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風寒喝薑湯 風熱飲薄荷茶

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黃書澐提供,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6-08-20
 很多人感冒就自己煮薑湯喝,以為能去風邪治感冒,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像生薑屬於辛溫藥,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專治「風寒」型的感冒;若為「風熱」型感冒,便不宜喝薑湯,反而可以考慮喝點薄荷茶辛涼宣散,較能緩解症狀。

 同樣都是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依照症狀不同,中醫又把感冒細分為多種,較簡單可分為寒、熱2大類,更完整的說法是「風寒」與「風熱」症狀。

 風寒感冒,常見症狀有發熱惡寒(惡寒較重)、怕風、骨節痠痛、鼻涕清稀等;風熱感冒症狀則為喉嚨痛、黃鼻涕、高燒、口渴而且喝水不能解渴、便秘等。

 以下提供兩帖適用「風寒」、「風熱」感冒飲品,供民眾參考運用:

 風寒型感冒可參考引用〈生薑蔥白茶〉。
 做法:生薑5片、蔥白5枝、黑糖適量,小鍋中加入200ml水,煮滾香氣出即停火,趁熱拌入黑糖啜飲。
 須注意,一定要用生薑不可用老薑取代,蔥白即是一般蔥去掉綠色部分,加入少許蜂蜜或黑糖除了讓口感較佳,而且取其甘味能使藥效緩緩發揮且提供發汗能量,若有細微汗出請用乾毛巾擦拭,勿再吹風。

 風熱型感冒可參考引用〈薄荷菊花茶〉。
 做法:薄荷5-10片、菊花5朵、射干1錢(若無可省略)、蜂蜜適量,小鍋中加入300ml水,先煮射干15-25分鐘,再加入薄荷及菊花煮滾香氣出即停火,放溫加入蜂蜜啜飲。

 由於感冒有上述這2大類型,所以要先判別是哪一種,才能對症下藥,記得讓醫師診斷,不要自己亂用成藥。

本文轉載自2016/08/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胡故子 補腎助陽 固精縮尿

■胡德欽
2016-08-18
別名:胡韭子、破胡紙。
形態:豆科一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闊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基部心形或圓形,莖分枝,具縱稜,花多數密集或穗狀的總狀花序,花淡紫色或黃色,莢果橢圓形,果皮黑色,種子具有香氣且腥。
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
用法:
1.胡故子1兩為末,每服1錢,熱湯調下,治小兒遺尿。
2.胡故子為末,每次服2至3錢,溫酒送服,治腰痛。
3.胡故子1至2兩研末、核桃肉2至3兩研爛,以蜜調如飴,早上溫開水調服約1匙,治腎虛腰痛。
本文轉載自2016/08/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健康醫點靈> 貝類入藥十大功效

■王中
2016-08-12
 貝類藥用歷史悠久,主要有以下10大功效:

 滋陰清熱:如石決明(鮑魚的殼)、牡蠣、珍珠、珍珠母、紫貝齒、海蛤等菜,性多寒涼,功能滋陰清熱,主治陰虛內熱、虛火上炎、潮熱盜汗等。

 安神定志:珍珠、珍珠母、紫貝齒、牡蠣等藥,多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心神不安、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等。

 平肝潛陽:石決明、牡蠣、珍珠、珍珠母、紫貝齒、瓦楞子等藥,多平肝潛陽的攻效,主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肝風內動、四肢抽搐、驚風癲癎等。其中,牡蠣最常用,如複方大定風珠、鎮肝息風湯、阿膠雞子黃湯均用到牡蠣。
 明目退翳:石決明、紫目齒、田螺等藥,具有明目退翳之功,對急性期目疾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即可用。

