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木筆花(溫中解肌、散風寒、通鼻竅)

■平凡
2016-06-23

又名:木蘭,紫玉蘭,望春花,房木,辛夷。
生長習性:多栽培於庭園,校園,公園。
生態:為木蘭科木蘭屬落葉灌木,葉互生,橢圓狀卵形,基部櫝形,葉背有柔毛,有粗短葉柄,3~4月開花,先於新葉開放,大形花朵生於枝條頂端,花鐘形,花被片9枚,每3片排1輪,花被片外面紫紅色,內面白色,盛放時甚燦爛,心皮多數,花柱1,頂端尖,聚合果矩圓形。
性味入經:味辛性溫(輕浮)。入脾、胃氣分。
功能:
1.能助胃中清隔上行,通於頭腦,溫中解肌,通九竅,利關節。2.散風寒,通鼻竅。
驗方:
1.鼻竇炎:辛夷花15克,蒼耳子6克,白芷30克,上藥均為乾品研細粉,每次服6克,用蔥水或清茶飯後調服。
2.過敏性鼻炎:木筆花,蒼耳子、千里光、臭脾草各10克,加水煮沸2小時,過濾,去渣,濃縮至50毫升,冷卻加藻茶精1~2滴,滴鼻。
3.風寒感冒頭痛:紫玉蘭花3克,紫鮮葉6克,滾水泡服。
禁忌:
1.本品性走竄,氣虛火旺忌服。
2.本品不宜多服,不然易頭昏目赤。

本文轉載自2016/06/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絡石藤 可治風濕熱痹

■圖文/呂晃禎
2016-06-22
 中藥裡一般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的藥物,大多以辛溫藥為多,主要治療晨起發作或天冷時的關節、筋骨疼痛。以中醫的辨證論治上區分,這是屬於風、寒、濕的痹痛;絡石藤是極少數治療筋骨疼痛中,藥性是屬於苦、寒的藥物,專治遇熱則痛的熱痹疼痛,可說是一味物廉價美的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的良藥。 

 絡石藤為夾竹桃科常綠攀援木質藤本植物絡石的帶葉藤莖。藥用紀錄始於《神農本草經》,後世本草也都有收錄。其味苦,性微寒,歸心、入肝、腎三經。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祛風通絡之效。主治:風溼熱痹(《本草綱目》:絡石,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臃腫。),筋脈拘急疼痛,腰膝疼痛,(《要藥分劑》: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屈伸者,服之無不效,不可忽之也。) 瘡毒癰疽,疔瘡腫毒,咽痛喉痹,跌仆損傷,外傷出血等症。

 治療風濕熱痹可單味使用,或加入乳香、沒藥、甘草、瓜蔞、皂角刺、木瓜、桑枝、忍冬藤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藥物伍配,以相輔相成。若治療喉痹咽塞、口糜、喘息不通,須臾欲絕,單味絡石藤水煎,慢慢口含吞嚥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近效方》。倘治瘡毒臃腫,凝聚作痛,常與乳香、沒藥、瓜蔞、皂角刺等要共用,如止痛靈寶散《外科精要》。絡石藤如伍配得宜治療疾病也相當廣泛;如與忍冬藤共用可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與獨活同用,則可治下半身之各種痹痛。若與皂角刺共用,則一辛散,一苦瀉,一溫通,一寒清,相輔相成,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治各種癰疽種毒。倘與射干、山梔子相伍配,則可治療毒氣攻喉,咽喉腫痛,甚至喉痹之症。若與茯苓、人參、龍骨共用,則能清熱利濕,可治濕熱下注,小便白濁等症。

 絡石藤一般用量煎劑日量以6~15克為原則,內服、外用皆可,(單味酒浸或丸、散可用至30~60克,),如劑量過重再加上體質過敏,則可能會有頭暈、頭痛、腹痛、腹瀉、煩躁、四肢濕冷、臉色蒼白等症狀。因此,應盡量不要大劑量使用,以免出現不良反應。運用時應注意相關的伍配及禁忌。(《本草經集注》:杜仲、牡丹皮為之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本草經疏》:陰臟人畏寒易泄者勿服。)如須長期服用,應請就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6/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石南藤 祛風溼

圖文/呂晃禎
2016-06-15
 石南藤是臨床風濕關節疼痛的常用藥,又名風藤,生於山谷林中或潮濕處,是常綠藤本攀援於樹上或石上,揉之有香氣,為胡椒科植物巴巖香的莖葉或全株,夏季採收,莖、葉分別曬乾使用,不過,成品以莖為主,呈扁圓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細紋,節膨大,質輕而脆,橫斷面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灰褐色,下表面灰白,氣清香,為辛辣,以枝條均勻,色灰褐,葉片完整者為佳。

 其味辛,性溫,歸肝入脾及小腸,有祛風溼,通經絡,強腰膝,止痛,止咳,壯陽之效。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腰膝痠痛,腎虛陽痿,婦女痛經,扭挫傷,跌打腫痛,手術後疼痛,風寒感冒,咳嗽氣喘(《本草綱目》:煮汁服,至上氣咳)等症。

