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忍冬藤 清熱解毒 養血止渴

■平實
2016-07-28

別名:金銀花、紅腺忍冬、左纏藤、忍冬、忍冬花。
形態特徵:為忍冬科纏繞藤本植物紅腺忍冬屬,其花蕾、藤莖或初開花可供入藥用。
嫩莖披微毛,單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全綠,葉面葉脈被毛。葉背被微毛和橘紅色腺毛,初開時白色後變黃色,或對生於上部葉腋,萼臂無毛,萼齒有毛,果實似球形,花果期3~11月。
採集加工:初夏花開放前採集,曬乾或微火烘乾用。
性味入經:味甘、性寒,入肺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散風熱、養血止渴、補虛療風。
生長環境:生於山坡、溝邊灌叢中。
方例:
1.瘡瘍、癰瘍、紅腫熱痛:金銀花30克、柴花地丁25克、赤茯苓、連翹各10克、丹皮、川連各6克、夏枯草12克水煎服用。
2.風濕疼痛:忍冬藤12~30克,水煎服用。
3.風濕感冒、發熱頭痛:忍冬花或忍冬藤12克、連翹10克、荊芥藻荷(後下)、甘草各3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6/07/2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穗花毛蓮菜 清熱解毒利尿抗炎

圖文/胡德欽
2016-07-25
別名:地膽頭、假地膽草、假毛蓮草。
形態:菊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先端漸尖,莖上部葉漸小,托葉線狀披針形,無柄,不規則細鋸齒緣,全株被毛,莖直立,單株或分生,頭狀花序著生小枝上部,排列或穗狀,花白色或淡黃色,瘦果長橢圓形。
性味:味苦、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抗炎。
用法:
1.穗花毛蓮藥根1至2兩,半酒水煎服,治跌打損傷。
2.穗花毛蓮菜鮮根,鮮白毛根各2至3兩,鮮百合1至2兩,水煎代茶飲,治咳嗽。
3.穗花毛蓮菜鮮根4至5兩,洗淨搗爛切碎,雞蛋2個,煎成餅吃,連服3至4日,治腳氣水腫。

本文轉載自2016/07/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清汗粥、止臭粉 袪濕熱除汗臭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2016-07-23
 夏天對於容易流汗的人是種困擾,不但渾身濕透,可能還會產生異味。中醫師表示,除了平日避免吃咖喱、蒜頭等味濃刺激性食物外,也可準備材料製作「清汗除臭粥」或「止臭粉」,打一場防臭作戰。

 開業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汗臭肇因於濕氣無法順利代謝,積聚體內。體臭問題與內在、外在因素有關,內在因素指體內氣血不和,導致毛孔排出濁氣;若常吃辛辣、肥膩、濃鹹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導致身體代謝出有味道的氣體。外在因素則指身體受濕熱之毒的影響,當身體受真菌或細菌感染,體臭便無所遁形。另外遺傳也是重要因素。

 她說,體臭主要出現於腋窩、陰部、乳頭、乳暈等肝膽經脈運行的區域。肝經主管人的情緒,暴躁易怒體味也會容易跟著產生;常吃咖喱、蒜頭、濃味等刺激性食物,更有機會有汗臭。

 中醫認為,汗出發臭是肝膽濕熱、脾胃濁滯的表現。常使用芳香化濁、清熱涼血、排毒袪濕的中藥,有效止汗除臭。刺激性食物令體內更為熱氣,誘發毛孔排汗更多;這類食物亦有機會減低皮膚抗禦真菌的能力,真菌孳生速度更快,與汗水混合後,便產生體味。如果想減低體臭,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酗酒,少食高糖、肥膩、太鹹太辣、不新鮮的海產等刺激汗腺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賴睿昕建議,平日可準備赤小豆50克、蓮子10克、白木耳20克、白米碗製作清汗除臭粥,首先將蓮子去心,白木耳先用清水浸發30分鐘,與其餘材料加入清水同煮,水沸後收慢火再煮約1個半小時,直至米煮成粥,最後入冰糖調味便可。每天2次,連服15天就有清熱袪濕、止汗除臭效果。

 另外,可用白芷、明礬、蛇床子、天花粉、綠豆粉各30公克,研磨成細粉製作外用止臭粉,早晚各抹1次,具有除濕解毒功效,尤其對汗疹最有效。

本文轉載自2016/07/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青木香(去風止痛,利水消腫)

