑量的學名藥上市。在原廠藥的療效與安全已被證明的基礎上,學名藥需要透過「藥品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過程,證明學名藥與原廠藥之主要成分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的速率及程度(生體可用率)一致,從而支持其療效及安全性。

    生體相等性試驗如何確保藥品療效呢? 在執行生體相等性試驗分析時,會將學名藥與原廠藥主要成分之吸收速率及程度等相關參數經轉換後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其90%信賴區間介於80%-125%,以確保兩種藥品在人體內的表現足夠接近,從而推論兩藥品在臨床上的療效和安全性不具統計顯著差異,這也是國際法規單位公認的審查標準。

    在進行生體相等性試驗之前,藥商須獲得醫院的人體試驗委員/審議會核准。參與者在加入試驗前,會收到詳細的受試者同意書,其內容包含試驗藥品、試驗程序、風險以及應注意事項。參與者經審慎考量後,自願簽署同意書,才可以加入試驗。受試者之權利、安全及福祉為臨床試驗執行中最重要的考量,且其執行過程中應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作業準則(GCP)」相關規範。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於今(113)年出版「藥品臨床試驗受試者保護手冊」,目的在讓民眾更了解藥品臨床試驗及受試者保護,手冊相關資訊置於食藥署官網(首頁>出版品>圖書),如需要更多訊息,歡迎參訪食藥署官網。
學名藥療效知多少?生體相等性試驗來確保! Qrcode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您知道嗎?

| 發布日期:2024-11-13 | 更新日期:2024-11-13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管制藥品組(Tifsan)

  鎮靜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問題的萬靈丹,誤用或濫用皆可能導致成癮。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建議民眾注意避免「五不」事項及遵守「四要」原則。「五不」為「一、不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二、不擅自增量或停藥」、「三、不併用酒精性飲料」、「四、不開車或操作機具」、「五、不轉售或轉讓」;以及「四要」為「一、用藥要遵照醫師處方」、「二、用藥要配白開水」、「三、用藥後要馬上就寢」、「四、要配合調整睡眠作息」,提醒民眾瞭解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之重要性,避免不當使用管制藥品情形與濫用危害發生。
  食藥署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理念,與臺灣健康促進學校協會合作,於全國北、中、南、東成立「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暨藥物濫用防制衛教中心(下稱衛教中心)」辦理衛教活動,並延伸至醫療院所、社區及校園等場域。為讓民眾能深刻體驗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相關內容,衛教活動採互動遊戲方式推廣,增加活動趣味性及可近性。截至113年10月底共辦理300場次、19,155人次獲益。本年度新製作教具(如「助眠好習慣」等)已放置各衛教中心,食藥署歡迎各機關、團體有興趣或有需求者可聯繫各衛教中心安排相關衛教活動。
  食藥署提醒您,有使用鎮靜安眠藥問題應諮詢醫師或藥師;平時宜培養正常生活作息,少用3C產品、適當運動,才能有良好睡眠品質,健康快樂度過每一天。如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至食藥署「反毒資源專區」網站(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0070&r =1991516742)查詢。
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您知道嗎? Qrcode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避免採食不明野菇引發食品中毒

| 發布日期:2024-11-06 | 更新日期:2024-11-06 發布單位:食品藥物管理署研究檢驗組(Tifsan)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近年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受理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之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oides)。

    由於有毒蕈菇可能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的外觀極為相似,時常導致民眾混淆而發生誤食而引發中毒症狀,如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食藥署提醒民眾看到路邊生長出來之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若民眾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避免採食不明野菇引發食品中毒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