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大葉山螞蝗 散瘀消腫 止血止痛

圖文/胡德欽
2016-10-27
別名:黏人草、山抹草、大葉山綠豆。
形態:豆科半灌木,單葉互生,葉片長圓形或卵型,先端急尖,基部截形,莖有柔毛中間有縱溝,總狀花序頂生,莢果近圓形。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功效:散瘀消腫,止血止痛。
用法:
1.大葉山螞蝗根莖適量,水煎服,治腹瀉。
2.大葉山螞蝗、紫莖牛膝、海州骨碎補各2至3兩,半酒水燉豬尾骨飯,治筋骨酸痛。 

本文轉載自2016/10/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穗花斑葉蘭 潤肺止咳 袪風除濕

■胡德欽
2016-10-26
別名:正溪蕉、正溪蘭、石風丹、高斑葉蘭。
形態:蘭科多年生草本,葉大而厚,葉片矩圓形,根狀莖橫斜,圓柱形,有鬚根狀,穗狀花序,花小,白色淡綠,芳香,蒴果紡錘形。
性味:味苦、辛,性溫。
功效:潤肺止咳、袪風除濕、養血舒筋。
用法:
1.穗花斑葉蘭2至3兩,搗爛孵患處,治對口瘡。
2.鮮穗花斑葉蘭搗汁,一次服半碗,治膨脹。
3.穗花斑葉蘭1至2兩,水煎加酒服,治跌打損傷。

本文轉載自2016/10/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仙鶴草適用各體質 止血良藥

■文圖/呂晃禎
2016-10-26

     仙鶴草在傳統的醫藥觀念中是很好的止血藥,不過很少人知道仙鶴草是非常好的抗癌藥及強壯劑。

     仙鶴草始載於明代《救荒本草》,又名龍牙草、脫力草、狼芽草,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龍芽草的全草,其味苦、澀,性平,歸肺、入肝、脾、胃、大腸五經。有收斂止血,補虛強壯,解毒療瘡,消積殺蟲,截虐止痢之功效。主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露帶下、瘧疾、脫力勞傷、跌打創傷出血、癰疽腫毒、泄瀉痢疾等症。近年來已廣泛運用於治療陰道滴蟲、陰道炎,心律不整,糖尿病,體虛感冒,久咳不癒,支氣管擴張,腹瀉,月經不調,口腔潰瘍,肝炎,燒燙傷,盜汗,濕疹,惡性腫瘤等症。

     仙鶴草在傳統用藥上是止血良藥,最大的特點是不管任何體質,無論寒熱虛實皆可使用,其味澀,性平和,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單方使用或與其他止血藥同用,常與旱連草相須為用,療效有加乘效果;若血熱妄行則配與涼血止血藥同用,如鮮生地、牡丹皮、赤芍、側柏葉、藕節等藥。倘屬虛寒性出血,則伍配補氣益氣,攝血止血、溫陽散寒藥共用,如黨蔘、人參、黃耆、熟地、白芍、炮薑、黑艾葉等藥。

     仙鶴草更能收斂腸胃而止瀉痢,具有止痢消積,補虛健脾之效,可單用或與其他健脾消導藥共用,對於久病瀉痢不止和血痢都有很好的療效,是小兒疳積症的常用藥物。

     仙鶴草補虛強壯的功效一直被忽視實在可惜。其實仙鶴草對於治療脫力勞傷、神倦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與大棗同用有不錯的效果,若氣血虧虛,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可與黨蔘、熟地、龍眼肉等藥同用以增強療效,所以民間稱之為「脫力草」。此外,仙鶴草因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也常運用於各種瘡癤、癰疽、腫毒,及婦科陰道滴蟲等疾病。

     早在明代醫家蔣儀就已將仙鶴草用於治療食道癌及胃癌,其醫書云「滾咽膈之痰,平翻胃之檅」,咽膈翻胃就是古人形容食道癌及胃癌的用語;近代研究仙鶴草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如伍配得宜對於各種癌症都有相當好的療效;如氣滯血瘀、肝腎陰虛型之乳腺癌,局部已潰爛翻花、滲流血水,可與土茯苓、熟地、金銀花、野菊花、黃耆等藥共用。

