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3
夏天容易口渴或口乾舌燥,更甚者口苦口臭,渴飲不止,青草茶及苦茶的商家幾乎都家家熱賣門庭若市,其中成分不離辛涼解表藥和苦寒藥的範疇;黃芩是中醫藥臨床常用藥之一,只要是肺中有火,或上焦有熱,黃芩幾乎是必用之藥。
既然是火熱之病必用之藥,依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推論,黃芩藥性必然是苦寒之藥,是的,黃芩其味苦,性寒,歸肺、入胃、大腸、膽四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一般都在春秋兩季採收,洗淨後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視需要生用或酒制、炒炭用後備用。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之效。主治:濕溫、暑溫,胸悶嘔惡,壯熱煩渴,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衂,熱淋崩露,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瘡毒。臨床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肝炎、急性痢疾、腹瀉、腎炎等症,都有很不錯得療效。
黃芩善於清中上焦濕熱,能清熱燥濕,清理肺、胃、膽、大腸經之濕熱,如伍配得宜其治療疾病種類廣泛;治療濕溫、暑溫,濕熱鬱阻,胸脘痞悶,惡心嘔吐,身熱不陽,常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藥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倘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則與乾薑、半下、黃連等藥共用,如半下瀉心湯《傷寒論》。若大腸濕熱,痢疾瀉泄,多與黃連、葛根等藥共用,如葛根芩連湯《傷寒論》。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則與白芍、甘草同用,如黃芩湯《傷寒論》。若治療肝炎、黃疸,則配伍梔子、茵陳等藥共用。
黃芩另一個主要的功效是,善於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故於熱病煩渴及肺熱咳嗽的處方中常見到黃芩的蹤跡;如肺熱壅塞,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咳出不易,可單味使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咽癢即咳,乾咳、陣咳、燥咳,夜咳不止,常配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藥共用,以增強清肺止咳的效果,如清肺湯《民間秘方全書》。倘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引起之壯熱煩渴,咽喉腫痛,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黃脈數,常與梔子、大黃等藥共用,如涼膈散《太平和劑局方》。治少陽寒熱往來,則與柴胡、人參、半下等藥共用,以和解少陽半表半裏之疾,如小柴胡湯《傷寒論》。
治小兒心熱驚啼,則伍配人參、竹葉共用,如黃芩散《聖濟總錄》。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單味黃芩配茶酒皆可,如小清空膏《蘭室秘藏》。治婦人崩中露下《本事方》或吐衂吐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如黃芩散《聖惠方》,由於黃芩可以清熱涼血、止血,可以治療火毒赤盛迫血妄行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衂血,常配伍生地、三七、白茅根、黑地榆、黑蒲黃等止血藥共用。
此外,黃芩具有很強的瀉火解毒的功效,因此,不論是對於外感風熱之咽喉腫痛,或內因性之瘡瘍腫毒,都有很好療效;如外感風熱則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藥共用,瘡瘍腫毒則與龍膽草、黃連、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以增強療效。黃芩有除熱安胎的功效,自古以來醫家視為為安胎聖藥,治療懷胎蘊熱,胎動不安之症,常與白芍、當歸等伍配,如當歸散。
(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8/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黃芩 生用清熱解毒 炒用可安胎
■文圖/呂晃禎
2016-08-10
本文轉載自2016/08/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黃芩 生用清熱解毒 炒用可安胎
■文圖/呂晃禎
2016-08-10
黃芩及續斷皆有安胎的功效,常用於胎動不安之症,不過藥性及功效機轉卻有些不同;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常用於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可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黃芩可分為枯芩和子芩兩種;枯芩中空而枯,為生長多年的子根,質量較輕,性主上浮,善於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等症。子芩體實而堅,為生長年少的子根,質重性降,善於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下痢腹痛等症。
現代藥理學證實,黃芩的抗菌普很廣,對於多種細菌、真菌、鉤端螺旋體等都有抑制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凝血作用、能降低血壓、清熱解毒、保肝利膽、利尿作用,有鎮靜、解痙、及安胎作用。
歷代醫家典籍對黃芩多所推崇,其中以《主治秘訣》最為完備,「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需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這與《醫學起源》所說的,「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血雍盛,必用之藥」。頗有相互呼應之意。然朱震亨對於黃芩的用法也提出了應該注意的見解,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以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
黃芩一般用量以3-10克為原則,隨著炮製方式不同其功用也會有所差異;生用有清熱解毒之效;炒用可安胎;若用於止血則需炒成炭效果較好;如用於清上交濕熱,則需配酒炒用功效更好。枯芩輕虛上達,多用於上焦之火;子芩重實下達,多用於下焦之熱。 一般而言苦寒藥會耗能礙胃,亦有肅殺之氣,黃芩性苦寒亦不例外,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如沒有適當伍配不宜多用。脾肺虛熱的人也不宜多用。舉凡中寒作泄,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瀉泄,腎虛塘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理都當謹慎是用《本草經疏》。
枯芩安神茶:
材料:黃芩10克、夏枯草10克、綠茶6克。(如覺有苦味過大可加入數個紅棗或加入少量冰糖)
作法:先將藥材洗淨後,用2000-3000cc水煮20分鐘後,沖泡綠茶葉約3分鐘即可,可回沖數次。也可3種藥材少量洗淨後直接沖泡。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安神,能疏肝利膽,護肝利尿,降壓解痙,鎮靜安神。可治療濕熱瀉痢,熱病煩躁,黃疸熱淋,目赤腫痛,肺熱咳嗽,肝炎、腎炎,疔瘡腫毒,虛勞不眠。長期服用能調節血壓,改善睡眠品質,預防腦神經衰弱等症。如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8/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