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蛤粉(止痛化痰'、清熱散結)

/平實
又名:青蛤、蛤蜊
性味:蛤殼粉味苦帶鹼,性寒入肺,肝,膽三經
功用:止痛化痰,軟堅收脫,清熱散結,制酸補水
主治:活肺氣腫之咳喘,慢性支氣管炎,氣腫,癭瘤,熱淋,甲狀腺癌,淋濁,白帶,胃,十二指腸潰瘍。酒齄鼻、慢性胃炎吐酸水,肝膽肺熱等症,用量 3克~ 10克入丸(片),散劑等為主。
方例:
(1)治肺氣腫之咳喘:海哈粉 280克,海浮石 240克,海蜆殼 240克,豬膽粉 30克共研細末,混勻制成藥片 1000片,每片 0.7~ 0.8克,每日早、中、晚服用三次,每次 5片,有副作用如偶而腹瀉,疲勞之頭暈,然停藥自然消失。
(2)治氣腫,癭瘤:海蛤粉 10克海帶芽 60克,海藻 5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日早、晚服用 2次每次 9克。
(3)治甲狀腺癌:海蛤殼粉 6克,海帶芽,海藻,墨魚骨,昆布各 60克,青木香 15克,陳皮 6克,共研細末,加蜂蜜煉為丸,每日早晚二次,每次服用 10克。
(4)治淋濁:海蛤粉 10克,滑石 30克,各葵子,木通各 15克共研為末每次服用 6克,以開水送服或海蛤殼 30克,金錢草,五根草各 15克水煎服用。
(5)治白帶多:海蛤殼粉 10克,黃柏,椿根白皮各 20克水煎服用。
(6)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海蛤殼粉,煅雞蛋殼粉或煅石決明粉,蚵仔殼各等分研末,每日 3次,以開水送服每次 6克。
(7)治酒齄鼻:海蛤粉 6克,輕粉,青黛,黃柏,煅石膏等分,製成蛤蜊殼粉膏塗患處。
(8)治慢性胃炎吐酸水:煅蛤殼粉,香附子各 120克共研末,每次服用 9克,以溫開水沖服。


本文轉載自2010/08/29"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5/12/3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當歸 補氣血

圖文/呂晃禎
2015-12-23
      冬季進補中藥百餘種,但不可或缺的中藥就是當歸,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當歸羊肉湯都有當歸的成分。中醫處方裏,只要關於補氣血、婦科調經、胎前產後、關節肌肉疼痛、內傷虛損、傷科撲跌之氣滯血瘀,當歸幾乎都是必用之藥。

 當歸為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一般3年才能採收,藥用可分為3部分,根頭稱為「歸頭」,主根為「歸身」,支根及根梢為「歸尾」。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入心、脾三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主治:血虛、血瘀諸症、眩暈萎黃、心悸肢麻、月經不調、經痛經閉、癥瘕積聚、腹痛崩漏、產後出血過多,惡露不下,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痺痛、赤痢後重、跌打撲損、瘡傷癰疽等症。臨床常運用於神經痛、肌肉及關節疼痛、急慢性骨盆腔炎、慢性氣管炎、月經異常、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血栓性脈管言、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鼻炎、帶狀皰疹等疾病。

 當歸的運用和疾病廣泛。用於調養營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痛,發歇疼痛,妊娠宿冷,胎動不安,下血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博,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做寒熱,常與川芎、酒熟地、白芍共用,如四物湯《局方》。治室女月水不通,則與乾漆、川芎共用,如當歸丸《聖濟總錄》。若治血崩,則與香附、龍骨,棕毛灰共用,如當散《儒門事親》。若血瘕脹痛,常與桂心、白芍、蒲黃炭,血竭、延胡索共用,如當歸蒲延散《醫略六書》。倘婦人懷孕,下腹疼痛,或腳水腫,常與芍藥、茯苓、澤瀉、川芎、白朮共用,如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治婦人帶下五色,腹痛、食少、嬴瘦,當與大黃、檳榔、柯黎勒皮、枳殼、白朮、鱉甲共用,如當歸丸《太平聖惠方》。治產後小便不利,時如故,則伍配苦蔘、貝母同用,如當歸苦蔘丸《金匱要略》。若產後敗血不散,結聚成塊(俗稱兒枕),疼痛發歇不可忍,則與鬼見羽、紅藍花共用,如當歸散《太平聖惠方》。

 若治療肌熱躁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則以黃耆五倍以酒當歸煎服,這個就是有名的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如白虎風,疼痛不止,則與桂心、地龍、威靈仙、白芷等藥共用,如當歸散《太平聖惠方》。治療盜汗,則與生地、熟地、黃連、黃芩、黃柏共用,如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對子宮有雙向調節作用

 現代藥理學證實,當歸對子宮有雙向調節作用;當歸揮發油及阿魏酸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而水溶性及或醇溶性非揮發性物質,對子宮有平滑肌有緩解作用。此外,當歸能促進機體造血功能,並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調節血脂肪,擴張血管,預防心肌缺血,心律不整,有抗炎、保肝、抗輻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此外,當歸可做為溫和的鎮靜劑、緩瀉劑、利尿劑、抗痙攣劑、緩痛劑、可強化生質系統、協同機體有效利用荷爾蒙,常用來治療婦女各種疾病,如經痛、經閉、月經不調、熱潮紅、陰道乾燥、經前症候群及其他更年期症狀等。