■立德 
別名:兜鈴,馬兜鈴,昊鈴鐘,蛇參果,葫蘆罐,黃藤,木香,北馬兜鈴,臭鈴噹,臭葫蘆,斗鈴,獨行根,天仙藤,帶膝,青藤香 
產地:分布在中國大陸東北,華北,西北,山東,長江流域至華中,日本也有,自生在中低海拔山域上,林緣,溪流兩岸,山坡灌叢中或栽培。 
形態:青木香係馬兜鈴科攀援草本植物,牠的成熟果實或藤、莖可供藥用。 
青木香高 1~ 1公尺半,根長,圓柱形,索彎曲,黃褐色,有香氣,葉互生,三角狀矩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3~ 9公分,頂端短漸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具圓耳片,葉柄長 1~ 2公分。花是單生在葉腋中,暗紫綠色或淡豬肝色,喇叭狀,長 3~ 5公分,基部膨大如球,中部收縮,上端逐漸變成一面偏側片,側片卵狀披針形,上方漸尖,雄花 5枚,果實蒴果似倒卵形或球形。 
成分:青木香之種子和果實含有馬兜鈴酸,馬兜鈴次酸,及生物鹼,揮發油,根含馬兜鈴酸 A、 B、 C,馬兜鈴內銑胺, 7羥基馬兜鈴酸,木蘭花酸,土木香酸。莖葉含有馬兜鈴鹼。 
性味與功效:青木香味苦,微辛,性寒,歸肺經,具有祛風止痛,利又消腫,鎮咳化痰等功效,可治肺熱咳嗽,百日咳,喀血,失音,痔瘡出血,尿道感染,毒蛇咬痛,腹痛,水腫,風濕關節炎,神經痛等症用量 5~ 10克。 
方例:
(1)治腹痛:青木香,細辛,樟樹根,炮仔草,崖椒各 30克半酒水煎服用。
(2)治熱咳嗽:馬兜鈴,杏仁,制甘草,桑白皮,紫蘇各 10克水煎服用。
(3)治百日咳:木香,百部各 8克,大蒜頭三粒加水適量,蒸後取汁服用或馬刀豆 10粒折碎,青木香 10克,甘草 5克水煎加冰糖當茶喝。
(4)百步蛇咬傷:青木香 15克,大黃,七寸金,雨傘仔,豬公刺,天笠 ?各 12克,金不換,丁香,鼠尾 癀,茶匙 癀,雞爪癀各 6克水煎服用或馬兜鈴,苦玄根,滿天星各 15克,大黃 14克,廣木香,雙面刺,丰夏,通草,百部,獨活各 10克研末,每小時服用 1克。
(5)肝癌:馬兜鈴葉,白花蛇舌草,半支蓮各 15克水煎服用。
(6)治咳嗽失音:青木香,牛蒡子,蟬悅,牛毛氈各 10克,甘草 5克水煎服用。
(7)腮腺炎:天仙藤 30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09/10/19"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6/07/1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排便無力、解不乾淨…你便秘了嗎?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6-07-25
 便祕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依據Rome III的診斷標準,便祕的症狀可粗分3大類:排便無力、解後肛門餘便感、糞便質地堅硬。若在過去的3個月之內有超過1/4的排便經驗中出現以下2項以上症狀,「解便用力、使用加速排便方法之下1週解便仍少於3次、排便解不乾淨的感覺、肛門阻塞感、排便顆粒狀或糞便堅硬」,這些解便困擾若持續超過6個月,就可以診斷為便祕。

 造成便祕原因主要不外乎器質性便秘,與結構無問題的功能性便秘;因此在查找便祕成因的過程中必須抽絲剝繭地排除大腸激躁症、結構異常與腸阻塞問題、內分泌失調、神經損傷等等,並檢查平時服用的藥物有沒有造成便秘的可能性。

 人體進食後食物進到胃中刺激啟動「胃─結腸反射」,造成一波腸道蠕動把糞便往下推送到直腸,糞便越來越多會逐漸把直腸壁撐大,壓力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後,神經系統就會發出訊號傳到大腦,並浮現想要解便的「便意」。大腦接收到訊息後就下達指令,一方面讓腸道蠕動更加速,一方面下達指令讓肛門括約肌放鬆進行排便。

