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榧子 消積、潤燥、殺蟲


圖文/胡德欽2017-04-25
別名:野杉、香榧、玉山果。
形態:紅豆杉科常綠喬木、葉條形、先端凸尖或具刺狀短尖頭,基部圓,上面光綠色,中間不明顯,下面淡綠色,有二條稍明顯的縱槽,小枝近對生或輪生,雌雄異株,雄株花單生葉腋,雌球芯成對生於葉腋,種子橢圓形或卵圓形。
性味:味甘、澀、性平。
功效:消積、潤燥、殺蟲。
用法:
1.榧子、蕪荑、檳榔各等分,上為散、溫酒服,每次2至3錢,治寸白蟲。
2.榧子切碎、使君子仁切細、大蒜瓣切細,各1至2兩,水煎去渣,每日3次,食前空腹服,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

本文轉載自2017/04/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羊蹄(除熱、殺蟲、治癬)

羊蹄

■孟徒
除熱 殺蟲 治癬
別名:蓄、禿菜、敗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黃、鬼目、東方宿、連蟲陸、水黃芹、羊蹄草、子名金蕎麥。
藥用部分:根葉均可入藥,採收後淨曬乾備用。
藥效:根味苦、性寒、無毒、有除熱、殺蟲、治癬之功。方例:
(1)大便卒結:羊蹄根一兩,水一大盞,煎六分,溫服。
(2)腸風下血:敗毒菜根洗切,用連皮老薑各半盞,同炒赤,以無灰酒淬之, ?蓋少頃、少滓。任意飲。
(3)喉痺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月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塗之。
(4)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野大黃四兩,取汁,穿山甲十片,燒存性,川椒末五錢,生薑四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乾入醋潤濕,數次如初,累效。
(5)瀝瘍風駁:草蹄草根,於生鐵上磨好醋,旋旋刮塗,硫黃少許,更妙,日日用之。
(6)江斑癜風:羊蹄根二兩,獨科掃帚頭一兩,枯礬五錢,輕粉一錢,生薑半兩,同杵如泥,以湯澡浴,用手抓患處,起粗皮,以布包藥,著力擦之,暖臥取汁即癒。
(7)豆風白屑:羊蹄根杵,同羊膽汁塗之,永除。
(8)頭上白禿:獨根羊蹄,勿見婦女犬風月,以陳醋研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
(9)癬久不瘥:用羊蹄根杵絞汁,入輕粉少許,和如膏塗之,三、五次即癒。又方以敗毒菜根獨生者,即羊蹄根,搗三錢,入川百藥煎二錢,白梅肉擂勻,以井蓽水一盞,濾汁澄清,天 ?空心服之,不宜食熱物,其滓抓破擦之,三次即癒。
(10)疥瘡有蟲:羊蹄根擂和豬脂,入鹽少許日塗之。
 
本文轉載自2011/05/13"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4/2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牛膝分為哪幾種,有何功效?

■王郭丹鳳
2017-04-21
 牛膝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又分懷牛膝、川牛膝、味牛膝3種,於冬季採挖。

 懷牛膝呈淡棕色,質地硬脆,容易斷裂,斷面中心有黃白色木心。川牛膝呈灰棕色,有皮突起,質地堅韌,斷面有淡黃色細點成同心環排列。味牛膝則呈暗灰色,根條粗大,皮部常剝落而露出木部,木心質地堅韌,不易斷裂。

 牛膝切片加工時,不宜用水清洗。牛膝具有興奮子宮的作用,故入藥時常為孕婦或經血量過多者所忌用。但若孕婦難產時,牛膝卻可發揮催產的藥用功效。

 牛膝多用於懷孕早期人工流產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因牛膝能興奮子宮平滑肌,增加子宮收縮的能力,故可降低受精卵著床的機率,有抗生育、抗早孕的作用。

 牛膝可補肝腎,益陰壯陽;若出現氣虛下陷、夢遺滑精及脾臟虛弱的症狀,則不適合服用,因牛膝專於疏泄,無固本培元的功效。

 牛膝有助發炎性腫脹的消退,且有鎮痛效果,可改善四肢無力及風濕關節痛。

 牛膝適合和桑寄生一起搭配使用,能幫助腰膝酸痛患者袪除風濕、強筋健骨;若和當歸配伍,則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失調等症狀。