 當歸為甘溫補品,如熱盛出血者不宜服用。當歸有潤腸作用,腸胃不佳軟便者和濕阻中滿溏泄者謹慎使用。(《太草經疏》:「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並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本草匯言》: 「風寒未清,惡寒發熱,表證外見者,禁用之」。《藥對》: 惡濕麵,畏生薑。《本草經集注》:「畏菖蒲、海藻」),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上)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2/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圖文/呂晃禎
2015-12-30
      綜觀古今及現代醫學對當歸運用分析,可將其功效分為4大類:
 1.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而重,專於補血,為補血第一要藥,常用於心肝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或蒼白,倦怠無力,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與熟地、白芍、川芎,組成代表方,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調經補血之功,適用於肝腎不足或產後血虛之疾。
 2.潤腸通便-氣血虛弱容易津液不足,腸液津虧,進而生大便秘結,當歸可以潤腸通便,常與火麻仁、大黃、杏仁共用,以治療血虛便秘;與大黃、薄荷、麻黃、防風、芍藥、川芎共用,可以治療泄熱通便,如防風通聖散《河間》。
 3.調經活血-當歸被譽為「婦科聖藥」,其氣輕而辛,功能行血,既可通經調經,又能活血止痛,適合各年紀之女性,如月經不調、經痛、經閉、血虛腹痛,更年期症候群等症。常與桃仁、熟地、紅花、柴胡、白芍等藥共用,如婦科常用方劑,更年期名方消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經期不順常用方,如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鑑》。

 4.防治凍瘡-凍瘡起因於陽氣不足,外寒侵襲,陽氣不足,寒凝瘀血所致。因此,須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法,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傷寒雜病論》。方中當歸養血活血,生薑溫陽散寒,羊肉補虛生血,全方有養血活血,溫陽散寒之效,常做為輔助調理的藥膳。

 當歸用於婦科有句話須牢記,「久煎排惡露,後下能安胎」當然這和其揮發油含量有關係,所以,當歸在儲存時尤須注意,冷藏過久期效應也會不一樣;當歸一般用量以6-12克原則,平常以生用為多,如要加強活血效果則須用酒炒過。不同部位功效也略有差異。總結,通常補血時用歸身,活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歸。品質以主根大、身長、支根少、橫切面黃白色,氣味濃厚者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氣味弱、橫切面變紅棕色者次之;柴性大、乾枯無油或斷面呈綠褐色者不宜做為藥用。

 氣血不足除易受寒致病外,暴露於外的人體末梢,如手、腳、耳部、鼻尖、面頰,容易被寒氣侵襲,產生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良,造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氧,四肢逆冷不溫。如能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藥物作為溫補的藥膳,可活血化瘀,溫經散寒。

 以下僅提供數方供大家參考運用。

 當歸補血湯:
 材料:黃耆50克,當歸10克(或在加入紅棗6個、枸杞10克),用2000cc水煎至500cc當茶飲用,或煮汁1000cc後,入豬肉或雞肉煮至肉熟後即可食用。
 功效:氣血虛弱,內傷勞倦,浮陽外越,肌熱面赤,煩渴欲引,婦女經行、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收口。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用於缺鐵性貧血、白血球減少症、過敏性紫斑等症。

 歸耆瘦肉湯:
 材料:當歸20克、黃耆30克、生薑20克、紅棗6個、鹽酌量(手腳冰冷者可加入桂枝)。
 做法:先將藥材洗淨,紅棗去核、薑拍爛,將肉洗淨切塊,加入適量的水,先大火後小火(或用電鍋),放入鍋中煮熟悶爛即可食用。
 功效:可治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無華,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無力等症。

 當歸羊肉湯:
 材料:當歸30克、花椒6克、生薑20克、羊肉600克。
 做法:先將羊肉洗淨、切塊,藥材布包,一起下鍋,加入清水3000cc水,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燉煮,或直接用燉鍋燉煮。約2-3小時,肉熟後加酌量鹽及可食用。
 功效:養血活血,溫經散寒,適用於四肢不溫,手腳冰冷,一切虛弱,虛寒之症(有火氣口乾舌燥、口苦不宜)。
 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2/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茯苓 除濕聖藥

■圖文呂晃禎
2015-12-16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是寄生在松樹根部的真菌,藥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中間的白色部分。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是著名的大宗中藥材,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在醫療上運用廣泛,為健脾和胃,利水滲濕必用之劑,其藥性平和,被譽為「除濕聖藥」,臨床常用於心神不寧、心動悸、小便不利、咳嗽痰飲、脾虛腹瀉等,近年來更將茯苓當做輔助治療癌症的藥物之一。

 茯苓其味甘、淡,性平,歸心入脾、腎三經,有滲濕利水和胃健脾,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噦吐逆,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健忘失眠,遺精白濁。為婦女及老人、小孩的補養佳品。