  因此,有便秘困擾的人不妨利用人體排便的生理反射好好訓練並養成固定排便習慣,建議把握起床後喝下1杯開水到早餐後的黃金時段,放鬆心情,培養便意,切勿一心二用,例如邊看電視邊吃早餐或上廁所時看書報。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湊,常因強忍便秘或忽略便意導致排便障礙,長期下來導致骨盆底肌肉張力異常,表現解便時間延長且須用力解便,有些人因為肌肉群失調會出現一些奇特的用力解便姿勢、排便時需用手扶持著會陰部、甚至需用手從肛門挖便等等;這類型的便秘可以多加利用上述的生理反射回饋法訓練排便習慣、平時多做骨盆底訓練運動,中醫證型則以肝脾氣滯便秘兼夾津虧燥結最常見,治以疏肝理氣、潤腸通下之法。

 另一方面,沒有運動習慣的年輕女性、久坐辦公室的族群及年老體虛大病之後的老人,常出現的便秘原因為大腸蠕動太慢乏力,這類型排便頻率可能1週1次或更少,而且不常有便意感,初步可先嘗試高纖飲食增加刺激腸道蠕動力,中醫證型多屬脾肺氣虛或脾腎陽虛型,治以補氣溫陽之法,配合艾灸、熱敷以幫助腸胃道恢復正常的蠕動功能。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鄒曉玲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7/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瓜葉馬兜鈴 清血解毒 消腫止痛

文圖/胡德欽
2016-07-19

 青蒿隨著屠呦呦因發表證實中藥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名聲大噪。其實,中醫藥使用青蒿治療瘧疾已有數千年歷史,青蒿用藥紀錄最早是出現在漢墓馬王堆(西元168年)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煮青蒿」的病例記載。用於治療瘧疾處方的是在(西元281-340年)東晉葛洪的《肘後急備方》。之後宋《聖濟總錄》、元《丹溪心法》、明《普濟方》、《本草綱目》、清《溫病條辨》等醫書中,皆有治療瘧疾的相關記載資料。

 天氣熱容易口渴,為了消暑解渴會喝下大量的冰涼飲品,容易誘發濕溫之疾,除了已介紹過的香薷、荷葉可服用外,特地介紹清熱消暑、除濕溫的良藥青蒿供大家參酌運用。

 青蒿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黃花篙的全草,於夏秋兩季採收,可用鮮品或陰乾,切斷入藥。商品中同屬植物牡蒿,其功用與青蒿相似,也作青蒿使用。其香氣特異,味微苦,品質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其味苦、微辛,性寒,歸肝入膽、腎三經,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之效。主治:溫病,暑熱,濕溫,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瘧疾寒熱,痢疾,黃疸,疥瘡,搔癢。

 青蒿善治溫病後期,溫邪傷陰,餘熱未清,熱退無汗,夜熱早涼,或熱病後低熱不退,或長年熬夜,體力透支,五心煩熱,常與鱉甲、知母、牡丹皮等藥共用,如秦艽鱉甲湯《衛生寶鑒》。由於青蒿有退虛熱、除骨蒸的作用,常與胡黃連、知母、鱉甲、銀柴胡等藥共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若治療外感風熱暑邪,發熱頭痛口渴,則常善用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熱的特性,配伍連翹、滑石、通草等藥同用,以增加療效。青蒿善於截瘧的特性,如治瘧疾寒熱以及消除瘧疾寒熱,可單味大劑量服用,或隨症加黃耆、桂心、滑石、青黛等藥共用。

 青蒿若伍配得宜治療疾病十分廣泛,若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則與鱉甲、生地、知母等藥共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倘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虐者,則配與淡竹葉、半下、赤茯苓、陳皮、枳殼、碧玉散等藥共用,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治骨蒸勞熱,體瘦、發渴、寒熱 ,則與桃仁、甘草等藥同用,如青蒿圓《聖惠方》。倘治虛勞盜汗,煩熱口渴,則與人參、麥門冬等藥共用,如青蒿丸《聖濟總錄》。若治暑毒熱痢,則與甘草同用《聖濟總錄》。或治赤白痢,則與豆鼓、艾葉童用,如蒿鼓丹《聖濟總錄》。如治瘧疾寒熱,單味大劑量使用即可《補缺肘後方》。若內傷飲食,濕熱壅滯腸中,腹痛腹瀉,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則與葛根、黃芩、白扁豆等藥同用。倘至鼻衂、紫斑可與生地、赤芍、當歸、牡丹皮等藥共用。如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常配伍黃芩、梔子、半下、大黃等藥共用。(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青蒿治瘧疾 除濕溫

