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9
肉蓯蓉為名貴中藥之一,生長於荒漠之中,是古地中海殘遺植物,其性溫,有補腎助陽的功效,歷代醫家稱之「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有從容緩和之貌,故名蓯蓉」。
肉蓯蓉為臨床醫師常用的補腎養肝中藥,主要是補腎壯陽和潤腸通便,當然補腎陽才是肉蓯蓉的主要作用,在歷代醫家使用的補腎壯陽藥中,肉蓯蓉是使用率最高的的藥物之一。《神農本草經》將之列為上品,載:「肉蓯蓉,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經中寒熱痛,養五臟,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藥性論》云:「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子血崩,壯陽,日禦過倍,大補益,主赤白帶下,補精敗,面黑勞傷」。《日華本草》:「致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因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
肉蓯蓉其味甘、鹹,性溫,歸腎入大腸。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效。主治:陰衰血竭,陽萎早洩,大便躁結,小便頻數,血尿,淋漓不盡,腰膝痠軟,疲乏無力,畏寒懼冷,肢體疼痛,四肢不溫,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女子不孕,男子不育,脫髮早白,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胃酸潰瘍等證。
肉蓯蓉臨床運用廣泛,如治下部虛損,腹內疼痛,不喜飲食,可單用肉蓯蓉酒浸蒸煮為丸,如肉蓯蓉丸《聖濟總錄》。治男子五勞七傷,陰萎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尿時赤時黃,常與吐絲子、蛇床子、五味子、遠志、杜仲、續斷共用,如肉蓯蓉丸《醫心方》。若治腎虛白濁,則與鹿茸、茯苓、山藥同用《聖濟總錄》。倘治虛損,暖下元,利腰膝、益精髓,則配伍防風、蛇床子、附子、五味子、遠志、杜仲、巴戟天等藥共用,如肉蓯蓉丸《太平聖惠方》。若治發汗利小便而亡津液,產生便秘,老人、虛人更是適宜,常與麻子仁、沉香同用,如潤腸丸《濟生方》。如治消渴易饑,常與山茱萸、五味子共用《醫學指南》。治療腎陽虛衰,津液不足,老年腎虛,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痠足軟,畏冷背寒,常與當歸、升麻、枳殼、牛膝等藥共用,如濟川煎《景岳全書》。倘虛勞損傷,肌體消瘦,腰膝痠軟,目暗耳鳴,飲食無味,則配與山藥、山茱萸、澤瀉、赤石脂、生地、巴戟天、五味子等藥共用,如無比山藥丸《備急千金要方》。治膀胱虛寒,小便不禁或小便過多,則與附子、吐絲子、雞內金、牡蠣、鹿茸等藥同用,如吐絲子丸《醫宗必讀》。
補腎 男女皆宜
肉蓯蓉的補腎作用與其他補腎藥如巴戟天、淫羊藿等略有不同,巴戟天以女子為主,男子以淫羊藿為君藥,肉蓯蓉補腎則男女皆宜,既可治療男子陽萎,也可治療女子不孕。肉蓯蓉補腎而不傷陰,長期服用不會出現口乾舌燥的上火現象,如神農本草經所說的「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其性溫而柔潤,補腎助陽,與巴戟天相似,都可用於下元虛冷之症,臨床上常配合使用,不過巴戟天能散冷痺、祛寒濕,可治下肢寒濕痺痛;肉蓯蓉滋陰潤燥,善於治津液不足之腸燥便秘,但肉蓯蓉比巴戟天更柔潤,補益力量和緩而大,因對人體得補益作用與人參相似,是很好補陽益陰藥。
肉蓯蓉用量以10-15克為原則,不過單方使用大劑量也可到30克;平常成品有淡蓯蓉和鹹蓯蓉兩種,淡蓯蓉以個大身肥、麟細、顏色灰褐色至黑褐色、油性大、莖肉實而軟者為佳。鹹蓯蓉以澀黑質糯、細鱗粗條、體扁圓形者為佳。不過習慣都認為產於蒙古者較好。肉蓯蓉使用應注意,如相火偏旺、胃弱便溏、食熱便結者忌服。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