  石南藤藥用記載起於《開寶本草》,云:「主血風,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痺,變白,逐冷氣,排風邪」。《顛南本草》曰:「治寒濕痺傷筋,祛風,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林初起,利小便急速」。石南藤可內用也可外服(《別錄》:主金瘡痛),內服不論煎湯、浸酒、熬膏皆可,一般用量以6-15克為原則。孕婦及陰虛火旺之人應慎用。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6/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地耳草(清熱利濕、止痛散瘀)

圖文/胡德欽
2016-06-11
別名:金絲桃,鐵釣竿,小號一枝香。
形態:金絲桃科一年生草本,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寬卵形,基部抱莖,基出三脈,莖四方形,植株矮小,聚繖花序頂生,花黃色,朔果長圓形。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效:清熱利濕,止痛散瘀,消腫解毒。
用法:
1.鮮地耳草2至3兩水煎服,治喉痛。
2.鮮地耳草、榕樹葉各適量,絞汁,加溫酒服,渣調酒擦傷處,治跌打傷。
3.地耳草1至2兩,燉瘦肉服,治腰骨痠痛。
本文轉載自2016/06/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五勞七傷

        中醫理論以致中和為旨歸,凡太過或不及均有致病可能,太過對健康損害尤大,五勞七傷乃其例也。

        五勞指心勞、肝勞、脾勞、肺勞、腎勞等五臟勞損的疾病。「證治要訣」曰:「五勞者,五臟之勞也。」「醫學綱目」曰:「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所以然者,蓋因心為血之海,心主血液循環之樞紐,心臟如過勞以致機能失調,則血液循環不暢,當然發生血損也。肝與人之精神盛衰有關,乃人體重要消化器官,調節營養尤有其重要性。如肝因過勞而功能不暢。則營養失調,分泌不暢,人自然無精打采,損及精神也。肺主呼吸,一身之氣通暢否,皆肺之所司,肺如過勞以致呼吸功能不調,自然損及氣之暢通也。脾主消化,如過勞而功能失調,自損及飲食也。腎乃精氣之所出,如過勞而功能失調,自然損及精氣也。故五臟雖各有功能,然不能過勞,過勞則足以致病。

        又五類因勞逸不當而引起的損傷,亦有釋為五勞者。素問宜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所以然者,久視使眼球充血,甚至腦內亦因而血量增多,於健康有損,久視須稍予休息。久臥則生理活動不旺,則精氣自然萎靡不振。久坐則循環不暢,肌肉亦缺乏活動,自然有所損害。久立則全身重量由部份骨骼承擔,對脊椎損害尤大,故久立頗足傷骨也。走路過多則筋腱尤其腳跟受損非常可能,故不宜行走過久,宜有一點休息時間。

       七傷指七種勞傷。其病因據「諸病源候論」虛勞候云:「一曰大飽傷脾;二曰大怒氣逆傷肝;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四曰形寒,寒飲傷肺;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六曰風雨寒暑傷形;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七傷之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如大怒氣逆傷肝、憂愁思慮傷心等等,外因如風雨寒暑傷形。在內外因之外,或者可歸類於不內外因,如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寒飲、大飽等等,即在內因七情、外因六淫之外,而為不內外因。然大致而言,皆因於太過,凡太過即足以致病也。

        腎氣虧損的七個症狀,即: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精易滑出);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精氣清冷,精液稀薄);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平卒(小便頻數,淋瀝不清或尿中斷),此七者亦稱為七傷,見「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所載。其所云以泌尿科疾病為多,不僅生殖系統的病,也包括泌尿系統的病,腎氣虧損乃一症狀群的總稱。(李仲亮)


本文轉載自"中華百科全書"

燈心草(清熱安神、利水通淋)

別名:燈草、燈蕊、燈心花。
形態:燈心草科多年生草本,葉則在於莖之基部及花部,呈鱗狀,無尋常葉,莖圓而長,如細線狀,花小,黃綠色,花被6片,雄蕊3枚,雌蕊1枚。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功效:清熱安神、利水通淋、止血散腫。
用法:
1.燈心草適量,搗爛,敷傷處,治破傷出血。
2.燈心草1束,水煎服,治小兒夜啼,煩燥心熱。
3.燈心草1把,鼈甲2兩,水1升半,煎6分,分2次服,治小便不利。
4.燈心草適量,水煎代茶飲,治夜不合眼、難睡。

本文轉載自2016/06/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海風藤治療關節筋骨藥

■圖文/呂晃禎
2016-06-08
 夏天雖是關節痛及筋痛久傷宿疾較少發作的季節,不過,有些人長時間處於人為的秋冬季氣候環境中,或過度飲寒食冷,臨床也常看到關節痠痛的患者求診;以冬病夏治的觀念,夏天除了是治療氣喘的好時機,也是筋骨痠痛舊疾的最佳的治療時間點,介紹治療關節筋骨藥物供參考。