 牛膝可分為哪幾種。有何功效?
 1.懷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和通利關節。
 2.川牛膝:可活血通經、通利關節、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常與滋陰涼血藥同用,舒緩氣血上衝引起的頭暈或牙齦腫痛。
 3.味牛膝:可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消腫鎮痛以及強壯筋骨。

 將牛膝煎成湯汁,搭配糙米熬粥,經常服用可補肝益腎、利尿通淋,改善腰腿無力、小便澀痛及小腹脹滿。

本文轉載自2017/04/2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中藥調理有助骨折癒合快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7-04-20

 車禍意外跌倒等原因造成骨折,大多數人經由急診、外科處理後,以骨釘、石膏等方式固定患處,服用消炎止痛藥,休息直到可做被動活動、主動活動等復健,但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與條件不一樣,尤其是平時勞累、氣血不足、或年紀較大的患者,時常見到有骨折癒合速度太慢或甚至不癒合的案例。

 在中醫來看,車禍、撞擊除了造成骨斷筋傷之外,也會血溢脈外,造成氣血損傷,氣機阻滯,除了將骨頭復位之外,也可以配合內服中藥加速復元。骨折初期首要清熱止痛,行氣使氣行流暢,並強調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使離經之血及代謝廢物能被吸收掉,以免影響後續的癒合過程。

  中醫常用方劑如七厘散、桃仁承氣湯、順氣活血湯、乳香、沒藥、枳殼、川七、蘇木、延胡索等。待血瘀及腫塊退散之後,可開始調補肝腎、補益氣血。傷已日久,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出現疲倦無力、肌肉萎縮等症,中醫所謂「腎主骨、肝主筋」,接骨續筋須從肝腎著手,可選用正骨紫金丹、骨碎補、雞血藤、續斷等;補益氣血則可選用八珍湯、黨參、黃耆、當歸。

 另一方面,除內服藥物,中醫也強調氣機阻滯對骨折造成的影響,若骨折後憂鬱多思,造成肝氣鬱滯,或因為疼痛不敢活動而加重氣滯,氣滯則血行不暢,也會影響癒合。

  所以,骨折的治療從復位固定,可配合中藥來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益肝腎、接骨續筋,適當的活動及心情調適也相當重要。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佳蓉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7/04/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銀髮族的間歇性跛行

◆林啓禎
2017-04-16
 人的身體依靠許多器官及系統來延續生命,而骨骼關節肌肉系統是因人類醫學發達而延長壽命之後,銀髮族藉以維持生命品質最依賴的運動器官,因為活著就要動,如果失去了活動能力,往往就是挫折與憂鬱的主因。

 通常運動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損。其中,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在民眾初老期出現時經常被忽略,若未能即早開始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或尋求醫療協助,則惡化的症狀就會成為生活的困擾。

 間歇性跛行的定義,是指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所發生跛行的相關症狀,包括肌肉會合併疼痛、麻木、抽筋或疲倦的感覺,常見發生在小腿肌肉,但有時也發生在髖臼附近與大腿肌肉,因而必須中斷活動或行走,幸運的是這種現象在休息一陣子之後就自然能夠得到改善。

 造成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分析起來有源自於血管與神經的疾病這兩大類,前者是因為下肢主要動脈的硬化與阻塞所造成,後者則是因為下肢神經被腰椎狹窄症所壓迫而發生的。

 根據英國所做的發生率調查報告顯示,無論男女在年齡介於65與75歲之間時,臨床診察會發現有20%周邊血管病變,但其中只有1/4會發生血管源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其動脈阻塞是屬於相對嚴重的,其危險因子分析起來有3項,分別是抽菸、高血壓與糖尿病。

 血管源間歇性跛行發作時間同時出現的現象有肢體蒼白或補償性發紅、肢體溫度變低、脈博不清楚、膚質及毛髮有萎縮現象,甚至疼痛及無力。測量血流量的都卜勒是重要的檢驗工具,確診後必須控制危險因子如戒煙、控制血壓與血糖,其他可用藥物的目的是包括控制血脂肪與抑制血小板凝結等,但都需要醫師處方及監測之下方可使用。

 正確的運動處方有助於改善血管源間歇性跛行,症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依賴血管手術,例如清除血塊或血管繞道等。

 神經源間歇性跛行的病因常是因為腰椎狹窄症,單側或雙腳皆有可能受到影響,其症狀源自於下肢神經受到壓迫,所以經常合併著痠麻、疼痛及無力等症狀,依照神經壓迫的不同部位,可能會發生在下肢的任何一個關節或肌肉。上述症狀在上下樓梯、推購物車及騎腳踏車時會比較不明顯,因為神經壓迫在腰椎彎曲時也減少了。