 由於茯苓甘淡平補,作用和緩,無寒熱偏頗之弊,因此不論寒熱虛實的各種水腫皆可使用,如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多與豬苓、白朮、澤瀉等藥共用,如五苓散《傷寒卒病論》。若水熱互詰,陰虛小便不利水腫,可與阿膠、滑石同用,如豬苓湯《傷寒論》。倘脾腎陽虛水腫,則配伍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傷寒卒病論》。

 茯苓除滲濕利水,另一個主要功效是健脾胃、補中氣,如脾胃虛弱,食少納呆,疲倦乏力,則與人參、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如小半下加茯苓湯《金匱要略》。倘脾虛腹痛,泄瀉便溏,則配與薏苡仁、白朮、山藥等藥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茯苓與茯神一樣能夠治療心悸、失眠諸症,有益心脾,安神寧心之效;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寧,常與遠志、黃耆、當歸、福肉等藥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如水氣凌心之心悸,則與桂枝、生薑、白朮同用,如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古人稱茯苓「四時神藥」,功用廣泛,不論任何地域、季節,只要與各種藥物伍配得宜,不管是寒、濕、風、溫、痰等諸集,都能發揮功效。

 茯苓除可內服外,外用也是美容上品,不只可祛除黑色素,還能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古代醫家認為茯苓能化解黑斑瘢痕,如能與蜂蜜配合使用,既能營養肌膚又可淡化色素斑點,茯苓藥性平和,不易產生過敏反應,自己如果會做面膜,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材料。

 營養學家曾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養藥方整理分析,發現補益的中藥共64種,使用率最高的竟然是茯苓;近年研究發現,茯苓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有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作用。

 茯苓一般用量以3-15克為原則,由於有淡滲利濕之性,因此,如陰虛而無濕熱,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應謹慎使用。

 茯苓是食藥兩用常用的藥膳材料,如茯苓麥冬粥《太平聖惠方》:茯苓、麥冬各15克,粟米或梗米100克,二藥先煎取濃汁,粟米或梗米加水煮至半熟,在加入藥汁同煮熟即可。可治療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

 茯苓紅棗粥:
 茯苓30克、紅棗20個、梗米100克,茯苓研末,紅棗去子與梗米同煮,煮至米熟後再加入茯苓熬成粥即可。可治療皮胃虛弱,飲食減少,腹瀉便溏等症。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2/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關節炎4大症狀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5-12-15
 退化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關節病變,顧名思義是關節退化的疾病,尤其是膝蓋幾乎承受人體全部體重,膝關節也成為最易退化的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常伴隨著年齡老化而出現,根據統計,45~55歲約有50%發生率,55~65歲就提高到80%,到了70歲以上甚至有90%發生率。

 人體關節外包覆一層關節囊,關節囊中有關節液,滋養著兩塊骨頭間的軟骨,軟骨及關節液就像球鞋的氣墊,具有避震力。

 退化性關節炎就是關節中軟骨的崩解、關節液的喪失。當軟墊喪失後,骨頭就失去保護,會因不正常的磨擦而疼痛。身體為了彌補受損軟骨和骨頭,在原先的骨頭邊緣會出現不規則骨質增生,也就是骨刺的形成。

 骨刺除在關節上形成結節,也會因壓迫到神經而造成疼痛,發炎反應亦會導致疼痛。關節炎通常會以4大症狀表現:疼痛;關節變形、腫脹;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及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退化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上屬於「痺證」、「痛痺」、「骨痺」等範疇。此症多因年老體弱,筋脈失養,或因勞損、感受風寒溼邪,侵入骨節,阻塞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臨床治療分為內服、針灸、傷科治療、膏布敷貼、薰洗等。

 一般而言,如果病情比較輕微,可用針灸、傷科手法、熱敷、膏布外敷等改善,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伴有反覆發作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
 內服藥依臨床症狀分證型治療:
 1.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型:關節酸痛反覆發作、無力,關節變形,伴有耳鳴、腰酸,舌質淡苔白,脈細或弱,治療宜補氣血、益肝腎,溫經通絡,藥物可用右歸丸加減。
 2.肝腎不足、脈絡瘀阻型:膝軟無力,行走不穩,休息痛,有夜間痛醒史,刺痛,久站久行及上下樓梯痛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治療宜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藥物可用補腎活血湯加減。
 3.風濕熱痹型:關節紅腫熱痛,遇冷則舒,得溫痛增,痛不可近手,關節難以活動,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搏快速,治療宜清熱利濕、通經止痛,藥物可用四妙散加味。
 4.風寒濕痹型:關節腫脹酸痛重著,活動不便,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則加重,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搏緩慢,治療宜袪風勝濕、溫經通絡,藥物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臨床上,常見2個以上兼有的症狀,因此會再加減單味用藥。中藥中「龜鹿二仙膠」是補骨益氣養血的藥材,中醫學說主張「腎主骨」,係以龜板、鹿角等動物藥材加上人參、枸杞來作為骨質老化的保養,是中藥上絕佳選擇。
  針灸有鎮痛作用,可有效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抑制發炎的傷害。臨床依不適的位置選擇穴道:腰椎關節附近的華陀夾脊、腎俞、志室、大腸俞等,髖關節附近的秩邊、環跳等,膝關節附近的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委中、犢鼻、膝眼、鶴頂等穴位。