     仙鶴草一般用量以30~50克為原則,以研粉服用效果較好(不宜入煎劑,有效成分幾乎不溶於水),其品質以葉多、質嫩、乾燥、莖棕紅色為佳。仙鶴草雖是很好的止血強壯藥,使用上也有禁忌,如非出血不止者不宜服用。體質敏感的人也許會有過敏反應,如短氣、煩躁、心悸、胸悶,頭暈眼花,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等症。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仙鶴草粥
     組成:仙鶴草30克、川七10克、梗米300克。
     做法:先將仙鶴草用3000cc煮成1000cc備用,將梗米加入適量的水煮成粥,再加入仙鶴草汁吉川七粉,再煮20~3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強壯補中,養血活血、止血化瘀,消炎止痛。
      仙鶴草茶
     組成:仙鶴草50克、茜草25克、茶葉9克
     作法:仙鶴草與茜草用5000cc煎煮至2000cc,將藥汁沖入茶葉浸泡3~5分鐘後,倒出即可飲用。
     功效:有止血作用,適用於月經過多或崩漏不止。(正常人月經期間 不可飲用)。

    (作者: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6/10/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秋燥 鼻癢乾咳少痰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2016-10-25

    奇美中醫部總醫師鄒曉玲表示,若咽乾口燥還易出現疲憊、胸悶短氣等現象,可酌量配合生脈飲,以益氣生津、緩解症狀。 (記者汪惠松攝)
     秋季涼爽是呼吸道疾病鼻過敏、氣喘好發季節,奇美中醫部提供居家簡便食療及中藥「生脈飲」緩解症狀,並表示,潤肺養陰藥膳「貝母秋梨」材料中的水梨性質偏寒,平時較怕冷、腸胃不佳、咳嗽痰多等虛寒體質者,不適合直接吃新鮮水梨,須蒸煮過較適宜。

     奇美中醫部總醫師鄒曉玲表示,秋天與人體的肺相呼應,肺是嬌嫩、容易受邪氣侵犯的臟腑,中醫觀念中所談的肺系統包含了鼻腔、氣管、支氣管、肺部與全身的皮膚,因此當秋天的燥邪侵犯肺系統,易出現鼻腔乾燥搔癢、咽喉乾、乾咳少痰、皮膚乾癢等症狀。

     她說,針對乾燥的秋季選擇適當的膳食保養易受侵襲的呼吸道是秋冬保養的原則,《素問》提到「燥勝則乾」,因此針對秋天乾咳少痰的症狀,必須挑選滋潤性質的藥膳食材作為這個季節的保養方法,例如如百合、山藥、秋葵、黑白木耳等均為常用藥膳材料。

     還有《藥膳食譜集錦》中提到一道潤肺養陰的藥膳「貝母秋梨」,材料為川貝母、水梨與冰糖,先將水梨洗淨,靠近柄部橫切挖去核,裝入貝母末,再把梨上部拼接回去,用竹籤固定,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及水少許,蒸約40分鐘即可食用,為一道簡單方便的秋季居家食療方法。

     鄒曉玲表示,工作需要長時間講話的老師、銷售員,也可以透過這段期間滋陰養肺,並保養呼吸道,除咽乾口燥,若還易出現精神疲憊、胸悶短氣等現象,可以酌量配合生脈飲益氣生津,組成為人參、麥門冬與五味子,三味藥其一補肺氣而生津液、其一養陰清肺而生津液,後者收斂肺氣而生津液,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本文轉載自2016/10/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美洲商陸 利尿消腫

    ■胡德欽
    2016-10-22
    別名:洋商陸、花商陸。
    形態:商陸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卵狀長橢圓形或披針形、根粗大、圓錐形、莖多分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果穗下垂、漿果球形、熟時紫色。
    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功效:利尿消腫。
    用法:
    1.鮮美洲商陸根搗爛、敷患處,治蛇頭疔。
    2.美洲商陸鮮根適量、搗爛外敷,治癰疽腫毒。
    3.美洲商陸根1至2兩、燉豬瘦肉服,治婦女白帶。
    本文轉載自2016/10/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藥首冠「炙」是何意?

    ■王中
    2016-10-15
     在中醫的處方中,經常看到有「炙黃」、「炙川芎」、「炙當歸」、「炙甘草」等中藥名,中醫師常在許多中藥的前面加「炙」字,這個炙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炙,是中藥的一種炮製方法。把藥材與液體輔料同炒,使輔料滲入藥材之內,故又稱合炒。按輔料的不同,可分下述幾種:

    1.酒炙:有兩法,一是先將藥材與酒拌勻,再加熱炒至微黃;二是先將藥材炒至微黃,再把酒灑入,略炒片刻。如炙製當歸、川楝等。
    2.醋炙:用米醋炙如上法。如炙製香附子、三棱等。
    3.鹽炙:先將鹽加水適量溶化,再與藥材同炒。如炙製橘核、黃柏等。
    4.姜炙:先將姜搗爛取汁,再與中藥同炒。如姜製竹茹等。
    5.蜜炙:將藥材與蜂蜜拌勻,再加熱同炒。如炙製甘草、枇杷葉等。
    6.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後再炒。如炙製蒼朮等。
    7.羊脂炙:也叫酥炙。取羊脂與藥材同炒。如炙製淫羊藿等。
    8.童便炙:取藥材與童子小便同炒,如炙製香附子等。
    9.鱉血炙:先將鱉血加少量清水與藥材同拌勻後,放置一小時許,在鍋中炒至變色即可。如鱉血炙製郁金等。
    10.矾炙:先將矾加水溶化,灑入炒熱的藥材中,炒至乾燥為度。如炙製郁金等。
    11.藥汁炙:取藥汁與藥材同炒。如甘草汁炙吳茱萸等。
    本文轉載自2016/10/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小柴胡湯還清白 研究證實:與間質性肺炎無關

    ■文圖/呂晃禎
    2016-10-12
     小柴胡湯是中藥處方和解之劑的代表方劑,也是中醫師日常門診中常用的方之一。 

     日前醫師吳建東、林舜穀、賴榮年在日本和方醫學會發表最新研究,證實小柴胡湯與間質性肺炎沒有直接關係。直接還小柴胡湯一個清白;也間接否定回應數年前,日本發現曾開立小柴胡湯後,引發患者間質性肺炎(即是肺部纖維化)的相關案例。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副教授施純全,運用台灣健保百萬人資料庫研究,發現小柴胡湯與間質性肺炎,彼此間沒有關連性,終於可以洗刷小柴胡湯不白之冤。

     出現服用小柴胡湯與間質性肺炎,多在日本發生,合理的懷疑是日本開立藥是西醫師,用藥思維與台灣及大陸皆不同,並沒有使用傳統辯證論治方式開立處方,或可能患者本身就有間質性肺炎,並不是服用小柴胡湯才引起的。曾有研究人員針對小柴胡的成分,柴胡、黃芩、人參、炙甘草、法半下、生薑、大棗七種成分作研究分析,結果發現7種藥物,與間質性肺炎皆沒有任何關係。

     小柴胡湯具有和解少陽之功效,主治因傷寒邪傳少陽,邪正相爭於半表辦裏之少陽症;歷代典籍當中,與小柴胡湯同名方劑約有十六首,而平常臨床所指的小柴胡湯,是醫聖張仲景《傷寒論》所記載的組成,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半下9克、生薑9克、大棗4枚;其運用範圍廣泛,其中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就有20條的相關記述;現代醫家使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疾病,據統計約有70種之多,涵蓋的科別包括內、婦、外、兒科、五官各科。

     《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功能和解少陽;主治:少陽病,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偶,口苦,咽乾,目眩,脈弦,舌苔淡白者。婦人熱入血室,暮則譫語。癥見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少陽症是邪在少陽,經氣不利,郁而化熱所致,少陽證其邪不在表,也不在裏,汗、吐、下、三法皆不適宜,只能以和解法治之;其處方的伍配特點,是以柴胡之苦平升降及黃芩降泄,二者伍配為和解少陽的基本架構;不只能夠和解少陽兼能補胃氣,既能祛邪氣又能補正氣。

     小柴胡湯最常用於感冒及肝臟有關的疾病,現代藥理學證實,小柴胡湯具有,解熱、鎮痛、抗感染作用,並能夠調節免疫功能,調整肝、膽、胃腸系統,對心血管、肺部疾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研究指出,小柴胡湯有誘導干擾素作用,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降低GOT、GPT值,促進肝細胞再生;臨床常運用於及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心肌炎、膽囊炎、膽結石、肋膜炎、乳腺炎、支氣管炎、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扁挑腺炎、腮腺炎、骨盆腔炎、小兒虛熱、麻疹等病,皆有相當好的療效。(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6/10/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小柴胡湯主治 往來寒熱 
    ■文圖/呂晃禎
    2016-10-19
     小柴胡湯與其他方劑合用有很多,如小柴胡湯與半夏厚朴湯合用即是柴朴湯,主治:梅核氣(咽喉常有異物感)或精神症狀明顯情緒低落。如患者體質虛弱,汗出惡風,則與桂枝湯合用,就是柴胡桂枝湯。若久咳不癒,陣咳、夜咳、胸悶、胸痛,痰咳不出或痰稠黃粘不易咳出,則與小陷胸湯合用,即是有名的柴陷湯。倘水腫或腹瀉水樣便者,則與五苓散合用即是柴笭湯。如不欲飲食,舌苔白厚,則與平胃散合用即是柴平煎。