 腰椎狹窄症是一種退化現象,病理變化包括腰椎血液循環不佳、黃韌帶肥大、椎間板突出與椎間關節退化產生骨刺等。因此,愈早警覺並開始進行保護與保養的健康管理,有助於避免症狀的迅速惡化。但若惡化到保守治療也無法改善時,就必須手術減壓。

 總之,跛行如果是間歇性地發生,即只要略做休息或改變姿勢就會改善,就應該進行專業醫療的鑑別診斷,以分辨是血管源或神經源。不同的病源需要不同的治療策略,早期診斷為基礎的生活調整與健康管理,都會減輕病情的症狀、減緩疾病的惡化並避免需要依賴侵入性的手術治療。
 
(作者現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4/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一分鐘談健康(實用的藥膳)

一分鐘談健康

眼睛也會中風

■王鼎源
2017-04-13
 眼球看起來很正常,但視力卻愈來愈模糊,很可能是罹患了眼中風,普通中風是指病人突然出現口歪眼斜,半身麻木的症狀,重者甚至會癱瘓、昏迷,就如同被「善變的風」擊中了一般。

 眼中風與腦中風如出一轍,多為突然發作,症狀多變,往往會引發血管阻塞,最典型的症狀是無痛、急速地視力下降。

 有些患者可能原本很正常,但午睡一覺醒來,便發現眼睛看不見了;有些患者則感覺由遠到近地變暗,最後眼前一片漆黑;還有些患者初時單側眼視力是正常的,但一兩年後,另一眼也出現了中風。

 檢查發現,眼中風患者視網膜多因供應養分的血管阻塞,而形成廣泛的水腫,黃斑部視網膜因為較薄,會透出下方脈絡膜的血管,現出特別的「櫻桃紅點」。

 現代醫學認為,眼中風是眼底視網膜血管出現收縮異常現象,引發視網膜血管受阻而導致的眼疾。不過,中醫認為,眼中風多因經絡不通、氣血不順引發。
 中醫稱眼中風為「絡阻暴盲」,其起因大致有4種:
 1.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情緒波動過大,導致氣血不順,以致氣滯血瘀。
 2.脾氣衰弱、心血虧虛,引發氣滯血瘀,脈絡阻塞。
 3.肝腎陰虛,肝陽過盛,導致氣血脫離經絡運行,任意行走。
 4.體內虛火上升,血不循經絡行走,而溢於脈絡以外。

 眼中風多發生於單側眼,使局部視力受限,患者多因有「易中風體質」,才會出現眼中風。臨床統計發現,眼中風患者若在發病5年內未得到積極治療,及時控制血糖與血壓的話,便會有1/4的機率進展為腦中風。

 眼中風多半來得又急又快,若眼底動脈阻塞超過90分鐘,視力恢復如初的機率便極為渺小,有可能導致視力永久性傷害。據統計發現,視力恢復的程度與治療時間的快慢,與最早視力降低的程度密切相關。

 眼中風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種信號,罹患高血壓、高血糖等全身疾病的患者,眼中風的機率也較高。

本文轉載自2017/04/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肉豆蔻 暖脾胃、固大腸

■文圖/呂晃禎
2017-04-12
 肉豆蔻是所有荳蔻中唯一喬木,為高大喬木植物肉豆蔻的成熟果仁。原產摩鹿加群島,數百年前被視為珍寶,只有富有的人才買得起。近年來大陸東南各省和東南亞諸國及加勒比海各國已大量種植,以做為藥用及香料之用,價格已不如以往般昂貴。
 肉豆蔻的果實可製造成兩種香料;荳蔻核仁和肉豆蔻皮,可做為食品及菜餚調味品,果仁可製成香精油及工業用油等。

 肉豆蔻又名肉蔻、麻醉果、玉果、肉果,其味辛,性溫,歸脾入胃及大腸三經,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瀉要藥;有理脾開胃,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固大腸,消宿食之效。主治:脾胃虛寒,脘腹脹滿,腹痛冷痢,食慾不振,宿食不消,霍亂中惡,嘔吐,久瀉,久痢,腎泄等症,外用可作為寄生蟲驅蟲劑。