圖文/呂晃禎
2016-07-13
 青蒿隨著屠呦呦因發表證實中藥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名聲大噪。其實,中醫藥使用青蒿治療瘧疾已有數千年歷史,青蒿用藥紀錄最早是出現在漢墓馬王堆(西元168年)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煮青蒿」的病例記載。用於治療瘧疾處方的是在(西元281-340年)東晉葛洪的《肘後急備方》。之後宋《聖濟總錄》、元《丹溪心法》、明《普濟方》、《本草綱目》、清《溫病條辨》等醫書中,皆有治療瘧疾的相關記載資料。

 天氣熱容易口渴,為了消暑解渴會喝下大量的冰涼飲品,容易誘發濕溫之疾,除了已介紹過的香薷、荷葉可服用外,特地介紹清熱消暑、除濕溫的良藥青蒿供大家參酌運用。

 青蒿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黃花篙的全草,於夏秋兩季採收,可用鮮品或陰乾,切斷入藥。商品中同屬植物牡蒿,其功用與青蒿相似,也作青蒿使用。其香氣特異,味微苦,品質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其味苦、微辛,性寒,歸肝入膽、腎三經,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之效。主治:溫病,暑熱,濕溫,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瘧疾寒熱,痢疾,黃疸,疥瘡,搔癢。

 青蒿善治溫病後期,溫邪傷陰,餘熱未清,熱退無汗,夜熱早涼,或熱病後低熱不退,或長年熬夜,體力透支,五心煩熱,常與鱉甲、知母、牡丹皮等藥共用,如秦艽鱉甲湯《衛生寶鑒》。由於青蒿有退虛熱、除骨蒸的作用,常與胡黃連、知母、鱉甲、銀柴胡等藥共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若治療外感風熱暑邪,發熱頭痛口渴,則常善用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熱的特性,配伍連翹、滑石、通草等藥同用,以增加療效。青蒿善於截瘧的特性,如治瘧疾寒熱以及消除瘧疾寒熱,可單味大劑量服用,或隨症加黃耆、桂心、滑石、青黛等藥共用。

 青蒿若伍配得宜治療疾病十分廣泛,若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則與鱉甲、生地、知母等藥共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倘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虐者,則配與淡竹葉、半下、赤茯苓、陳皮、枳殼、碧玉散等藥共用,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治骨蒸勞熱,體瘦、發渴、寒熱 ,則與桃仁、甘草等藥同用,如青蒿圓《聖惠方》。倘治虛勞盜汗,煩熱口渴,則與人參、麥門冬等藥共用,如青蒿丸《聖濟總錄》。若治暑毒熱痢,則與甘草同用《聖濟總錄》。或治赤白痢,則與豆鼓、艾葉童用,如蒿鼓丹《聖濟總錄》。如治瘧疾寒熱,單味大劑量使用即可《補缺肘後方》。若內傷飲食,濕熱壅滯腸中,腹痛腹瀉,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則與葛根、黃芩、白扁豆等藥同用。倘至鼻衂、紫斑可與生地、赤芍、當歸、牡丹皮等藥共用。如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常配伍黃芩、梔子、半下、大黃等藥共用。(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青蒿養生粥 清熱、消暑、退熱 
■文/呂晃禎
2016-07-20
 青蒿含有苦味質、揮發油和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甲酯、榭皮素、維生素A及黃酮類等。不論是青蒿或黃花蒿都含有抗瘧成分青蒿素;生藥及青蒿素都能抑制瘧原蟲生長,及直接殺死瘧原蟲的功效。

 現代藥理學證實,青蒿有解熱、降壓、有抑制寄生蟲及真菌等抗菌、抗病毒作用,也有祛痰、平喘、鎮咳等作用。青蒿還可以抑制各種發炎物質的釋放,提高淋巴球的轉化率,促進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

 青蒿有別於其他清熱解暑藥,一般而言,清熱解毒藥藥性苦寒,雖能清火泄熱,多少都會耗損氣血,更別說會有補陰的功效,但青蒿正好都具備有這樣的特性,可說是上天賜予醫師治療虛熱之人的良藥。《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及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蔘、地骨皮共用,則瀉陰火更截,……」。