 傷科推拿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袪瘀止痛,滑利關節,理筋散結;常用薰蒸、膏藥、貼布、針灸等方法治療。中藥薰蒸法藉由關節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可消除血瘀物質,放鬆肌肉痙攣,消除炎性水腫,降低關節內壓力;配和薰蒸處方,以達袪風除濕、活血去瘀、辛香透竄,再藉由蒸氣熱力將藥效透到深層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日常生活保健也很重要,例如減輕體重,運動前應熱身且穿著適當的運動鞋。工作時避免蹲跪姿時間過久,以減輕膝關節壓力。另外避免過度行走,並適度運動,強化骨骼韌帶。飲食方面適度增加骨鈣質的吸收等,對關節有保護作用。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5/12/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茶辣(潤肝燥脾、溫中下氣)

■平凡
2015-12-14
別名:吳朱萸、昊芋。
生態:為芸香科落葉灌木。嫩枝葉和果實有濃烈特有香味。芽和新梢均被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對生處葉5~11片,小葉片卵狀梢圓形,有多數油腺,葉面被毛或近無毛。葉背密被柔毛,花淺黃白色。花果期5~11月。
藥用部分:近成熟果實。
採集加工:秋天採收,陰乾或低溫乾燥,不宜曬乾。
性味入經:味辛、苦,性火熱有小毒,入脾、胃、肝三經。
功用:1.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2.去痰殺蟲、散寒止痛、降逆止嘔。
應用方法:
1.慢性胃炎、胃潰瘍:吳朱萸、黨參各12克、生薑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2.行經腹痛:茶辣10克、丹參15克水煎服用。
3.虐寒、經痛:茶辣、當歸、肉桂各適量水煎服用。
4.陽痿:茶辣、白胡楊各等量,研細粉每晚用唾液調糊狀填滿肚臍,用膠布固定之。
本文轉載自2015/12/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川穀(潤肺健脾、利水化濕)

■平淡
2015-12-10
又稱:薏苡仁、薏米、薏仁、薏苡、薏苡米。
生長習性:多為栽培。
生態:為禾木科1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為穎果色藏於球中空骨質後莖內。花果期3~10月。
採收:種子成熟時,割下地上部分,脫粒種子,曬乾用。
藥用部分:根、種子。
性味入經: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入脾胃、肺、腎經。根味苦、甘,性寒入脾、膀胱經。
功能:健脾潤肺、除濕利水、清肺排膿、止咳止痛。 
1.脾肺陰虛、食慾不振、虛熱勞咳:薏米、山藥各80克、柿霜餅25克,先將薏仁及山藥共搗成粉,加水煮爛,再將柿餅切碎,調入溶化,隨意食用。
2.肺熱咳嗽:薏仁、蘆根、冬瓜仁各25克、忍冬花、桔梗各15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5/12/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蒼耳子 散風通竅 治療鼻竇炎及頭痛要藥

圖文/呂晃禎
2015-12-09
 天氣漸涼,氣溫遽降外感風寒就醫者逐漸增加,鼻塞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在臨床有關鼻塞、鼻淵等鼻病的治療,除的辛夷(辛夷散)外,蒼耳子(蒼耳散)也是首要選擇。蒼耳子為菊科植物蒼耳的果實,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的作用,是治療鼻竇炎及頭痛要藥。

 其味苦、甘、辛,性溫,有小毒。歸肺入肝二經。功能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癢止痛,殺蟲。主治鼻淵齒痛、風寒頭痛、風濕痺痛、四肢筋攣、風疹、濕疹、疥癬搔癢、頭痛目暗、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蒼耳子治療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常伍配辛夷、白芷、薄荷等藥,如蒼耳散《濟生方》。若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者,可與防風、羌活、篙本、白芷等藥共用。

 蒼耳子除運用於鼻病頭痛外,如配伍得當治療疾病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如治諸風眩暈,或頭腦攻痛,則與天麻、白菊花同用《本草匯言》。治風濕痺,四肢拘攣,可單用煎服《食醫心鏡》。或與秦艽、蠶砂、等藥共用。或泡酒服用,如史國公藥酒《史國公藥酒方》。治療風疹搔癢則與地膚子、白蘚皮、白蒺藜共用。治大麻風則與燥濕藥蒼朮同用《洞天奧旨》。若治婦人風瘙隱疹,身養不止,則用蒼耳花、子、葉等分為用《太平聖惠方》。倘目暗、耳鳴,則與梗米煮粥同食或煎服皆可,如蒼耳子粥《太平聖惠方》。治療牙疼齒痛或疔瘡惡毒,蒼耳子皆可單味藥使用《千金翼方》。

 現代藥理證實,蒼耳子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煎劑有鎮咳作用,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心律減緩,收縮力減弱及抗菌。臨床常運用於面性鼻炎、腰腿疼痛、腮腺炎、瘧疾、下肢潰瘍等症,都有令人滿意的療效。

