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針灸、藥洗、薰洗 減輕癌末不適

 根據衛生署統計,癌症已超過 30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對於癌症可提供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或合併治療等方式,甚至有許多標靶藥物問世,但仍有復發、轉移無法控制情事,因此癌末病人照護的重點,轉而在於如何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亦即在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及疼痛的控制下,能夠達到「善終」的照顧。
 中醫在安寧緩和療護中能做什麼?在癌末病人身上,常見有疼痛、腹脹、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惡心、嘔吐、呼吸喘促、失眠等,中醫處置上會依照病人的症狀予以中藥調理,或藉針灸、外敷膏布、藥洗薰洗以改善肢體疼痛不適、促進腸胃道功能,減輕病人的不適感。
 中醫常云「脾胃為後天之本」,所謂「脾胃」近似於西醫消化系統功能的部分,常用中藥如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麥門冬湯加減神麴、山楂、麥芽、荷葉等來保護及促進腸胃消化系統,以維持腸胃道的吸收能力。
 在針灸常用穴位如腹部天樞、中脘、氣海、關元或足部足三里、上巨虛、手部合谷、內關、曲池等,或採穴位局部貼灸,以促進腸胃道蠕動氣血的循環。
 為加強針灸持續效果,視需要會在病人耳上選取穴位如胃點、腸點、神門點、內分泌點等,以耳針或磁珠達到較小而持續性刺激。
 近來柳營奇美醫院加強設置中藥藥物薰蒸區,以古法特製的藥洗,加上溫熱療法薰洗以促進血液迴圈,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對於末稍循環不利肢體麻木或四肢水腫病人,有助於改善麻痛僵緊感並能減輕水腫狀況。
 對於腹脹病人,神闕薰臍療法使用回饋良好,如「釐正按摩要術」所述:「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所處臍下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相連,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臍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此處施灸具有穿透力強、擴散快的特點。此外,艾灸施於此穴位,於燃燒時所產生的近紅外輻射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從而發揮其藥物和火熱的溫通作用,以達到改善氣血循環的效果。
 安寧緩和療護的精神在於「維護病人餘生生活品質」,期盼藉由「中西結合」的方式,由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提供病人最適當的醫療,並協助病人在面對與病魔搏鬥之際得到最大的精神力量及心理慰藉,達到安寧緩和療護中的全方位照護。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趙翰林口述,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載自2013/08/06"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