 青蒿雖是善於消暑濕,也可治療瘧疾,為濕溫疫癘要藥《重慶堂隨筆》:「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痙痢疳匿神劑。」但在使用上也須針對相關病患的體質及病症做適當篩選,如脾胃虛弱,腸滑腹瀉之人不宜。產婦血虛頭暈,或裡寒腹瀉,飲食停滯的人皆不宜服用。(《本草經疏》: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凡產後脾胃薄弱。《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青蒿荷葉粥

 材料:青蒿30克,荷葉20克,梗米60-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青蒿、荷葉洗淨,用3000ccru0 煎煮至1000cc 備用,梗米煮成粥後,再加入備用藥汁,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後,再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有清熱、消暑、退熱之效,適用於各種暑熱之疾,或外感熱病,陰虛發熱,瘧疾發熱等症。(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刺激14經絡穴位 針灸助延緩失智症

陳俊銘
2016-07-10
 失智症是台灣人口老化正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家中如果有人罹患失智症,不僅是親情上的打擊和煎熬,在照顧患者的人力和經濟負擔上,更是一大考驗。

 據統計,民國105年台灣失智總人口將達27~28萬人,到了民國120年失智總人口將達47萬人,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9萬人,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民國149年失智人口逾89萬人,每一百位台灣人有超過5位為失智者。在未來的45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38.1人的速度在成長,這是大家要一起面對的一大課題。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失智症大致分為三類:
 一、退化性:大部分患者都是這類型、下面這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
 2.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常見臨床特徵如下:
 1.情緒及人格變化。
 2.尿失禁。
 3.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4.失足跌倒。

 三、其他因素造成的失智症:
 1.營養失調症。
 2.顱內病灶。
 3.新陳代謝異常。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5.中毒。

 針灸透過十四經絡穴位刺激,加上頭皮針、耳針、眼針搭配調理,對於腦部種種原因造成的失智症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延緩退化、改善病情,在記憶力、判斷力、思考力、肢體功能、吞嚥功能、認知功能等皆有著不錯療效。但需長時間配合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如下:百會、前頂、後頂、四神聰、太陽、運動區、感覺區、風池、上星、率谷、合谷、曲池、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血海、太沖、神門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健脾利濕 揮別濕疹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2016-07-09
 夏天高溫潮濕,人體內的濕氣也不斷的累積,逐漸轉為體內的熱氣,中醫認為,濕疹與體質好壞密不可分,開業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易患濕疹的民眾多為脾胃虛弱,濕氣無法代謝才引起濕疹,建議民眾可自行燉煮「健脾利濕四神湯」幫助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並調理胃腸的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

 賴睿昕說,每到夏季因皮膚濕疹前來就醫的民眾明顯增加,患者多屬脾胃虛弱,且食欲差、沒精神、臉色較白。因痛癢齊發也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她提醒,癢得受不了時,千萬別用手抓癢,不但會加重病情還可能會造成細菌的感染,同時避免曝曬和劇烈運動,出汗或是一冷一熱都會產生搔癢的情況。

 賴睿昕指出,首先可以自行製作除濕清熱的清洗藥水,準備黃柏3錢、黃連2錢、牡丹皮3錢、苦參3錢、大黃1錢,水1000cc煮滾後放涼,將所有藥材煲水洗沬患處即可,對於紅腫血熱型的濕疹有幫助。

 接著燉煮健脾利濕四神湯,運用藥膳健脾利濕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準備排骨600克,薏仁、蓮子、芡實各75克,茯苓3片,山藥10片,精鹽1小匙、米酒1大匙。接著將薏仁洗凈泡水2-3小時,撈出;蓮子、芡實、茯苓及幹山藥均洗凈,瀝乾水分備用。排骨洗凈,放入滾水中燙去血水,撈出,瀝乾水分,豬腸,豬肚也可放;所有原料放入鍋中,倒入約1500毫升水以大火煮滾,再改小火煮至原料熟爛,然後加入精鹽,米酒調勻,繼續煮2-3分鐘,即可享用。

本文轉載自2016/07/0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球薑 解毒止痛袪瘀消腫

圖文/胡德欽
2016-07-07
別名:鳳薑、薑花、紅球薑。
形態:薑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長披針形,基部漸狹,先端短尖,全緣,花梗由地下根莖伸出,花序圓球形或橢圓形,初時綠色,熟時紅色,花冠淡黃色,蒴果橢圓形。
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解毒止痛,袪瘀消腫。
用法:
1.球薑、樟木各等量,煎水泡浴,治蕁麻疹、皮膚癢。
2.球莖30公克,霍香薊適量,水煎服,治跌打傷瘀血。
3.球薑、風藤、食茱萸、雙面刺各適量,煎水加酒薰洗,治風濕痠痛。