 一般而言,辛溫之藥容易有辛散走竄,升發過度,耗散真氣之弊。惟獨蒼耳子沒有這種缺點,歷代典集及對於蒼耳子的論述以《本草正義》最精闢完備。云「蒼耳子,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遍及孔竅肌膚而不偏乾燥裂,乃主治風寒濕三氣痺著之最有力而馴良者。又獨能上達巔頂,疏通腦戶之風寒,為頭風病之要藥。而無辛香走竄,升泄過度,耗散正氣之慮。以視細辛、羌活等味,功用相近,而無異態;即例以川芎、白芷等物之以氣為勝者,尤難同日而語,但和緩有餘,恐未易克日奏功耳」。

有微毒 血虛頭痛忌服

 蒼耳子有微毒,入湯劑以1至3錢為原則,過量有中毒之虞,症狀如嘔吐、腹痛、腹瀉等。有血虛頭痛、痺痛之人忌服,《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本藥有小毒,如須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2/0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誤食綠褶菇中毒上吐下瀉  

中央社/台北6日電
2015-12-06
 台灣環境多雨潮濕,適合菇類生長。過去常說鮮豔野菇含毒,但食藥署表示,月前南投有寺廟志工採摘外表看似可食的菇類食用後不適,送食藥署驗出是誤食白色有毒的「綠褶菇」。

 食藥署研究檢驗組技士林澤揚表示,今年中南投一間寺廟志工在菜園採摘雨後長出來的野菇當早餐食材炒來吃;不料在食用2小時內,陸續出現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及頭暈。

 林澤揚說,患者就醫治療同時詢問飲食史,醫院通知衛生局並將野菇檢體送到食藥署,透過分子生物學DNA鑑別,確認是誤食有毒菇類「綠褶菇」引發中毒。

 林澤揚指出,台灣每年都會發生民眾因採食野菇料理致食物中毒案,過去常認為鮮豔色澤的野菇有毒,其實不鮮豔的菇類也可能有毒,常與可食用的菇類混淆。

 林澤揚說,綠褶菇的菌蓋初為半球形,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為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所以稱為「綠褶菇」。

 綠褶菇的型態、色澤與可供食用的白色雨傘菇與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是綠褶菇底部菌褶於早期會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且當菌體受損時會轉為褐色,這是可辨識的重要特徵。

 林澤揚說,綠褶菇多生長在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其含有腸胃毒素,誤食後1~3小時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食藥署建議,不要自行採摘或食用不明野菇;若想吃但無法確定是否有毒,不要一次料理全家或多人份,先煮一些嘗小口評估是否有嘴麻、口腔不適症狀,若出現不適則應避免再食用。若因食物中毒出現不適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檢體,以利後續正確診斷與治療。

本文轉載自2015/12/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海桐花(散瘀止痛,袪風活絡)

文圖/胡德欽
2015-12-05
別名:七里香。
形態:海桐科常綠灌木,葉聚生枝端,葉片倒卵橢圓形,近革質,先端鈍圓形,基部漸狹尖形,全緣而稍反捲,莖分枝,繖房狀圓錐花序,花白色或淡黃綠色,蒴果近球形。
性味:味苦、辛,性溫。
攻效:散瘀止痛、袪風活絡。
用法:
1.海桐花根、梅仔根、橄仔根各適量,燉豬皮服,治胃痛。
2.海桐花葉1至2兩,煎水洗滌,治皮膚癢。
3.海桐花皮、地骨皮、五加皮、牛膝、松節、木瓜、鹿茸、萆薢各4至5錢,酒燉羊龍骨服食,治腰痠筋骨痛。
本文轉載自2015/12/0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茯神 寧心安魂養神

■圖文呂晃禎
2015-12-02
 茯神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是寄生在松樹根部的真菌,藥用為乾燥菌核體中間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茯神與茯苓外觀、顏色相近,甚至基源幾乎一樣,只不過茯神色澤略深,於白色組織中夾有部分木質(即茯苓抱根生者)。臨床使用,茯苓入脾胃用得多,常用於健脾燥濕利水;茯神入心之時用得多,常用於開心益智,安魂養神,風炫心虛,健忘多怒之疾。

 其味甘,性平,無毒;歸心入脾二經。功能寧心安神,開心益智,止驚悸,安魂魄,養精神,利水消腫;主治血虛風炫,五勞口乾,多憤怒,善忘,驚悸,失眠、恍惚、怔忡、驚癇,泄瀉,帶下,小便不利。

 現代藥理學證實,茯神在動物模型中,確實有鎮靜及抗腫瘤作用。至於養心神功效,在《藥品化義》有很傳神的論述,曰:「心本熱,虛則寒。如心氣虛祛,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具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至於治療水腫及補虛治勞之效,皆因其有淡滲濕及健脾的功效;心脾兩虛,多因病久身體失調,或思慮勞倦過度,或慢性出血所致;如心悸怔忡,面色蒼白萎黃,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神疲肢倦,腹脹便溏,宜補養氣血,益氣健脾,養血安神,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二經,能補益心脾,而治虛損。