 化痰止咳:海蛤殼、瓦楞子、牡蠣、白螺殼等藥,多有化痰之功,性寒涼,故主治痰火鬱結、咳嗽痰多、氣逆喘促、胸肋疼痛。

 軟堅散結:瓦楞子、牡蠣、海蛤殼等藥,具有軟堅散結之功,主治癭瘤瘰癧、乳中或睪丸結核、症瘕痞塊等。

 收斂固澀:牡蠣、烏賊骨、紫貝齒、珍珠母等藥,具有收斂固澀之功,主治虛汗、泄瀉、遺精、崩漏、帶下等症。

 利尿通淋:石決明、紫貝齒、田螺等藥,具有利尿通淋之功,主治小便不通與滴瀝。

 制酸止痛:瓦楞子、牡蠣、白螺殼、海蛤殼、烏賊骨等藥,具有制酸止痛作用,主治胃酸過高、泛酸吞酸、脘腹疼痛等,泛酸吞酸、脘腹疼痛等,許多治潰瘍處方中用到上藥。

 強壯滋補:上述各種貝類的肉(包括內臟),或其某一部分(如干貝係扇貝的閉殼肌),均有強壯滋補作用。

 貝類藥材使用時應注意炮製。一般來說,清熱、安神、平肝、利尿、明目等多生用;化痰、軟堅、收斂、制酸等多煆用。在湯劑時,因質硬不易煎出有效成分,需先煎。
本文轉載自2016/08/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山芝麻 清熱解毒消腫解表

圖文/胡德欽
2016-08-11
別名:苦麻、山油麻、山豆根。
形態:梧桐科小灌木、葉互生、葉片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線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全緣、莖分枝、聚傘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蒴果卵狀長圓形。
性味:味甘、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解表。
用法:
1.鮮山芝麻葉適量,搗敷,治癰疸腫毒。
2.鮮山芝麻葉適量,加紅糖,搗爛敷,治蛇頭疔。
3.山芝麻根2至3兩,黃酒4至5兩,酌加水煎服,治風濕痛。
禁忌:虛寒症、孕婦、體弱者忌服。
本文轉載自2016/08/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健康醫點靈> 中藥冷飲可去暑

■王中
2016-08-10
     夏令消暑,喜用冷飲。用中藥配製的冷飲,生津止渴。

 烏梅湯
 烏梅味酸而澀,具有生津開胃、消熱除煩的功能,適用於容易腹瀉者飲服,其製法可將烏梅50~100克去核,加入適量白糖煎煮,冷卻後飲用。

 金銀花露
 以金銀花或金銀花之藥蒸餾而成,氣芬郁而味甘,暑期代茶飲,能清暑解毒。金銀花與白菊花同煮能清熱解毒,可防止夏季易生的瘡癤腫毒,並使嬰幼兒少生痱子。

 楂麥湯
 取山楂和焦大麥各等分加白糖同煮,冷卻後飲服,有助消化、除肉食積滯之功效。
 百合綠豆湯和薄荷綠豆湯
 前者清熱潤肺,適合陰虛內熱的人飲用;後者清熱解毒,化濁避穢,對防治暑熱瘀脹最相宜。