     如能靈活運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疾病很多,涵蓋的範圍也非常廣泛,最主要的是與免疫系統有關,如腫瘤、過敏性疾病、類風溼關節炎、強質性脊椎炎、病毒感染等病;重點是要能理會古人所用的關鍵字句;因為這些疾病臨床上皆有「往來寒熱」的症狀特性,這與小柴胡湯主治中的「往來寒熱」相同,因此,必須廣義的看待其病因病機的形成過程。

     「往來寒熱」是陰陽、寒熱、正邪相爭(免疫機制與病邪)交戰互有勝負的臨床表現,病在皮裡膜外之間,所以古代醫家才會主張用和解之法,而不用汗、吐、下之解表法及攻裏法。所謂「寒熱」可以是體表測得的溫度發熱,也可以是病人自覺性發熱,外在溫度是正常的(過勞或熬夜產生自覺性短暫發熱,即是陰虛發熱的是其中一種);另外所謂「往來」是指有一定的節律性,不論是日或週或月的周期都是,只要是規律性的發生皆屬之;另一種則是指沒有明顯規律性的,而是時發時止,反覆發作,不可預測或捉摸,但同樣的病症反覆發作,如過過敏性疾病及癲癇等症。

     小柴胡湯的另一主述是「胸脅苦滿」,其實胸脅指的位置很清楚,就是中醫所謂的少陽位,只要是人體的兩側範圍的相關疾病都是,如肝、膽、胰腺、肺、胸脅、肋膜、乳房、甲狀腺、頭顳部、頸兩側胸鎖乳突肌、少腹部、腹股溝等疾病,應該都可歸屬於少陽柴胡症。「苦滿」指的是自覺性胸腹滿悶,或脅肋下氣滯脹滿,或是於少陽側有實際的觸痛、腫塊,都是「苦滿」的範疇。

     至於「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其實是指肝木剋脾土,疾病已擴及胃腸及整個消化系統,除了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產生食欲不振,脹氣、滿悶等症狀外,其實也是神經系統的一種表現,如精神郁鬱不疏,情緒低落,胸悶脅脹等症狀,看似百合病的精神官能症相似,不過,小柴胡湯的「苦滿」症狀大部分已是身體已出現實際病候的指徵。

     小柴胡湯雖能治療相當多疾病,但也不適人人都能夠服用的,在使用上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注意的。因為柴胡升散,黃芩、半夏性燥,陰虛血少者忌用。其次如過病邪仍在表或已入裏,而不是在少陽半表半裏之間,服用小柴胡湯有可能就會把病邪引彺肝膽。

     中醫的精華所在就是辯證論治,離開了辯證,任何的藥物都可能成為毒藥,因此疾病的診治需透過四診八綱的辯證論治,並對於藥物的性味,升降浮沉,四氣五味有充分的研究,才能依理、法、方、藥的法則做出完整正確治療。
     小柴胡湯為醫師處方用藥,勿擅自服用,如有需要服用,應請教中醫師。(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6/10/1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風鈴花 清熱解毒 活血袪瘀

    ■胡德欽
    2016-10-14
    別名:猩猩花、金棒花、燈籠花。
    形態:錦葵科常綠灌木、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卵狀披針形、掌狀5裂、先端狹、鈍鋸齒緣、枝條細長、花單生枝上部葉腋、下垂如懸掛之風鈴、花橙黃色或紅色、花柱長、柱頭頭狀。
    性味:味辛、性寒。
    功效:
    1.葉:清熱解毒。
    2.花:活血袪瘀、舒筋通絡。
    用法:
    1.風鈴花葉適量、水煎服,治腹痛。
    2.風鈴花鮮葉、花適量,搗爛,敷患處,治跌打損傷。

    本文轉載自2016/10/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秋冬不宜喝~綠豆湯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2016-10-11
    綠豆湯是解暑聖品,但醫師提醒,秋冬時節猛喝綠豆湯恐導致身體更虛弱。(本報資料照)
     許多人夏天喜愛喝綠豆湯,但醫師提醒,秋冬時節猛喝綠豆湯恐將導致身體更虛弱。一名39歲趙姓男子平時喜歡喝綠豆湯解渴消暑,最近卻時常拉肚子,原來是太頻繁喝綠豆湯惹的禍。

     趙姓男子從事外勤工作,天氣熱常以綠豆飲料解渴消暑,晚上回家也習慣煮一大鍋以備不時之需,不料近來卻頻繁腹瀉。中醫師提醒,綠豆有解濕功效,宜夏天喝,像秋冬較乾燥的天氣並不適宜,體質虛寒的人不能天天喝綠豆湯,而且盲目喝綠豆湯會導致腹瀉或消化系統免疫能力下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綠豆湯、綠豆粥都是消暑聖品,綠豆不但是食品,也是一味中藥。綠豆湯在「本草綱目」記載煮食綠豆可消腫下氣,清熱解毒,止渴,調和五臟,安精神,補元氣,潤皮膚;綠豆粉解諸熱,解毒藥,治瘡腫,療燙傷。