 海風藤又名大風藤或嚴胡椒,為胡椒科植物風藤的乾燥藤莖,其味辛、苦,性微溫,歸肝、入心、腎三經。能祛風溼,通經絡,止痹痛,活血理氣。主治:風寒濕痺,肢節疼痛,筋脈拘攣,腰膝痠痛,屈伸不利,跌打損傷,脘腹冷痛,水腫、小便不利(《滇南本草》:「海風藤治風濕筋傷……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淋初起,利小便急速」),肺寒哮喘,支氣管炎,久咳不癒。《本草再新》:「海風藤行經絡,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海風藤有辛散之效,若治跌打損傷可與三七、沒藥、雞血藤、乳香等藥共用。如脘腹冷痛,常與香附、乾薑、陳皮等藥同用,以加強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倘風寒濕痹,筋脈拘急,關節疼痛,則與桂心、羌活、獨活、當歸等藥共用。單味可治咳逆上氣(《本草綱目》)及腰痛(《本草圖經》)。治風濕關節痛,腳氣浮腫,腰膝痛偏於寒者,常伍配獨活、秦艽、桑枝、木香、乳香等藥共用,如蠲痹湯《醫學心司》。

  現代藥理學證實,海風藤具有除濕、鎮痛、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等作用。

  海風藤一般用量以9-15克為原則;其成品橫斷面韌皮窄,木質部與射線相間放射排列,木部灰黃色,有許多小孔,射線呈灰白色,木質部與韌皮交界處有小洞,於橫切面邊緣可見小洞成環狀,中央有灰褐色髓,質輕而脆,氣清香,味辛,以莖條粗壯、均勻、氣香者為佳。在使用上若有心臟病及孕婦皆不宜使用。感冒或月經期婦女應停用。陰虛火旺者則應謹慎使用。

 《三藤酒》
 組成:海風藤100克、雞血藤100克、絡石藤100克、桑寄生100克、木瓜60克、當歸30克、五加皮60克。
 做法:將上藥浸於40度左右白酒3000cc中,約1-3個月即可飲用,每天約30-50cc為原則,溫熱服效果更好(有消化性潰瘍者不宜)。
 功效:能驅風祛溼,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適合各種關節或筋骨痠痛疾病。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6/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浮小麥 止虛汗盜汗

■平凡
2016-06-03
來源:為禾本科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小麥之成熟果實中輕淨乾燥穎果,以供入藥用。
原植物形態:桿直立,通常6~9節。葉鞘光滑,常較前節間為短,葉長披斜形,先端漸尖,穗狀花序。在穗軸上近平行排列,每小穗有3~9花,只下部的花結果穎果長圓形,淡褐色花果期3~6月。
原藥材性狀:乾燥穎果呈長橢圓形,兩端稍尖。表面黃白色或淺黃色,有皺縮紋,飽滿,時有未脫淨的穎片,其革質,具銳背溝,先端有白色柔毛,有臍,氣微,味淡。
性味:鹹,性柔。
功用: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
方例:
1.小兒遺尿:浮小麥20克,菟絲子,炙桑螵蛸,煨益智仁各10克,大棗8枚,龍骨6克水煎服用。
2.小便頻數、泄瀉:浮小麥、益智仁、烏藥,淮山藥,草猴各等分,研末搗糊為丸,每日1~2次。
3.盜汗:浮小麥10克,冬葵子15克,白糖適量水煎調白糖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6/06/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白薇(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胡德欽
2016-05-30
別名:苦草、牛皮消、白龍鬚。
形態:蘿藦科多年生草本,葉單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闊卵形,基部圓或淺心形,先端漸尖,全緣,繖形花序生於葉腋,花深紫色,蓇突果,種子有白色冠毛。
性味:味苦鹹、性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用法:
1.白薇、木苧麻各2至3兩、半酒水、燉雞服,治月內風。
2.白薇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治刀傷出血。
3.白薇5至6錢、車前草1至2兩,水煎服,治尿道感染。

本文轉載自2016/05/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黃花(補氣瀉火、生血生肌)

■平凡
2016-05-28
又名黃耆、蒙古黃芪、膜莢黃耆。
形態: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供藥用。根直而長,圓柱形,淡棕色至深棕色,奇數雨狀複葉,互生,小葉很多,寬橢圓狀或卵狀披針形,花冠黃色,子房被疏柔毛,莢果卵狀長圓形,先端尖刺狀,被黑色或白色短毛。
品質:皮黃肉白,堅實者為佳。
性味:根性甘,味溫。
功能:1.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瀉陰火,解肌熱。2.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陽虛無熱者宜之。
驗方:
1.體倦乏力、語音低微:黃耆15克水煎服用。
 2.關節炎:黃芪20克、白芍、生姜各10克、桂枝6克、大棗5枚水煎服用。
使用注意:
1.血壓、頭面感染等患者應慎用。
2.消化不良、上腹脹滿和有實證、陽證等不宜本品。
3.久服黃花芪太熱時可酌加知母。

本文轉載自2016/05/2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