本文轉載自2016/07/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鹿角霜 補充骨質疏鬆良藥

■圖文/呂晃禎
2016-07-06
 鹿角霜可說是醫藥界補充骨質疏鬆最夯的藥物之一,也是龜鹿二仙膠中的鹿角經萃取鹿角膠後的殘餘物。雖是提煉後的剩餘物,不過也一樣具有不同的藥效,這個就是中醫藥可愛的地方之一。
 其基源是鹿科動物或馬鹿的角經熬製鹿角膠剩餘的骨渣;又稱鹿角白霜。一般而言馬鹿的霜塊較粗大,花鹿角的霜塊較細小,形態上為圓柱形或劈破成半圓柱形或不規則得塊狀,外層呈灰白色,質地較細密,內層色澤略深,質地疏鬆多細孔及蜂巢狀,無特殊氣味,味微苦澀,舔之會有黏舌感。
 鹿角霜藥用紀錄始於明代《品彙精要》,其味鹹,性溫,歸肝入腎二經,無毒。有溫腎助陽,補中益血,止血安胎,收斂瘡讀之效。主治:腎陽不足,虛勞贏瘦,腰脊痠痛,遺精陽痿,夜尿頻數,子宮虛冷,赤白帶下,崩露下血,脾胃虛虛,食少吐瀉、久瀉久痢,自汗盜汗,癰疽痰核,創傷出血,疔瘡種讀,瘡瘍不癒。
 鹿角霜常用於脾腎陽虛諸病,治腎寒嬴瘦,生陽氣,補精隨,常與肉蓯蓉、附子、巴戟天、蜀椒等藥共用,如鹿角霜丸《聖劑總錄》。倘治諸虛百損,贏弱不堪者,則配與荷葉、山藥、鰻魚(連骨)同用,如鹿角霜丸《何氏濟生倫》。若治膀胱宿冷,夜間頻尿,五種腰痛,則用鹿角霜單味研粉溫酒調服,如鹿角霜方《太平聖惠方》。倘治遺精盜汗,則龍骨等藥同用《梁氏總要方》。若治膏淋,則配伍白茯苓、秋石共用,如鹿角霜丸《三因方》。治腎虛精關不固,夢遺滑泄,常與龍骨、牡蠣配伍,以增加收澀之效。
 現在的鹿角霜是鹿角經提煉鹿角膠後的殘餘物,不過,古代在製作鹿角霜時,有些並沒有先萃取出膠質,也有些還會加入其他的輔助藥物。到底鹿茸、鹿角膠、鹿角霜之間有何不同?《本草便讀》論述的很值得參酌:「鹿角膠、鹿角霜,性味功用與鹿茸相近,但少壯衰老不同,然總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能溫補督脈,添精益血,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膩補,則可用膠;若陽虛而不受滋膩者,則用霜可也。」。
 鹿角霜為補腎陽、健脾收澀的良藥,其品質以塊整齊、色灰白、不槽朽者為佳。在服用上可說是老少咸宜,沒有甚麼特別的禁忌,不過,鹿角霜性溫能助人陽氣,因此,陰虛火旺之人在使用上仍應謹慎使用,以免產生口渴咽乾等燥熱之弊。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鹿角霜粥

 材料:鹿角霜粉20克、梗米60-100克、紅棗(去子)6-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梗米洗淨後加適量水煮沸後,再用文火慢熬至梗米6分熟後,加入鹿角霜粉末和紅棗與梗米攪拌均勻,待米熟透後再加入適量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可以溫補腎陽,健脾補血,適用於脾腎陽虛,手腳不溫,臉色蒼白或萎黃,腰膝冷痛,頭脹頭昏等症。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青翠枝 行血活血 理氣散寒

■胡德欽
2016-07-06
別名:馬比木、臭假柴龍木。
形態:茶茱萸科灌木,葉互生,葉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有柄,莖分枝,聚繖花序頂生,花白色,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
性味:味、辛性溫,有小毒。
功效:行血活血、理氣散寒、袪風除濕。
用法:
1.青翠枝根3至4錢,水煎服,治小兒疝氣。
2.青翠枝枝幹適量,水煎,燻洗患處,治關節疼痛。
3.青翠枝5至6錢、海州骨碎補1至2兩、大葉千斤拔2至3兩,半酒水燉豬尾骨服,治坐骨神經痛。