 荷葉
 有解毒清熱的作用。亦可做荷葉粥食。先將大米若干,煮成粥,再將荷葉洗淨,採綠色的正面放在粥上,悶浸10分鐘撤去食用。粥色碧綠、氣味清香,為夏季佳膳。

本文轉載自2016/08/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異位性皮膚炎 不會傳染

陳俊銘
2016-08-07
 皮膚癢,這邊抓、那邊抓,抓到全身紅,到處都是抓痕傷口,不抓又受不了,真是太癢了,皮膚癢真是累人。

 異位性皮膚炎最常見於嬰兒和兒童,但也可見於任何人。居住在城市且氣候乾燥的人可能更容易患異位性皮膚炎。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可緩解或消失。但是皮膚可能仍然乾燥,易發炎。有時異位性皮膚炎也見於成年期,異位性皮膚炎不具傳染性。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異位性」是指發生過敏病症的傾向,「皮膚炎」表示皮膚腫脹,常見的症狀包括:
 1.皮膚乾癢
 2.面部、手肘內側、膝蓋後面和手足上出現皮疹。
 搔抓皮膚導致發紅、腫脹、龜裂,「流出」清澈液體、結痂、皮膚增厚、蛻皮。
 會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因素如下:
 一、刺激物:可能使皮膚發紅、發癢或產生燒灼感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
 1.羊毛或人造纖維
 2.肥皂和清潔劑
 3.某些香水和化妝品
 4.諸如氯、礦物油或溶劑等物質
 5.灰塵或沙土
 6.香菸煙霧
 二、過敏原:來自食物、植物、動物或空氣,造成過敏的物質,常見包括:
 1.雞蛋、花生、牛奶、魚類、豆製品和小麥。
 2.塵蟎。
 3.黴菌
 4.花粉
 5.狗或貓毛皮膚
 三、突發因素:
 1.精神壓力、生氣和挫敗
 2.皮膚感染
 3.洗澡後使用的潤膚液不足
 4.冬天低濕度
 5.全年乾燥的天氣
 6.盆浴或淋浴的時間過長或過熱
 7.出汗時進入低溫環境

 針灸透過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的調整,可很有效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常用穴位如下:百會、風池、率谷、曲池、合谷、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血海、豐隆、至陰等。配合中藥龍膽瀉肝湯和銀翹散,清利濕熱,清熱解毒,效果更佳。針灸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可有效改善皮膚發生過敏症狀的傾向,避免刺激物和過敏原及其它突發因素對人體產生過敏反應,造成皮膚癢。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8/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黃芩 清熱瀉火

文圖/呂晃禎
2016-08-03
 夏天容易口渴或口乾舌燥,更甚者口苦口臭,渴飲不止,青草茶及苦茶的商家幾乎都家家熱賣門庭若市,其中成分不離辛涼解表藥和苦寒藥的範疇;黃芩是中醫藥臨床常用藥之一,只要是肺中有火,或上焦有熱,黃芩幾乎是必用之藥。 

 既然是火熱之病必用之藥,依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推論,黃芩藥性必然是苦寒之藥,是的,黃芩其味苦,性寒,歸肺、入胃、大腸、膽四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一般都在春秋兩季採收,洗淨後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視需要生用或酒制、炒炭用後備用。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之效。主治:濕溫、暑溫,胸悶嘔惡,壯熱煩渴,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衂,熱淋崩露,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瘡毒。臨床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肝炎、急性痢疾、腹瀉、腎炎等症,都有很不錯得療效。

 黃芩善於清中上焦濕熱,能清熱燥濕,清理肺、胃、膽、大腸經之濕熱,如伍配得宜其治療疾病種類廣泛;治療濕溫、暑溫,濕熱鬱阻,胸脘痞悶,惡心嘔吐,身熱不陽,常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藥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倘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則與乾薑、半下、黃連等藥共用,如半下瀉心湯《傷寒論》。若大腸濕熱,痢疾瀉泄,多與黃連、葛根等藥共用,如葛根芩連湯《傷寒論》。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則與白芍、甘草同用,如黃芩湯《傷寒論》。若治療肝炎、黃疸,則配伍梔子、茵陳等藥共用。

 黃芩另一個主要的功效是,善於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故於熱病煩渴及肺熱咳嗽的處方中常見到黃芩的蹤跡;如肺熱壅塞,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咳出不易,可單味使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咽癢即咳,乾咳、陣咳、燥咳,夜咳不止,常配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藥共用,以增強清肺止咳的效果,如清肺湯《民間秘方全書》。倘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引起之壯熱煩渴,咽喉腫痛,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黃脈數,常與梔子、大黃等藥共用,如涼膈散《太平和劑局方》。治少陽寒熱往來,則與柴胡、人參、半下等藥共用,以和解少陽半表半裏之疾,如小柴胡湯《傷寒論》。

 治小兒心熱驚啼,則伍配人參、竹葉共用,如黃芩散《聖濟總錄》。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單味黃芩配茶酒皆可,如小清空膏《蘭室秘藏》。治婦人崩中露下《本事方》或吐衂吐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如黃芩散《聖惠方》,由於黃芩可以清熱涼血、止血,可以治療火毒赤盛迫血妄行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衂血,常配伍生地、三七、白茅根、黑地榆、黑蒲黃等止血藥共用。

