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6
甘草可說是中藥裡使用頻率最高的,不論寒熱補瀉或溫中、解表、和中各方劑中都會用到,有緩和、矯正各類藥物偏性、毒性,及調和各藥間的藥性衝突的作用,具有輔助、協調、矯味作用,故有「國老」的美名。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入脾、肺、胃四經,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之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脘腹脹痛,心悸短氣,咳嗽痰多,四肢筋攣疼痛,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小兒胎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臨床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尿道癌、尿崩症、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瘧疾、腓腸肌痙攣、先天性肌僵直、血栓性靜脈炎、皮膚炎、手足皸裂、眼科炎症、凍瘡等。
甘草臨床運用廣泛,如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則與人參、白朮、茯苓同用。肺萎吐涎沫,小便頻數,而不咳者,伍配乾薑共用。治療心律不整,脈結代,心動悸,則配伍人參、生地、桂枝、阿膠、大棗、麻仁、麥門冬等藥共用。治少陰病二、三日,與甘草湯不差者,則與桔梗同用。痘瘡或凍瘡發裂,則與瓜簍根、黃芩、黃連同用。
凡補脾益氣須用炙甘草;如脾胃氣虛的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治氣血兩虛的八珍湯、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治心氣虛,心律不整的炙甘草湯。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四逆湯,即是取甘草溫中健脾之效。在理血劑中甘草則用於脾虛不攝血,或沖任虛損的下焦出血、便血,如黃土湯、小薊飲子、膠艾四物湯等。清熱解毒則使用生甘草;《藥品化義》云「甘草生用涼而瀉火」,生甘草常用來瀉火解毒,用於外科瘡瘍廱疽腫痛,常與金銀花、連翹、敗醬草、紫花地丁、蒲公英、牡丹皮等藥共用。清熱利尿的六一散,則取其清熱利尿之效。龍膽瀉肝湯、導赤散、八正散中之甘草,則取其清熱瀉火、緩解泌尿道疼痛之效,具抗發炎及抗菌作用。
甘草常與解表藥同用,和桔梗配伍即是《傷寒論》的甘草桔梗湯,能利咽宣肺,治療咽喉疼痛,治療少因咽痛。如外感風熱的銀翹散、桑菊飲等,外感風寒的葛根湯、桂枝湯等,表裏雙解的防風通聖散、柴葛解肌湯、普濟消毒飲等。在解表劑中甘草有清熱瀉火之效,故可治外感咽痛、肺胃熾熱咽痛,效果理想。另外甘草還有祛痰潤肺止咳的作用,常可在止咳化痰方劑中看到甘草。甘草另一個重要功效就是緩急止痛,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常與白芍共用,就是中醫有名的緩痛劑芍藥甘草湯,常用於四肢攣急和皖腹疼痛。
甘草能調和諸藥,如《本草正義》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得毒藥則緩其毒,剛藥得之則和其性,表藥的之則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李皋曰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則緩其熱,寒藥得之則緩其寒,寒熱夾雜者用之得其平,八珍湯用本品與人參、白芍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和而持久;四逆湯用本品,緩和附子、乾薑之熱,防止傷陰;半下瀉心湯用本品與乾薑、黃連等寒熱藥同用,又能起調和寒熱作用;調胃承氣湯用本品,以緩和大黃、芒硝攻下作用,使瀉而不致速;白虎湯用本品緩和石膏、知母之寒,防止傷胃;與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藥同用,可使藥性緩和,不致辛燥並能保護胃氣,以防汗后傷津液等;又與甘草、半下、細辛同用,能和解后兩藥的辛麻味。
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甜素和黃酮類物質,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甘草黃酮及甘草次酸有明顯的鎮咳和祛痰作用。甘草甜素對於某些毒素,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其他還有保護咽喉及氣管發炎,及抗過敏、抗菌、抗腫瘤、解毒、保肝、抗潰瘍等作用。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中藥之良相 可緩補緩瀉 解百藥之毒