 由於肉豆蔻性味辛溫,藥性澀收力較強,能入中焦,暖脾胃,固大腸,止瀉痢;如治療脾胃虛寒之久瀉、久痢,常與乾薑、肉桂、黨參、白朮、訶子等藥同用。若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之症,常運用肉豆蔻之辛溫香燥,行氣止痛之特性,常與木香、半下、乾薑等藥同用。

 肉豆蔻若適當伍,配治病範圍廣泛;治水濕腹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則與檳榔、輕粉、黑牽牛同用,如肉豆蔻丸《宣明論方》。若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則與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薑、紅棗共用,如四神丸《內科摘要》。如水瀉無度,腸鳴腹痛,則與白麵、生薑煨熟用,如肉豆蔻散《聖濟總錄》。如治霍亂嘔吐不止,配與人參、厚朴、生薑共用《聖惠方》。若治瀉痢日久,腸胃虛寒,腸滑,糟粕不聚,常與龍骨、胡粉、白礬同用,如豆蔻丸《嬰童類萃》。治脾臟久冷,滑瀉不止,則與附子共用,如肉豆蔻丸《聖濟總錄》。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日夜無度,腹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及脫肛下墜,則伍配人蔘、當歸、白朮、肉桂、白芍、甘草等藥同用,如純陽真人養臟湯《局方》。治一切血痢,則與烏賊骨、人參共用,如人參散《局方》。

 肉豆蔻有一定的毒性,經炮製後煎劑一般用量以6~8克,丸散每次以0.5~1克為原則(內服須煨熟去油用),其炮製方法有煨制、蒸製、炒制、土製、制霜等方法,就是要減輕或去除肉豆蔻中油的毒性。只要炮製得宜不失為溫脾暖腎,是治療中下焦的好藥。

 除肉豆蔻外,其他的豆蔻類如白豆蔻、紅豆蔻、草豆蔻都是薑科不同品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共同的特性是藥性都是味辛,性溫,入脾胃二經,都有止嘔、散寒燥濕作用。只要是濕組中焦,脘腹脹滿疼痛,胸悶不暢,嘔惡欲吐,口淡黏膩,大便不爽等症,四藥皆可選用。

 不過四種豆蔻藥性強弱程度略不同,也各有特點;肉豆蔻辛、苦、溫,入脾、胃、大腸三經,能溫中澀腸,行氣消食,擅入中下焦,主治虛瀉、冷痢、脘腹脹滿、嘔吐不食,宿食不消。白豆蔻其氣清香,偏行於上中焦,善治一切寒濕氣滯之症。紅豆蔻辛熱,無行氣作用,長於溫胃散寒,燥濕醒脾。草豆蔻辛溫香燥,燥濕散寒之力較強,善於健脾燥濕,常用於寒濕鬱結中焦不散之症。

 肉豆蔻濕熱瀉痢之人忌用。其具一定毒性不可隨便購買服用,需有專業人員經一定炮製程序後方可服用,未經炮製去油,或服用過量都可能中毒,其症狀為眩暈、惡心、幻覺,嚴重或出現譫語、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神經反應遲緩,更甚者會昏迷休克。肉豆蔻醚和覽香脂素、黃樟醚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4/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山菊(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文圖/胡德欽
別名:獨腳蓮、蓮蓬草、白條根、大吳風草。
形態:菊科多年生草本,基部葉有長柄、腎形、苞葉長橢圓形,邊緣具凸頭狀細齒、根莖,頭狀花序,花黃色,瘦果圓筒形。
性味:味辛、甘、微苦、性涼。
功效:活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便血,疔瘡,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用法:
1.山菊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治癰疽腫毒。
2.山菊 5至 6錢,水煎服,治感冒,治感。
3.山菊根 3至 4錢,水煎服,治扁桃腺,咽喉炎。
4.鮮山菊根,搗爛敷患處,治跌打損傷。
5.山菊莖適量、炒雞蛋服、治瘰癧。

本文載自2012/09/06"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4/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眩暈3大型 對症治療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7-04-06
 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因頭暈目眩來就診,除了天旋地轉外,周圍的景物都在搖動、旋轉,每當聽到病人如此描述時,便可知道他經歷了眩暈。眩暈是常見的疾病,會對患者造成極大困擾。

 眩暈可分為兩大類:耳性(周邊性)眩暈和腦性(中樞性)眩暈。耳性眩暈常由梅尼爾氏症、迷路炎等原因所造成,這種眩暈常伴有聽力障礙或耳鳴。腦性眩暈常由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神經衰弱等原因所造成,這種眩暈常伴有單側身體的輕癱或感覺異常、複視、視力障礙、顏面麻痺等症狀。

