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屈公病

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給人類。
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和登革熱與其他蚊子所傳播的傳染病不同的地方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

致病原

屈公病病毒分類上是屬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主要經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將病毒從靈長類動物傳給人,斑蚊以外的蚊種,也有可能是傳播的媒介。

流行病學

從1953年,許多報導指出屈公病在非洲及東南亞造成流行,並造成數十萬人感染,由於感染屈公病臨床表現與登革熱非常相近,且屈公病流行的地區也是登革熱的流行地區,所以許多感染屈公病的病例被誤診為登革熱,因此實際發生率可能比報告出來的高。
  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撒哈啦沙漠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區域。2005年迄今在印度洋的島嶼如塞席爾、模里西斯、馬約特、馬達加斯加及印度的部分地區(Karnataka, Maharastra, and Andra Pradesh)發生大規模流行,並造成西歐,如法國、比利時等國許多境外移入病例。
  台灣地區埃及斑蚊主要分布地區在嘉義縣布袋以南各縣市,白線斑蚊分布於全島平地及高度1500公尺以下山區,一旦屈公病病毒入侵台灣,不能輕忽發生疫情的可能性。

傳染窩

一般認為傳染途徑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在人類的主要病媒蚊是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其他蚊種,也可能是傳播的媒介。在1972-1996塞內加爾的調查,曾於其他斑蚊(Aedes furciferAedes tayloriAedes furcifer-taylori, Subtotal Aedes(Diceromyia), Aedes luteocephalusAedes africanusAedes neoafricanus, Subtotal Aedes(Stegomyia), Aedes dalzieliAedes argenteopunctatusAedes vittatus, Subtotal Aedes(Aedimorphus), Anopheles coustaniAnopheles rufipes)及家蚊(Culex ethiopicus)分離出病毒。

傳染方式

屈公病有兩種循環:
1、非洲森林循環: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 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的黃熱病病毒。
2、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蚊子叮咬人類傳播,為人 - 蚊 - 人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發性,但屬爆發性的。

預防方法
目前無疫苗可使用,以預防蚊蟲叮咬為最重要的途徑。
(一)戶外活動時須使用防蚊液。建議使用含DEET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
(二)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衣服上應噴灑防蚊液,以增強保護效果。
(三)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四)清除孳生源。
(五)如果生病,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進一步傳染。

臨床症狀

感染屈公病大部分會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與登革熱的症狀非常類似。
本文載自2013/08/14"病管制署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