圖文/呂晃禎2016-01-13
甘草善於調和諸藥,解百藥之毒。甘草有「國老」稱號,是因為可以矯正各類藥物的藥性偏性,與熱藥同用可緩其熱,同寒藥共用則可減其寒,可緩補緩瀉,寒熱相雜者用之則使其平,其特性為可內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勢,堪稱中藥中之良相。
甘草使用範圍廣泛,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共有二百五十方,使用甘草者達一百二十方,其普遍性與重要性可見一斑;不過也有些證候是不用或少用,如補腎陰劑的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增液湯;大補陰丸;補腎陽之劑如右歸丸、腎氣丸等皆不用甘草(因甘草長於溫中益脾胃,但對腎陰虛及腎陽虛並無明顯作用)。由於「甘緩助濕」而甘草味甘厚重,故化濕之劑和苦寒燥濕方中多不用甘草,如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白頭翁湯、甘露消毒飲、四妙丸等皆不用甘草。再則「甘緩不利於理氣」,因此治療氣鬱、氣滯不暢、升降失調的方劑也多不用甘草,如越鞠丸、半夏厚朴湯、金鈴子散、導氣湯等。「甘緩不利於排水」,故利水名方五苓散、五皮飲中皆無甘草。「甘緩不利於通行」,故理血劑中行瘀通絡之方劑,如補陽還五湯、少腹逐瘀湯、桃紅四物湯中皆無甘草。治療血熱的涼血止血劑中,如十灰散、四生丸、槐花散也皆無甘草(因甘草瀉氣分火熱)。
生用偏涼 炙用偏溫
甘草生用偏涼(處方中寫甘草,指的就是生甘草,為原藥材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常於清火,可調和各種中藥的藥性,清內熱、瀉火解毒,緩急止痛,潤肺止咳,常運用於咽喉腫痛、痰熱咳嗽、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炙用偏溫(炙甘草或蜜甘草,生甘草片用蜂蜜炒拌,以不粘手微度),長於溫中,可散表寒,補中益氣,健脾溫中,可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肺萎咳嗽,勞倦發熱,心悸驚癇、脈結代等症。粉甘草(採收後刮去栓皮),偏重清內熱、瀉心火,善於治尿路感染。生甘草節善於消腫毒、利關節;甘草稍為甘草的末梢或細根,功能清火解毒,煎服可治莖中痛,淋濁。以上幾種甘草品名皆同屬一物,只是隨其部位和炮製方法不同,則功效、主治略有差別罷了。
甘草內服單、膏、丸、散及外用皆可使用,一般用量煎劑以3-6克為原則,如做為調和諸藥使用劑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大,可用至12-20克;如緊急使用於搶救解毒可用到50-60克,大原則是,凡入補益藥中宜用炙甘草,入清涼瀉熱藥宜生用。至於甘草品質,帶皮甘草以外皮緊細、紅棕色、有皺溝、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質鬆、粉性小、斷面深黃色者次之。如外皮棕黑色、質堅硬、斷面宗黃色、味苦者不可入藥。
〈減重安神茶〉
材料:麥芽(大麥)20克、決明子8克、山楂3克、甘草3克、紅棗5個。
做法:將紅棗去籽,藥材洗淨加入3000cc水,先大火後小火煮30分,濾去藥渣後,溫服或冰後涼飲皆可。
功效:養肝明目、鎮靜安神,祛脂減重。適合各年齡層使用。
一般人使用甘草不會有副作用,文獻看到的水腫副作用,臨床幾乎沒見過,除非是長期大劑量服用,加上患者已有腎功能障礙問題,或許有可能發生,中藥的功效不能用單一味藥的成分去做詮釋,因為,中藥的功效是須數味甚至十幾二十味藥共用,才能發揮較好效果,數味藥在蒸煮過程中已產生相當複雜的生化作用,已不是單純原來甘草的或當歸的生化成分,這就是為什麼處方組成須要用成方及藥對的原因。
不過使用甘草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腹中脹滿、嘔吐、內熱的人不宜,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禁服(甘草味厚而甘,因甘味助濕,易令人中滿)。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醫學入門》:「痢疾初做,不可用」)。如長期單位藥久服大劑量生甘草,有可能會誘發水腫,高血壓宜謹慎服用。如與它藥共同使用可避免浮腫症狀。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