 中醫治療眩暈時,會對不同的證型給予不同的用藥。
 常見的證型如下:
 1.肝陽上亢型:此類患者常感頭暈脹痛,煩躁易怒,面紅口乾。治療時著重平肝潛陽,常用的中藥如天麻、鉤藤、石決明等。
 2.溼阻脾胃型:患者時常頭暈頭重,嗜睡,身體沉重,胸口滿悶,胃口不好,治療時強調健脾燥濕,常用的中藥如白朮、茯苓、陳皮等。
 3.氣血虛衰型:此類患者的眩暈在過度勞動的情形下容易發作,常伴有倦怠乏力,顏面及口唇蒼白等症狀,治療時著重補益氣血,常用的中藥如黃耆、人參、紅棗等。

 眩暈的患者平常應放鬆心情,避免精神受到刺激,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充足的睡眠,並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在飲食方面,三餐應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少吃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如咖啡、茶、巧克力)並限制酒精的飲用量;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眩暈病人,須按時服藥以嚴格控制血壓及血糖。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7/04/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草荳蔻 溫脾健胃

■文圖∕呂晃禎
2017-03-29
 草荳蔻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荳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又名草蔻、草蔻仁、草果等名。是脾胃寒濕,濕阻中焦,脾失健運,臨床調整腸胃的腸胃藥之一。

 由於草荳蔻辛溫香燥,善除寒濕邪氣,能溫脾暖胃,故常做為溫脾健胃及治療脾胃寒濕主藥。草荳蔻於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或低溫烘乾,將原藥材炒至微微鼓起,色澤呈現略為焦黃,搗碎取仁備用,或將洗淨草果仁用薑汁為炒備用。品質以氣芳香,為辛辣,個頭大,堅實者為佳。

 其味辛,性溫,無毒。歸肺、脾、入胃三經。能溫中散寒(《本草經疏》:荳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燥濕健胃,除痰截瘧,消食止吐,行氣止痛(《本草衍義補遺》:草荳蔻,性溫,散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去口臭,解酒毒之效。主治:寒濕內阻,胸腹脹滿,心腹疼痛,食積不消,食慾不振,痞滿嘔吐,止瀉痢,瘧疾寒熱,咳嗽痰多。用於脾胃虛弱,寒濕鬱滯之食慾不振,常與木瓜共用,以增強健脾燥濕之效。用於寒濕鬱滯中焦之胃痛嘔吐,常與高良薑同用,以加強溫中止嘔之功。如脾胃寒濕偏重,氣機不暢,常與乾薑、厚朴、陳皮等藥織品共用,如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若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脾滿,心腹痛,則與甘草、生薑共用,如荳蔻湯《博濟方》。倘嘔逆不食,腹中氣逆,常與人參、甘草、生薑伍配,如荳蔻子湯《廣濟方》。治療冷痰嘔逆,胸部不利,則與橘皮、半下、生薑共用,如荳蔻湯《聖濟總錄》。若胃口冷,食不知味,脾泄瀉不止,酒後下痢不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則配伍陳皮、肉桂、乾薑、甘草同用,如草荳蔻散《博濟方》。治霍亂心煩渴,嘔吐下痢,食慾不振,常與烏豆、黃連、生薑共用,如草荳蔻湯《聖濟總錄》。

 倘老瘧久而不癒,及山嵐瘴氣,遠年不癒,兼治脾寒,則與肉豆蔻、厚朴、大棗、生薑共用,如草荳蔻散《雞峰普濟方》。治脾寒瘧疾不癒,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洩,小便反多,常與附子、生薑、大棗同用。如果附湯《濟生方》。若治瘴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則與白朮、青皮、茯苓、黃芩、柴胡等藥共用,如濟脾湯《濟生方》。若山嵐瘴氣,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可與柴胡、黃芩、檳榔、知母等藥同,倘寒濕偏盛則多與常山、知母共用,如常山飲《太平惠民和濟局方》。若溫病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甫益甚,頭身疼痛。則配與知母、厚朴、檳榔、達原飲《瘟疫方》。治香口辟臭,則與細辛同用《肘後方》。
(上)

本文轉載自2017/03/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草荳蔻VS.草果 同具溫中燥濕之效 