 茯神、茯苓雖然功效相近,但歷代醫家使用茯苓的機率比茯神高很多,即使是用於心悸、失眠、怔忡、健忘,治療失眠療效很好的天王不心丹(《攝生秘剖》、《婦人良方》)的處方中也是用茯苓。臨床上改用茯神效果似乎療效更好。因此,處方中使用茯神得比例並不高。如治療心神不定,恍惚不樂,則配與沉香、人參同用。如朱雀丸《百一選方》。若心虛血少,神不守舍,多驚恍惚,睡臥不寧,則常與酸棗仁、熟地黃、黃耆、當歸、人參共用。如茯神丸《陽氏加藏方》。倘治虛勞煩躁不得眠,則與酸棗仁、人蔘同用,如茯神湯《聖濟總錄》。若產後塊痛已止,妄言妄見,則配伍黃耆、白朮、陳皮、麥冬、五味子、柏子仁、益智仁等藥共用,如寧心定魄茯苓湯《胎產心法》。倘治風炫倒旋,屋轉吐逆,惡聞人聲,則與獨活、遠志、防風、肉蓯蓉、附子等藥共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若用茯苓皮與陳皮、五加皮、桑白皮、薑皮共用,就是五皮飲《三因極—病證方論》,專治一身悉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的名方。

 茯神成品多呈方塊或厚片狀,質堅實。具粉狀,切斷的松根為棕黃色,表面有圈狀的年輪紋理,以肉厚實,松根小者為佳;一般的用量以9-15克為原則,不論是煎服或入丸、散皆可,不過要煎服時,必須將其搗碎或搗為末方能煎透。由於茯神有甘淡滲濕之性,因此,腎虛小便不利或尿失禁,即虛寒滑精的人皆不宜服用。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茯神安眠粥:
 茯神10克、福肉6克、紅棗6個、酸棗仁3克,白米或梗米60-100克,先將茯神、酸棗仁用2000煎成1000cc,慮去藥渣,再與福肉、紅棗、梗米同煮即可,水量約2500-3000cc視須要可自行加減。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2/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頭痛 脹、悶、暈…

陳佳伶整理
2015-12-07
 頭痛是近來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此症狀可出現於許多的疾病之中。治療必須先找出引發頭痛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根本治療頭痛這種惱人的症狀。

 頭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往上循環可到達頭顱,若到達頭顱的氣血順暢,則視、聽、嗅、味、言語、思考等功能就會正常。若因六淫外邪侵襲經絡,久病致使氣血虧虛,造成氣血的運行受阻,到達頭顱的氣血不足,就可能引發頭痛。
 中醫對頭痛的分類,大致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兩種。

 外感頭痛常是因感冒而引起,中醫常見的證型有風寒頭痛與風熱頭痛二種。

 風寒頭痛的症狀常見為頭痛不定時發作,嚴重時牽連到頸部及上背,口不渴、關節或肌肉痠痛、畏寒或惡風、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療採疏散風寒之法,可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

 風熱頭痛的症狀常見頭部脹痛或悶痛、口渴而喜冷飲、咽喉腫痛、大便不暢或便秘、面紅目赤、發熱或惡風、舌紅、苔黃。治療採疏散風熱之法,可用防風散加減治療。

 內傷頭痛則常見於久病之後,多因氣血陰陽失調所致。中醫常見的證型有肝陽上亢頭痛與血虛陰虧頭痛二種。肝陽上亢頭痛的症狀常見頭痛、頭脹、易怒、眩暈、面紅、目赤、耳鳴、失眠、心悸、腰痠、腳軟、舌紅。治療採滋陰潛陽之法,可用天麻釣藤飲加減治療。

 血虛陰虧頭痛的症狀常見頭痛隱隱,頭暈目澀、心悸、眠差、面白、唇色淡、舌淡紅。治療採補血滋陰之法,可用四物湯加減治療。

  頭痛除了以藥物治療外,調整生活作息很重要,如睡眠充足、三餐定時定量、適當地舒壓、避免生活緊張、保持輕鬆的心情與樂觀的態度。此外,適時的忌口也很重要,戒除菸酒、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少吃巧克力、乳酪、柑橘類的水果等。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5/12/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久咳不癒 疏風、宣肺對症下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2015-11-28
 中醫師表示,即使試過枇杷膏、煮水梨、含八仙果等方法,久咳者狀況還是沒有改善,有些人還會咳到半夜中斷睡眠,其實針對久咳不癒,該佐以疏風、宣肺的藥物治療,同時尚需辨別咳嗽是否有痰,酌加化痰或潤肺的藥物,方為對症下藥。

 一名80歲的婦人在感冒後,畏風、流鼻水症狀均已痊癒,但卻咳嗽1個月不止,患者常一覺喉嚨乾癢則引發陣咳,每次均劇烈咳嗽直至濃痰咳出方止,長期下來腹部肌肉及肋間肌均甚感疼痛,且每到半夜也因咳嗽導致睡眠多次中斷,干擾日常生活和睡眠品質。經服用中藥1週後已無夜咳,僅白天吹風偶發頓咳,且喉嚨乾癢感減輕,再服藥1週後則痊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許懿心指出,因感冒引起的咳嗽稱做「外感咳嗽」,乃因人體感受外來邪氣,造成肺臟失去原有宣發肅降的功能,導致肺氣上逆、引發咳嗽。

