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進食補藥須對症

■王中
 中藥的滋補不外乎與調整機體的虛弱有關,如陰虛補陰、陽虛補陽、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其主要作用和適應症為:對於邪盛正虛的,以袪邪為主。配以補益藥,能扶正袪邪戰勝疾病。對於病體虛而無實邪的,能輔助機體康復。因此補益藥在臨床應用上有其積極意義,而不是消極用於「延年益壽」。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身體健康的正常人,補益藥反而會引起不適。
 補陽藥或稱助陽藥(如鹿茸),主治陽虛病證,具有助腎陽、益心陽、補脾陽的功能,用於畏寒、肢冷、陽萎、遺精、遺尿,也用於脾陽虛弱的泄瀉,食慾不振等。應用不當,有助火劫陰之弊,凡有陰虛火旺症狀者,應慎用。
 補陰藥或稱滋陰藥(如沙參、天門冬、麥門冬、女貞子、龜板等),主治陰虛病症,用以滋補肺陰、腎陰、肝陰等,用於津少口渴,乾咳少痰、潮熱、盜汗、遺精、兩眼乾澀、舌苔少、舌質紅絳等。但補陰藥大多甘寒滋膩,應用不當可造成痰濕內阻、胸悶食少,便溏腹脹之症。
 補氣藥或稱益氣藥(如人參、黨參、黃耆等),主治氣虛病症,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作用,用於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脫肛、浮腫,動則氣喘、出虛汗等。應用不當,有時可以起胸悶、腹脹、食慾減退等。
 補血藥或稱養血藥(如熟地、阿膠、當歸等),主治血虛病症,具有補血功能,用於各種堅固的陰血虧損症,但補血藥多較黏膩,應用不當可引起食慾不振,完谷不化之症。
 因此,補藥不能濫用,必須經過認真的辨證,根據不同病症適當地配伍,方可用於病人,否則必然事與願違。
 中醫認為,正常人陰陽氣血處於平衡狀態,如果無故進補,必然導致陰陽氣血的失調,正常的平衡狀態遭致破壞,因而形成疾病。因此,運用補藥時必須謹慎辯證選用,最好請教醫師,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各種補劑。
本文轉載自2014/12/24"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