■文圖∕呂晃禎
2017-04-05


 草荳蔻雖主治濕阻中焦、寒濕痞滿諸症,不過如伍配不同,功效也會略有差異。

 如配伍砂仁,能宣通中下二焦氣機,芳香化濁,暖脾和胃,其氣止痛,常用來治療濕濁內停、胃呆納少、氣滯胸悶、脘腹脹痛,寒胃嘔吐等症。若與肉豆蔻相使伍配,溫澀並用,溫中有行,行中寓澀,功效更能相得益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更強,溫暖脾胃,澀腸止瀉之效更顯著。倘與陳皮同用,可理氣化濕,於調暢中焦、理氣和胃效用有協同作用,理氣兼具較佳的除濕作用。如配柿蒂,兼有寒熱並濟之妙,具有辛開苦降之能,凡嘔吐、惡逆之病因病機雖異,但歸於胃濕和降者多,兩藥合用和中降逆之效大增,如用於因寒或寒熱夾雜而見呃逆之症療效最佳。

 若配半下,相使相助,燥濕健脾以致其本,化痰消食以治其標,標本同治,脾、胃、肺三臟得以同時調理,協同之中又又兼治之妙。對於脾虛難運,食積脹痞,咳嗽痰喘,霍亂吐逆等症,都有令人滿意的療效。倘與厚朴合用則有協同相助作用,能化濕濁、健脾胃,功倍力增,升降相宜,升脾氣,降胃氣,相得益彰,合為化濕運脾,行氣和胃之良濟,善治濕困脾陽,胸膈痞塞,脘腹脹滿,惡心嘔噦,口淡無味,不思飲食,或肢體懈惰,頭重如裹等症。草荳蔻與知母同用,善治瘧症,具有調寒熱,和表裡之功,用於治療太陽濕濁薰蒸,煩熱汗多之症,如《本草綱目》所述「草果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盛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常山為截瘧要藥,與草荳蔻同用可起協同作用,截瘧之力倍增;由於常山有嘔吐的副作用,草荳蔻能化燥和胃而止嘔,兩者合用有相互制衡作用,可避免常山湧吐之弊,更有利於截瘧功效。 

 砂仁、草荳蔻、草果性味、功用相近,不過細分仍有些不同。草果與砂仁性味皆辛、溫,歸脾、胃二經,都具有溫中、行氣、化濕的作用;不過砂仁行氣作用力較強,能行氣和中溫胃散寒,止嘔、安胎是砂仁的獨有特點。草果能散寒燥濕,善於截虐是其特長,可用於寒濕偏勝之瘧疾。草果與草荳蔻性味皆辛溫,歸脾胃二經,同樣具有溫中燥濕之效。然不同點是草荳蔻具有行氣作用,草果幾乎沒有行氣作用。草果功效善於截虐,常用於寒濕偏勝之瘧疾;草荳蔻幾乎沒有治瘧作用。草果可做為香料用,草荳蔻則無此功能。

 其實草果與草荳蔻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草果被譽為食品調味中五香之一,以個大飽滿、色紅棕、氣味香濃者為佳。草荳蔻是薑科植物草荳蔻的成熟種子團,其品質以氣香,為辛辣,以個圓,堅實者為佳。

 由於草荳蔻辛溫香燥,容易引起口渴、口乾舌燥之副作用(容易上火氣),因此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應禁用或慎用。
 本品辛溫、浮散、香燥,多服容易上火,甚則損元氣,不宜自購服用,如需要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4/0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健康醫點靈> 眼前有蚊子在飛

■王鼎源
2017-03-30
 玻璃體混濁俗稱「飛蚊症」,中醫稱其為「雲霧移晴」、「蠅翅黑花」,這是眼前有蚊蠅或雲霧樣黑影飛舞飄移為特徵的眼病。

 玻璃體是眼球內透明的膠質體,充滿於眼球空腔的五分之四,玻璃體有屈光與支撐視網膜的功能,本身並無血管,營養主要來自於脈絡膜與房水,因此玻璃體混濁並非獨立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具體呈現。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因三點而生:
 1.肝腎虧虛,精血不足,以致雙眼失去滋養而引發。
 2.體內陰虛,火氣過大,使通往眼睛的經絡灼傷,令血溢出於經絡之外,眼球之內。
 3.濕熱於體內鬱結,導致痰濕不斷積累、濕氣不斷上升而引發。