 許懿心指出,臨床上因感冒後久咳不癒困擾不已,患者可能已嘗試過喝枇杷膏、煮水梨、含八仙果等方法卻成效不彰;這是因為感冒後期的咳嗽,儘管表症已解,然若風邪未盡,肺氣宣降功能未復,則會導致咳嗽遷延不癒。

 治療上須選擇能疏風、宣肺的藥物才能見效,例如:麻黃、荊芥、蘇葉、杏仁、前胡、桑葉等,同時尚需辨別咳嗽屬有痰咳嗽、還是無痰乾咳,以及針對痰的寒熱屬性等,酌加化痰或潤肺的藥物,方為對症下藥。

 許懿心表示,一般而言,咳嗽症見口乾、痰黃稠、痰難咳出者,多屬風熱咳嗽,可用桑菊飲加減治療;若微惡風寒,痰色白的咳嗽,可用止嗽散加減治療;咳嗽聲重氣急,痰濃不易咯出,惡寒鼻塞、口渴等,則可能為外寒內熱的「寒包火咳」,可用麻杏甘石湯加味治療;若是乾咳無痰,咽喉乾的燥咳,則可用桑杏湯加減論治。

 許懿心提醒,久患慢性咳嗽的人也需與其它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如: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支氣管擴張症、藥物引起、肺結核、肺部腫瘤、慢性心臟病或腎衰竭等鑑別,以免錯失真正病因,延誤治療。

本文轉載自2015/11/2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辛夷 散風寒通鼻竅

圖文/呂晃禎
2015-11-25
 辛夷是中醫用來治療鼻塞、鼻炎、鼻淵的常用藥,具有散風寒及通鼻竅的作用,《本草綱目》云:「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辛夷又名望春花,屬木蘭科落葉小灌木植物紫玉蘭,或望春玉蘭、玉蘭、武當玉蘭的花蕾,色澤鮮艷,麟毛整齊,芳香濃郁,於初春花未開放石採收,除去枝梗,陰乾入藥用。

 辛夷不只可以當藥用,也是一種觀賞的綠化植物,同時亦是一種名貴的香料和化工原料,其味辛,性溫,《本草綱目》云:「辛夷之辛溫,氣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陽上行,所以能溫中,治頭面鼻目之病」。歸肺入胃二經,功能發散風寒、宣通鼻竅。主治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清涕等症。辛夷能發散風寒,通竅止痛,臨床上治療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常配伍川芎、防風、白芷等發散風寒要同用。辛夷為頭痛鼻淵要藥,不論風寒、風熱之症只要伍配得宜皆可使用。對於肺熱鬱結發為鼻瘡者,可與黃連、連翹、野菊花等藥共用。

 歷代醫家對於辛夷治療頭面鼻病有豐富的經驗;如治鼻淵,則與蒼耳子、白芷、薄荷共用,如蒼耳散《劑生方》。若治鼻漏,鼻孔中長出一塊異物,則與梔子、枳實、桔梗、白芷同用《瘍醫大全》。倘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則與川芎、細辛、木痛共用,如芎藭散《證治準繩》。治鼻內作脹或生瘡,配與黃連、連翹同用《氏方選》。若牙齒作痛,或腫或牙齦浮爛,則與青鹽、蛇床子同用《本草匯言》。治頭面腫癢如蟲行,則與半下、附子、白芷、天花粉、赤芍、僵蠶、玄蔘、薄荷等藥同用《古今醫淮》。倘頭眩昏冒欲嘔,常配伍半下、膽星、天麻、乾薑等藥共用《本草匯言》。

 以生化觀點分析,辛夷含有揮發油,油中有枸櫞醛、丁香油酚、桂皮醛、桉油精、對丙烯基甲醚、生物鹼等。現代藥理證實,辛夷所含的揮發油有鎮靜、鎮痛及收縮鼻黏膜血管作用,可替代麻黃碱,有消炎和通鼻竅的功效,可治療各種鼻炎,對於過敏性鼻炎效果更好。水煎劑對橫紋肌有類乙醯膽鹼作用,及收縮子宮與降血壓作用,對於多種病菌有抑制作用。

氣虛、頭痛、牙痛忌用

 值得一提的是,辛夷雖是辛溫昇散之劑,能祛風濕,通諸竅,可上行頭面祛風寒而通鼻竅,常用於外感風寒所致之鼻塞、頭痛,善治鼻淵脂頭痛、鼻塞、不聞香臭,為鼻流濁涕之要藥,常與篙本、蒼耳子、白芷、逢風等藥共用。不過辛夷溫性並不大,如有鼻淵偏於熱症者,適當加減清熱解毒藥也可用之,如鼻流綠黃涕者,多與薄荷、黃芩、蒼耳子等藥共用。風寒風熱皆可使用,可說是辛夷的特色之一。