     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如果患者是中暑、咽喉疼痛、咳嗽且咳吐黃痰、腮腺炎、口乾、口苦、皮膚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便秘等熱症實症時,服用中藥如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等清熱類中藥的同時服用綠豆湯,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周宗翰指出,老人跟小孩也不建議每天吃綠豆湯,因為綠豆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酶、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而老人、兒童及體弱的人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掉綠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他提醒,因為綠豆屬涼性,孕婦喝多會變得陰虛,尤其是體弱的孕婦要特別注意,孕婦可少量喝些,但不適合長期喝,且喝綠豆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而定。

    本文轉載自2016/10/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北玄參 益胃生津,養陰清肺

    圖文/胡德欽2016-10-11
    別名:珊瑚菜、濱防風。
    形態:繖形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基出,葉片卵形,三出分裂至二回羽狀分裂,最後裂片圓卵形,先端圓或漸尖,基部截形,邊緣刺刻,質厚,莖埋於土中,被繖形花序頂生,花白色,每一小繖形花序有花15至20朵,果實近圓球形,果稜有翅。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效:益胃生津,養陰清肺,治肺熱燥咳,勞嗽痰血,陰虛火旺,咳嗽無痰,口苦煩渴,逆氣不降,脹滿不良。
    用法:
    1.北玄參5至6錢,水煎服,治一切陰虛火旺炎症、逆氣不降、脹滿不良。
    2.北玄參、知母、鱉甲、川貝母、懷熱地、麥門冬、地骨皮各4至5兩,作成丸或膏,每日早晚各服3錢,白湯下,治陰虛火旺、咳嗽無痰、口苦煩渴等症。

    本文轉載自2016/10/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同蕊草 清熱解毒 利尿鎮靜

    圖文/胡德欽
    2016-10-07
    別名:白珍珠、珍珠癀。
    形態: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倒卵形、邊緣有細鋸齒、莖直立或基部橫臥、聚繖花序生於葉腋、花冠白色、果球形、熟時白色透明狀、種子多數。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鎮靜。
    用法:
    1.同蕊草全草適量、水煎、燉青蛙服、治水腫。
    2.同蕊草適量、水煎服、治失眠症。

    本文轉載自2016/10/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孕期3階段 怎麼吃才營養?

    記者翁順利整理
    2016-10-04
    孕婦應攝取適量的纖維質及水分,以防止便秘。纖維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竹筍等。(本報資料照)

        懷孕期的母體維持正常營養供應非常重要,因為不僅提供子宮及胎盤的營養需求,更須為分娩及哺乳作準備,以減少懷孕時及分娩產生合併症。

     孕婦營養的需要量,熱量在第一期無須增加熱量;第二期每日增加300大卡;第三期每日增加300大卡。蛋白質第一期無須增加;第二期增加10公克;第三期增加10公克,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例如牛乳、魚、蛋、豬肉、雞、鴨等,每天攝取2份奶類是很重要的。

     懷孕期需鐵量很高,但各階段對鐵的需求並不相等,鐵質於懷孕後期至分娩,每日另以鐵劑供給,懷孕第三期建議增加30毫克,以幫助孕婦體內鐵儲存量的恢復及彌補耗損。食物來源蛋黃、肝、肉類(尤其是紅肉)、葡萄乾等,配合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一起食用,可增加鐵的吸收。

     鈣質方面,建議攝取量同成年期(19-50歲為1000mg),若鈣攝取不足,可能影響新生兒及母體之骨密度。孕婦在妊娠中期會有抽筋、腰腿痠痛、骨關節痛等,這些都與缺鈣有關 。食物來源:牛奶、小魚乾、蝦米、黃豆製品等。 

     懷孕期間維生素的需要量均應增加,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食物:番石榴、柑橘類等;維生素A含量較高的食物:深綠色、深黃色及深紅色的蔬菜、水果等。

     葉酸具造血、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及胎兒畸形的功能,需求增加最多,孕婦建議日增至600微克。食物來源:肝、腎、酵母、深綠色蔬菜、全穀類、柑橘類水果等。 

      纖維質及水:孕婦應攝取適量的纖維質及水分,以防止便秘,攝取足夠的蔬菜及水果;纖維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芹菜、竹筍等蔬菜及梨、蘋果等水果。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
    本文轉載自2016/10/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