 此外,黃芩具有很強的瀉火解毒的功效,因此,不論是對於外感風熱之咽喉腫痛,或內因性之瘡瘍腫毒,都有很好療效;如外感風熱則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藥共用,瘡瘍腫毒則與龍膽草、黃連、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以增強療效。黃芩有除熱安胎的功效,自古以來醫家視為為安胎聖藥,治療懷胎蘊熱,胎動不安之症,常與白芍、當歸等伍配,如當歸散。
(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8/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黃芩 生用清熱解毒 炒用可安胎 
■文圖/呂晃禎
2016-08-10
 黃芩及續斷皆有安胎的功效,常用於胎動不安之症,不過藥性及功效機轉卻有些不同;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常用於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可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黃芩可分為枯芩和子芩兩種;枯芩中空而枯,為生長多年的子根,質量較輕,性主上浮,善於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等症。子芩體實而堅,為生長年少的子根,質重性降,善於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下痢腹痛等症。

 現代藥理學證實,黃芩的抗菌普很廣,對於多種細菌、真菌、鉤端螺旋體等都有抑制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凝血作用、能降低血壓、清熱解毒、保肝利膽、利尿作用,有鎮靜、解痙、及安胎作用。

 歷代醫家典籍對黃芩多所推崇,其中以《主治秘訣》最為完備,「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需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這與《醫學起源》所說的,「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血雍盛,必用之藥」。頗有相互呼應之意。然朱震亨對於黃芩的用法也提出了應該注意的見解,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以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

 黃芩一般用量以3-10克為原則,隨著炮製方式不同其功用也會有所差異;生用有清熱解毒之效;炒用可安胎;若用於止血則需炒成炭效果較好;如用於清上交濕熱,則需配酒炒用功效更好。枯芩輕虛上達,多用於上焦之火;子芩重實下達,多用於下焦之熱。 一般而言苦寒藥會耗能礙胃,亦有肅殺之氣,黃芩性苦寒亦不例外,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如沒有適當伍配不宜多用。脾肺虛熱的人也不宜多用。舉凡中寒作泄,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瀉泄,腎虛塘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理都當謹慎是用《本草經疏》。

 枯芩安神茶:
 材料:黃芩10克、夏枯草10克、綠茶6克。(如覺有苦味過大可加入數個紅棗或加入少量冰糖)
 作法:先將藥材洗淨後,用2000-3000cc水煮20分鐘後,沖泡綠茶葉約3分鐘即可,可回沖數次。也可3種藥材少量洗淨後直接沖泡。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安神,能疏肝利膽,護肝利尿,降壓解痙,鎮靜安神。可治療濕熱瀉痢,熱病煩躁,黃疸熱淋,目赤腫痛,肺熱咳嗽,肝炎、腎炎,疔瘡腫毒,虛勞不眠。長期服用能調節血壓,改善睡眠品質,預防腦神經衰弱等症。如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8/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水楊柳(清肺化痰,強心利尿)

■立言 
又叫:鵝管白前,白前,崔吐白前,草白前。 生態:水楊柳係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屬,其根及根莖可入藥用。 
產地:自生在中國大陸、華中、華南、華東、西南地、印度、歐洲西部及中部也有,生長在中低海拔山谷隱濕處、或林木中。 
成分:三 ?皂 ?,多種C 21甾體 ?,崔吐白前 ?元,去氫白前 ?元,去氫白前 ?A,文西登鹼,綠原酸芥子酸等 採集加工:通常在夏秋採收,晒乾後除去細鬚,但鵝管白前,不除去細鬚稱為草白前。 
性味與效能:白前味辛、甘、苦、溫或平,入肺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強心利尿等功效。可治感冒、咳嗽、氣喘、水腫、小便不利、心臟病、心律不整,抗真菌、小兒疳積等用量 10~ 15克。 
驗方:
(1)治小兒疳積:水楊柳、棬柏各 10克水煎服用或雞屎藤,白前,葫蘆茶,狗尾草各 30克水煎服用或炖雞服用。
(2)治慢性氣管炎:紅骨雞香藤,百部各 15克,枇杷葉 10克水煎服用。
(3)感冒咳嗽:水楊柳,紅骨雞屎藤,枇杷葉,紫蘇,陳皮各 30克水煎服用或白前,通天草,肺炎草,魚腥草,桑葉各 15克水煎服用。
(4)哮喘咳嗽:白前,清明草,一支香、鹽酸草,魚腥草,五斤草各 30克水煎服用。
(5)小便不利:白前,楊桃鮮葉各適量水煎代茶喝。
(6)水腫:白前,綠豆薏仁適量水煎服用。
(7)治心絞痛:白前,牛筋草,田七研粉,每日服 5克,日服 3次(早中晚)。

