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6
人的身體依靠許多器官及系統來延續生命,而骨骼關節肌肉系統是因人類醫學發達而延長壽命之後,銀髮族藉以維持生命品質最依賴的運動器官,因為活著就要動,如果失去了活動能力,往往就是挫折與憂鬱的主因。
通常運動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損。其中,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在民眾初老期出現時經常被忽略,若未能即早開始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或尋求醫療協助,則惡化的症狀就會成為生活的困擾。
間歇性跛行的定義,是指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所發生跛行的相關症狀,包括肌肉會合併疼痛、麻木、抽筋或疲倦的感覺,常見發生在小腿肌肉,但有時也發生在髖臼附近與大腿肌肉,因而必須中斷活動或行走,幸運的是這種現象在休息一陣子之後就自然能夠得到改善。
造成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分析起來有源自於血管與神經的疾病這兩大類,前者是因為下肢主要動脈的硬化與阻塞所造成,後者則是因為下肢神經被腰椎狹窄症所壓迫而發生的。
根據英國所做的發生率調查報告顯示,無論男女在年齡介於65與75歲之間時,臨床診察會發現有20%周邊血管病變,但其中只有1/4會發生血管源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其動脈阻塞是屬於相對嚴重的,其危險因子分析起來有3項,分別是抽菸、高血壓與糖尿病。
血管源間歇性跛行發作時間同時出現的現象有肢體蒼白或補償性發紅、肢體溫度變低、脈博不清楚、膚質及毛髮有萎縮現象,甚至疼痛及無力。測量血流量的都卜勒是重要的檢驗工具,確診後必須控制危險因子如戒煙、控制血壓與血糖,其他可用藥物的目的是包括控制血脂肪與抑制血小板凝結等,但都需要醫師處方及監測之下方可使用。
正確的運動處方有助於改善血管源間歇性跛行,症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依賴血管手術,例如清除血塊或血管繞道等。
神經源間歇性跛行的病因常是因為腰椎狹窄症,單側或雙腳皆有可能受到影響,其症狀源自於下肢神經受到壓迫,所以經常合併著痠麻、疼痛及無力等症狀,依照神經壓迫的不同部位,可能會發生在下肢的任何一個關節或肌肉。上述症狀在上下樓梯、推購物車及騎腳踏車時會比較不明顯,因為神經壓迫在腰椎彎曲時也減少了。
腰椎狹窄症是一種退化現象,病理變化包括腰椎血液循環不佳、黃韌帶肥大、椎間板突出與椎間關節退化產生骨刺等。因此,愈早警覺並開始進行保護與保養的健康管理,有助於避免症狀的迅速惡化。但若惡化到保守治療也無法改善時,就必須手術減壓。
總之,跛行如果是間歇性地發生,即只要略做休息或改變姿勢就會改善,就應該進行專業醫療的鑑別診斷,以分辨是血管源或神經源。不同的病源需要不同的治療策略,早期診斷為基礎的生活調整與健康管理,都會減輕病情的症狀、減緩疾病的惡化並避免需要依賴侵入性的手術治療。
(作者現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