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瓜葉馬兜鈴 清血解毒 消腫止痛

文圖/胡德欽
2016-07-19

 青蒿隨著屠呦呦因發表證實中藥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名聲大噪。其實,中醫藥使用青蒿治療瘧疾已有數千年歷史,青蒿用藥紀錄最早是出現在漢墓馬王堆(西元168年)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煮青蒿」的病例記載。用於治療瘧疾處方的是在(西元281-340年)東晉葛洪的《肘後急備方》。之後宋《聖濟總錄》、元《丹溪心法》、明《普濟方》、《本草綱目》、清《溫病條辨》等醫書中,皆有治療瘧疾的相關記載資料。

 天氣熱容易口渴,為了消暑解渴會喝下大量的冰涼飲品,容易誘發濕溫之疾,除了已介紹過的香薷、荷葉可服用外,特地介紹清熱消暑、除濕溫的良藥青蒿供大家參酌運用。

 青蒿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黃花篙的全草,於夏秋兩季採收,可用鮮品或陰乾,切斷入藥。商品中同屬植物牡蒿,其功用與青蒿相似,也作青蒿使用。其香氣特異,味微苦,品質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其味苦、微辛,性寒,歸肝入膽、腎三經,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之效。主治:溫病,暑熱,濕溫,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瘧疾寒熱,痢疾,黃疸,疥瘡,搔癢。

 青蒿善治溫病後期,溫邪傷陰,餘熱未清,熱退無汗,夜熱早涼,或熱病後低熱不退,或長年熬夜,體力透支,五心煩熱,常與鱉甲、知母、牡丹皮等藥共用,如秦艽鱉甲湯《衛生寶鑒》。由於青蒿有退虛熱、除骨蒸的作用,常與胡黃連、知母、鱉甲、銀柴胡等藥共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若治療外感風熱暑邪,發熱頭痛口渴,則常善用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熱的特性,配伍連翹、滑石、通草等藥同用,以增加療效。青蒿善於截瘧的特性,如治瘧疾寒熱以及消除瘧疾寒熱,可單味大劑量服用,或隨症加黃耆、桂心、滑石、青黛等藥共用。

 青蒿若伍配得宜治療疾病十分廣泛,若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則與鱉甲、生地、知母等藥共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倘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虐者,則配與淡竹葉、半下、赤茯苓、陳皮、枳殼、碧玉散等藥共用,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治骨蒸勞熱,體瘦、發渴、寒熱 ,則與桃仁、甘草等藥同用,如青蒿圓《聖惠方》。倘治虛勞盜汗,煩熱口渴,則與人參、麥門冬等藥共用,如青蒿丸《聖濟總錄》。若治暑毒熱痢,則與甘草同用《聖濟總錄》。或治赤白痢,則與豆鼓、艾葉童用,如蒿鼓丹《聖濟總錄》。如治瘧疾寒熱,單味大劑量使用即可《補缺肘後方》。若內傷飲食,濕熱壅滯腸中,腹痛腹瀉,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則與葛根、黃芩、白扁豆等藥同用。倘至鼻衂、紫斑可與生地、赤芍、當歸、牡丹皮等藥共用。如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常配伍黃芩、梔子、半下、大黃等藥共用。(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7/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