本文轉載自2009/11/19"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6/08/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川楝子 除濕熱 清肝火

文圖/呂晃禎
2016-07-27
 川楝子又名苦楝子、金玲子,是楝科喬木植物川楝的乾燥成熟果實。於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後適用。其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肝、入膀胱、小腸三經。有除濕熱,清肝火,疏肝泄熱,理氣止痛、驅蟲殺蟲療癬之效。主治:熱厥心痛,胸脅脹悶,脘腹疼痛,疝氣,蟲積腹痛,頭癬等。

 臨床上也常用來治療急性乳腺炎及頭癬等症。如肝胃不合脅肋作痛,肝經有熱之疝氣疼痛,常與白芍、枳實、柴胡等藥同用之。如用於蟲積腹痛,則與使君子、檳榔等藥共用。若氣鬱胃痛,脘腹脹滿,痛連兩脅,按之痛減,曖氣頻作,或嘔吐吞酸,可延胡、蘇梗、川朴、木香等藥共用。如肋間神經痛,脅痛脹滿,胸悶不舒,善太息,則與柴胡、青皮等藥同用。

 川楝子為心腹及疝痛要藥,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本草綱目》;倘膀胱疝氣,寒閉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則與巴豆、茴香共用,如金玲子散《楊氏家藏方》。若治療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癒者,常伍配止痛藥延胡索用溫酒調服,如金玲子散《活法機要》。治寒疝,以及偏墬,小腸疝痛,則配伍吳茱萸、小茴香、木香等溫中藥同用,如導氣湯《醫方簡義》。

 若至膏淋並在下焦,常與茴香共用《聖惠方》。治小兒五疳,常與川芎等藥共用《摘元方》。若臟毒下血《經驗方》及外治耳中惡瘡《聖惠方》皆可單方使用。如配伍吳茱,療氣痛囊腫;得破故、茴香,除偏墜。配延胡,止熱厥心痛。合川芎、豬膽,治五疳《得配本草》。若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疝氣瘕聚,則與沙蔘、麥冬、當歸、枸杞等藥共用,如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行氣止痛 炒用為佳
驅蟲殺蟲 生用較好

 川楝子以藥化分析,主要成分含有川楝子素、及多種三帖類成分,苦楝酮、脂苦楝子醇、甲基川楝子五醇、山奈醇、鞣質等。現代藥理學證實,川楝子有很強的殺蟲作用(川楝子素對於豬蛔蟲、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對於腸胃系統有興奮平滑肌的功效,對胃潰瘍有些治療效果,並且能促進膽汁分泌,有疏肝利膽的作用,對腫瘤細胞也有抑制作用。 

 附帶一提的是,川楝子雖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之專藥,但有許多用之效果不如預期者,其原因可能如《本草逢原》所述:川楝子所主者,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摯引作痛,必須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從而上引者,隨手則應。這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

 川楝子一般用量以6-12克為原則,不論湯劑或丸散皆可使用,外用研末酌量使用。炮製方法不同功效自有差別,行氣止痛以炒用為佳,若作為驅蟲、殺蟲之用則需生用效果較好;其品質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者為佳。由於川楝子藥性苦寒,脾胃虛寒之人服用時應特別謹慎小心。因有小毒,故不宜過量及長期服用。如用量過大,容易

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如要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