 大多數的玻璃體混濁都是因為眼部老化而引發玻璃體剝離,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中醫認為「黑花茫茫腎氣虛」,意指玻璃體的混濁多因腎氣虛弱而引發。有些症狀較輕者,並不需要治療便可自然痊癒,但若配合以下補腎益氣之法進行調養,往往可改善症狀。

 養目:多食胡蘿蔔與黑豆。胡蘿蔔中富含胡蘿蔔素,對維持視網膜正常機能不可或缺,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可緩解玻璃體混濁。黑豆不僅能強肝,且有解毒、明目、補腎之功能。
 操目:按摩睛明穴。睛明穴位於內眼角微上方凹陷處,右手拇指與食指用力點揉該穴10下,再以兩指用力做「開合」的動作。每日疲憊時揉按此穴,可以使體內上行氣血直接供於眼睛。
 極目:來回遠眺。早晨站在空氣清新之地,雙眼先平視遠視某目標,1分鐘後,再將視線收回到距離眼睛5公分的物體上;然後再將視線由近而遠地轉移至原來目標上。對調解眼部功能,改善玻璃體混濁有幫助。
 運目:轉動眼球。站在距離窗戶3公尺遠的地方,眼睛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次注視窗戶四個窗角。運目能疏通眼部微血管,促進經絡運行。

本文轉載自2017/03/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香葵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圖文/胡德欽
2017-03-29
別名:黃葵,假三菍,三腳破,野芙蓉。
形態:錦葵科一年草本,葉互生,葉片掌狀3至5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莖分枝,花單生葉腋,花冠鮮黃色,蒴果卵長橢圓形。
性味:味微甘,性涼。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拔毒排膿。
用法:
1.香葵全草,白刺莧頭各1至2兩,車前草、通草根、筆仔草、淡竹葉各5至6錢,水煎作茶飲,治小便淋痛。
2.香葵全草、白刺莧頭、白龍船花頭各1至2兩,龍眼根8至9錢,白肉頭根6至7錢,水煎服,治小便白濁。

本文轉載自2017/03/2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蘿藦 補益精氣 解毒通乳

圖文/胡德欽
2017-03-27
別名:奶漿草,奶漿藤。
形態:蘿藦科多年生纏繞藤本,葉對生,葉片卵狀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緣,蔓長,莖藤常攀附其他植物上升,總狀花序腋生,花多數,花冠綠白色,內帶淡紫色,蓇葖果呈角狀,成熟淡褐色卵形。
性味:味甘、辛、性平。
功效:補益精氣,解毒、通乳。
用法:
1.蘿藦根2至3兩,燉雞服,治勞傷。
2.蘿藦全草,煮汁塗之,治白瘕風。
3.蘿藦根1至2兩,水煎服,甜酒為引,每日1劑,可治瘰癧。

本文轉載自2017/03/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中藥為何要煎兩次?

■王中
2017-03-25
 湯劑藥效雖好,煎煮卻比較麻類。因此,許多人不按醫囑,把原本應該煎兩次的湯藥改成多加水,只煎一次。這種做法不符合中藥煎煮要求。

 中草藥煎煮是讓藥物中有效成分逐漸溶出的一個過程。因為中藥材料浸入水中後,藥物吸收一部分水,藥物中所含的生物碱、苷類、有機酸及有機酸鹽類、鞣類、蛋白質、酶類等多種成分,幾乎都溶於水中,樹脂與脂肪油雖不溶於水,但與其他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藥材內外濃度差,有效成分從組織內內外滲出。當藥材內外濃度相等,即處於平衡狀態時,溶出停止。因為溶出是一個動態平衡,若生藥內部有效成分與其中浸液的比值,等於生藥外部有效成分與外部的浸液的比值。此時,藥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須濾去藥液,再加新的水分,使其重新建立濃度差,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藥材的成分繼續溶出。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而第三煎和四煎,只能煎出20%左右。這就說明,中藥湯劑一般煎煮二次是合理必要的。但煎煮次數過多,並非是好事,有的藥物在不斷溶出的同時,也會破壞藥效。

 為了保證藥效,常規湯藥必須分兩次煎煮。煎煮湯藥所需的時間,以有效成分溶出的情況來定。一般藥物,頭煎以沸騰開始,許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即可。也有例外,比如,治感冒的解表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時間過長,會破壞解表藥中的揮發性成分;還有,滋補藥頭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後下藥應在最後5~10分鐘入鍋。

本文轉載自2017/03/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