本文轉載自2016/07/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眩暈症 惡心冒冷汗……

陳俊銘
2016-07-03
 門診常有因頭暈,甚至嚴重到天旋地轉的患者前來求診,常伴隨著惡心、嘔吐、冒冷汗的症狀,令人不適。

 眩暈症指的是人體在沒有外力的移動下,產生天旋地轉的感覺的一種病症。眩暈跟一般頭昏最大的差別,在於發時讓人感到「天旋地轉」。人體的平衡系統出狀況時,包括內耳前庭功能失調,或是它與腦幹、小腦的連線或統合中樞發生病變,紊亂的訊息會讓人頭暈不適,並出現不自主的「眼球振動」現象,而產生「外界的景物好像是在旋轉或是在晃動」的感覺。同時,由於位於腦幹部位的「前庭神經中樞」跟附近的「交感神經中樞」及「嘔吐中樞」有神經連線,所以有些眩暈的患者還會有惡心、嘔吐、臉色蒼白,甚至想上大號的症狀出現。

 一般來說,眩暈症可歸因為兩大類:
 1.內耳或前庭功能障礙:常見的如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病、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等。
 2.腦幹或小腦病變:包括出血、梗塞、暫時性腦缺血以及腫瘤等。

 這些疾病都可能造成輕重不一定的眩暈症狀,且表現上又各有不同,通常內耳等周邊神經出問題引起的眩暈,症狀比較嚴重,病人覺得非常痛苦,但疾病本身的危險性較低。而如果是小腦等部位的病變引起的眩暈,初期時症狀可能較輕微,但病因本身的危險性則不容輕忽。人體的平衡主要透過內耳前庭、視覺及本體感覺與小腦的統合運作,可以幫助維持日常活動的平衡感。視覺提供空間位置的概念,所以視力差的人平衡感通常也較差。本體感覺則是指四肢與關節的神經末梢可以感覺到身體的姿勢、外來的壓力與平衡等相關刺激。內耳中則有3個互成直角的半規管及一對橢圓囊與球囊,前者能夠敏銳地察覺到任何方向的迴旋性頭部轉動;後者則是可以感覺如上下電梯或車子起動時的直線性的加速感。

 針灸治療對於調節內耳前庭、視覺及本體感覺與小腦的統合運作,對眩暈症有著很好的療效。臨床上,眩暈發作時,當場下針,馬上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幾次針灸治療,眩暈發作的次數和嚴重度通常即可獲得穩定控制。常用穴位如下:百會、四神聰、前庭、上星、風池、率谷、運動區、感覺區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心房顫動543口訣 自測是否罹病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2016-07-01

 根據臨床顯示65歲以上民眾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是65歲以下的4至5倍。心臟科醫師提供「543」口訣,呼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心房顫動及診斷治療的重要性,與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合辦座談會,由心臟科醫師林俊呈及王奇彥為民眾說明及解答問題。
 林俊呈表示,導致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心臟手術(術後併發症)、心辦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臟衰竭、年紀大、肥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飲酒過量等都應注意與防範。

 王奇彥強調,心房顫動可能伴有心悸、虛弱、頭暈、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冒汗、運動乏力等症狀,但也有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呼籲民眾應時時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應儘速就醫,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專科醫師們提供民眾一個「543」口訣,「5」是指5大好發群族: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甲狀腺亢進;「4」是指4大有感症狀: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3」是指3大心跳指標: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王奇彥提醒,預防心房顫動等併發症,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量且規律運動、控制高血壓、避免過多的酒精及咖啡因、戒菸、保持適當體重等。

本文轉載自2016/07/0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萹蓄(利尿燥濕、消炎止瀉)

■胡德欽
2016-07-02

別名:扁蔓、道生草、豬牙草。
形態:蓼科一年生草本、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尖,基部楔形,全緣、莖葡匐或斜上,多分枝,花6至10朵簇生於葉腋,花被綠色,5深裂,瘦果宿存於花被內,卵形。
性味:味苦、性平。
功效:利尿、燥濕、消炎、止瀉、驅蟲。
用法:
1.萹蓄適量,水煎服,頻飲,治熱淋澀痛。
2.萹蓄3至4兩,煎水先薰後洗患部,治痔瘡初起及肛門濕癢。
3.萹蓄葉一握,水一升煎成一半,空腹飲之,治小兒患蟯蟲攻下部癢。
本文轉載自2016/07/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小舌菊(消腫消炎、袪風袪濕)

