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文武火煎煮中藥

/王鼎源
 除非是非常乾淨的淨製飲片,中藥在煎熬之前最好稍淘洗。將方中粉末、細籽類中藥分出,其餘部分放在可漏水容器內放開水龍頭沖洗,這樣可以沖去灰塵,使藥液乾淨一些。
 淘洗後的中藥,置於藥罐內,加冷水淹沒藥面(如果藥材大都質實體重,用水量可稍多),浸泡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待藥物充分潤透後,再置火上進行煎煮。不能圖省事直接加開水煮,因為開水可使藥物中的澱粉凝結而影響其他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中藥傳統上有文火、武火之分。治感冒的解表藥,芳香開竅藥不應久煎,應先用大火(武火)煎沸後改用小火(文火)煮五至十分鐘即可。這類藥物多含有芳香揮發性成分,久煎可使揮發性成分逸散而影響藥效。一般的藥物煮沸後十至二十分鐘即可。補益藥、礦石、貝殼類藥物可煎熬十五分鐘以上,以便其有效成分溶出。
 一般中藥通常以煎兩次為宜。煎好後,將兩次藥汁混勻,再分次服。因頭煎藥濃二煎藥相對淡得多,混勻後服用更利於藥效發揮。藥煎好後應用兩層紗布過濾,以免藥查混入,藥汁難以下咽。小孩的藥物,兩次煎出的藥汁混勻後,應再用文火做鍋煮,以便蒸發掉一些水分,使藥汁濃稠一些,以免藥液份量太多,小孩服用困難。以較少的份量,較大的濃度更易達到治療效果。
 煎中藥的時候,一般可以不加蓋。但有兩種情況加蓋煮為好。一是揮發性成分為主要藥效成分的中藥,如某些解表藥、行氣藥、芳香化濕藥,如薄荷、藿香、蘇葉、佩蘭、釣藤等,應加蓋文火煎煮,時間宜短不宜長。另外,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之類,也應加蓋煎煮,以免有效成分逸散,並使藥效成分緩緩充分煎出。
 在煎煮過程中,不論何種中藥,均應注意觀察,沸後應減小火力,因為不少中藥都含有類似肥皂學結構的大份子物質,沸後極容易產生泡沫而溢出。煎藥還應注意攪拌,可用一根筷子攪拌,並注意鍋底是否黏鍋。

本文轉載自2010/07/2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