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高血脂症的中藥治療(一)(二)

◎文╱徐佩玲
    現代人活在令人容易發胖的環境「我的總膽固醇值超過200了耶!」,又聽到身邊一個人這麼說。台灣地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生活及疾病的型態也隨之逐漸改變。國人的主要死因,早年以傳染病為主,到了1980年代已轉變為以癌症、腦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心臟病、和糖尿病為主(腦血管及心臟血管疾病高居十大死因之第二、第四名)。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與西化,國人總攝取熱量中的脂肪含量比例從民國39年的15%,到民國76年的36%,已接近西方國家數值,而國人的肥胖程度已超越日本人。

   高血脂不單是疾病更是致病因素高血脂症是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子,最易產生動脈血管粥狀硬化,而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臨床表現有:中風、冠心病、腎衰竭、動脈瘤、周邊血管病變等。動脈硬化如果持續進行,從心臟送出的血液難以暢流,各器官也同樣的無法充分地發揮機能。此外,動脈硬化也不僅限於大動脈,還會逐漸到頸動脈、腦動脈、冠狀動脈以及腎動脈。雖然目前的疾病死因當中,癌症仍然高踞第一位,但因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而喪命,或被後遺症所苦的人數也不少。當社會邁入高齡化之後,這個問題就更加地益發嚴重。尤其在現代的社會中,年輕人普遍有血脂偏高的傾向,如此下去,以高血脂症為遠因的疾病將逐漸增加。

    高血脂症的中醫辨證論治中醫傳統上並沒有高脂血症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大致可歸屬在痰濁、血瘀、肥胖、濕熱的範圍。而在中醫的理論中,膏脂的生成轉化與代謝過程,是經胃的受納,脾的運化,肺的輸布,肝膽的疏泄,大腸的傳導,腎的主宰,三焦的氣化,其中與脾、胃、肝、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若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易致濕獨內生,而化為痰阻遏經絡;或情志影響,使肝氣鬱結,肝陽上亢,木旺剋土,使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司,化痰蘊熱,使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致使生濕、生痰、生熱、生風而發病。
根據以上觀點,可將高血脂症歸納為幾點原因:

(1) 飲食偏差,脾胃失調: 脾陽不足運化失調,或久食膏梁厚味,致中焦實熱鬱結,痰濕膏脂內生,輸布轉化不及,滯於血中,而成脂獨之變(高血脂症)。
(2) 年老體衰,肝腎陰虛:肝腎同源,腎虛則肝失濡養,若腎陽不足,則膏脂的轉化利用減少,滯留血中,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木旺剋土,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致痰熱內生,使膏脂滯留血中,心氣受阻。
(3) 情志內傷,肝膽不利:情志內傷,肝氣鬱結,致肝膽疏泄條達之功失常,而影響膏脂的輸布轉化排泄。
(4)稟賦異常,多靜少動:家族遺傳自幼即多脂肪,膏脂代謝異常,或多靜少動,飽食貪睡,膏脂利用不及,沉積體內,致為脂獨症。
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高血脂症屬於本虛標實之症,本虛指主水液代謝的肺、脾、腎等臟腑的異常表現,標實指滯留體內脈道的水濕、痰濁、瘀血等現象。
中醫將高血脂症臨床上分為:脾虛痰濁型、肝腎陰虛型、氣滯血瘀型。再依證型的不同,治以
(1) 補虛法:益氣養陰補腎,如: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
(2) 治濕法:利濕祛痰泄濁,如:大柴胡湯、茵陳五苓散、三黃瀉心湯。
(3) 理血法:活血化瘀軟堅,如: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待續)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22期" 98 / 5.18~5.24


◎文╱徐佩玲
中草藥降血脂的機轉
(1) 促進腸道膽固醇的排泄,抑制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舉例說明)


(2)競爭性地抑制腸道膽固醇吸收(舉例說明)


(3)抑制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體內合成(舉例說明)



(4)影響血脂的分佈、運轉與清除(舉例說明)


(5)促進膽固醇的分解與排泄(舉例說明)



    高血脂症的預防與保健高血脂症與其說是病,不如說是致病因素更貼切,因此如何在預防和保健上著手更顯重要。血脂若異常,應該優先選擇非藥物療法,如:減輕過重的體重,培養運動習慣,尤其規則的耐力性運動,戒菸、戒酒,減少應酬,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控制飲食,選擇少油高纖食物…等。高血脂症的藥物治療,一般是在經過至少3~6個月的非藥物治療仍然無效後才採用,若需藥物的控制時,一般多須長期服用,而中藥在降血脂方面具有效果顯著,副作用小等優點,值得大力推薦。
(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23期" 98 / 5.25~5.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