■胡德欽
2016-06-30
別名:蔓綿菜、白面風、假照花。
形態:菊科多年生攀援性木質草本,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卵圓狀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形,淺鋸齒緣或全緣,莖多分枝,頭狀花序頂生排成繖形狀,花淡黃白色,瘦果小,扁平。
性味:全草味苦、性寒。
功效:消腫消炎、袪風袪濕、生肌明目。
用法:
1.鮮小舌菊枝葉適量,水煎洗,治皮膚癢。
2.小舌菊根莖、木苧麻各2至3兩,半酒水,燉雞服,治月內風。
3.小舌菊心葉適量,搗爛外敷,治刀傷出血。
本文轉載自2016/06/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滑石 清熱收濕斂瘡

圖文/呂晃禎
2016-06-29
 天氣熱,特別介紹暑濕要藥滑石供大家參考。滑石不只可當藥用,也是食品中常用來抗結塊、增稠度的添加劑,以改善口感,於化妝品中用來美化色澤。滑石粉依使用用途區分為十級,化妝品、醫藥、食品均不得檢出閃石類石綿等礦物。
 滑石屬次生礦物,主要成分是含水矽酸鎂,是由含鎂的矽酸鹽或碳酸鹽,經富含矽的高溫熱液形成,基本上無毒。滑石其味甘淡,性寒,無毒,歸胃入膀胱二經。有利水通林,清熱解暑,收濕歛瘡之功,為降心火之要藥《本草衍義補遺》。主治:腸胃積熱,暑濕煩渴,小便不利,腹痛泄瀉,黃疸熱痢,尿淋澀痛,濕疹濕瘡,皮膚濕爛,水腫腳氣等症。
 滑石功用多方面,如伍配得宜治療的疾病很廣;治身熱吐痢泄瀉,下痢赤白,癃閉,石淋;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口瘡,牙齒疳蝕,中暑,傷寒,防疫,則與炙甘草同用,就是有名的六一散《傷寒標本》。倘熱淋小便赤澀熱痛,常與木通共用,如滑石散《聖濟總錄》。若產後淋,則與通草、冬葵子、車前子同用,如滑石散《千金方》。如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少腹急痛,則與蒲黃同用《千金方》。若溼熱下注之小便不利,熱淋,石淋尿閉等,常與車錢子、木通、瞿麥等藥共用,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倘專治石淋,則與海金砂、金錢草、木通等藥同用,如二金排石湯。治療濕溫胸悶,氣機不暢,配伍薏苡仁、杏仁、白豆蔻等藥同用,如三仁湯《溫病條辨》。
 滑石外用有清熱收濕斂瘡作用,用於濕疹、濕瘡,可單獨使用或與枯礬、黃柏同用,或與甘草、薄荷、石膏、爐甘石等調製成痱子粉。治天泡濕熱、肥瘡等症,則與甘草同用。倘治感冒久在太陽,致熱蓄膀胱。小便赤澀,或小便秘而大便滑瀉。兼治濕溫初得,憎寒壯熱,則配與甘草、連翹、蟬退、生杭芍等藥共用,如宣解散《醫學衷中參西錄》。若治伏暑,口可心煩,小便赤澀,則與藿香、丁香共用,如玉液散《世醫得效方》。
 滑石為袪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主要的化學成分為矽酸鎂、氧化鋁、氧化鎳等。現代藥理學證實,滑石粉由於顆粒小、總面積大,能吸附大量化學刺激物或毒物,因此當撒於發炎或受傷組織的表面,可以快速促進結痂,對於皮膚有保護作用。內服時對於發炎的腸胃黏膜有鎮吐、止瀉作用,可以防止毒物被腸胃道吸收;實驗證明滑石也有輕度的抗菌作用。
 滑石用量以10-20克為原則,外用隨患處適量即可;滑石雖然安全無毒,如長期服用,在腹部、直腸、陰道或創傷面等處,有可能引發肉芽腫,國外也有相關誘發卵巢癌的報導,在動物模式實驗中有致癌的可能,不過,在人體臨床實驗中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滑石粉有致癌的風險;建議滑石不宜久服或久用,以免暴露於可能未被發現的風險中。
 臨症使用時有些必須注意之處,如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傷津的人不宜,孕婦也須小心使用。如須長期服用,應就近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6/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