 辛夷雖是治療頭痛和鼻病很好的藥,不過用量不宜過量,一般用量以6-12克為原則(辛夷有毛服用時一定要用布包裹),少數敏感體質,偶而會出現頭暈、心悸、心慌、胸悶、惡心、全身皮膚搔癢等過敏反應。《本草經疏》:凡氣虛人忌,頭痛屬血虛火熾者忌,牙痛屬胃火者忌。《本草匯言》:氣虛之人,雖偶感風寒,致諸竅不通者,不宜用。《本草經集注》: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石膏。陰虛火旺者忌服。如須長期服用,請就近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1/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人參雖補 有人不宜

■王中
2015-11-25
 人參是傳統的滋補佳品。真品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健脾、生津止渴、寧神益智、強身延年之功效。但有些人卻不可以任意服用。

 嬰幼兒 中醫認為,兒童為純陽之體,體質本身就偏熱,若再服人參大補,會對其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且人參含有類激素,可引起性早熟。
 肝膽病人 中醫認為,急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患者均濕熱旺盛,服人參會助濕熱,使病情加重。

 動脈硬化者 人參中蛋白因子能抑制脂肪分解,從而加重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積,故高血壓、血管硬化、冠心病、脈管炎等病人應忌服。

 肺結核病人 中醫認為,肺結核病人肺陰虛損、虛火旺盛,如服偏熱的人參,則肺陰更虛、虛火更旺,常可引起吐血,導致病情加重。

 胃病患者 據研究,不少胃病是由於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而人參中的某種有效成分對這種病菌能起到保護作用,影響藥物將其殺滅。

 血液粘度增高者 其病情相當於中醫的「瘀血症」,因為人參有促進紅血球生長作用,而紅血球增多後,會使血粘度更高。

 失眠者 因為人參中有增強大腦神經中樞興奮性的作用。

 遺精者 中醫認為遺精多屬腎陰虛,心火旺,如再服人參「加熱」,則助長「火勢」,耗灼腎陰,勢必促使遺精更加頻繁。

 浮腫病人 最近有資料顯示,人參中的某種有效成分有抗利尿作用,因此浮腫病人在治療期間不得隨意服用人參。

 此外,感冒、咽喉炎、紅脹病、急性腸胃炎、疥瘡、發熱等病人,以及哺乳期婦女均不宜服用人參。
  本文轉載自2015/11/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反覆流產 抗磷脂質症候群作祟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015-11-22
 33歲的A女2次懷孕都在10週左右流產,經過婦產科專家詳細的檢查,A女的子宮、卵巢、染色體都正常;因此,婦產科醫師建議她到內科門診來做進一步檢驗。

 為何找不到原因的流產,要找內科醫師做檢驗?高醫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陳忠仁指出,經評估及檢驗,確定沒有內分泌的問題,也無血液方面的問題,但是在免疫的檢驗結果發現了她的血清中出現了一種抗磷脂抗體,因此診斷為抗磷脂質症候群。

 經建議A女在下一次懷孕前,使用口服的低劑量阿斯匹林,而確定懷孕後併用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的肝素;A女第3次的懷孕就在婦產科與內科的聯合照護下,順利產下可愛的小寶寶。

 陳忠仁表示,在過去醫療較未發達的時代,此類孕婦幾乎胎胎流產,少有成功生產的機會,現今發現此種抗磷脂抗體的存在,專家們通常會和孕婦與家屬討論未來的治療方針,目前常規治療為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配合每天皮下注射小分子量肝素,經過此樣密切的治療,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孕婦裡,大約有70%可以成功生產。

 他指出,反覆流產是不少婦女難以承受的痛,其病因首先應找尋婦產科醫師評估有無子宮、卵巢或其他婦產科相關疾病,但是仍然有1/3到2/1的反覆流產患者經過婦產科醫師仔細評估後,無法找到答案。此時,內科學的相關因子則需納入考量。

 因此,他建議不明原因的反覆流產病人,可以尋求婦產科與內科的團隊合作,儘早發現可能病因,以提高順利生產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2015/11/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生殖醫學專欄 囊胚期過高粒腺體DNA較難受孕

許朝欽
2015-11-14
 試管嬰兒已經很普遍應用於不孕症治療,於歐美國家的中、小學任何班級內,至少都有1名以上學童是試管寶寶。目前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平均大約35%,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明新的檢驗方法嘗試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過去15至20年來人工生殖技術懷孕率緩慢上升,從20%到35%的成功率,對眾多不孕夫妻來講是很漫長的一條路。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研發技術部發表了1項初步報告,嘗試使試管嬰兒懷孕率提昇至80%,生殖醫學界期待2至3年內,這項技術可廣泛推廣於臨床使用。

 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205對夫妻按照傳統的治療方式,注射排卵針劑、取卵、精卵受精、受精卵培養至囊胚期(分裂60-100個細胞),其中352個受精卵培養至囊胚期,39個受精卵只培養至分裂期,研究人員利用顯微操作儀器於胚胎進行切片,於滋養外胚層取得5到10個細胞,首先檢驗該胚胎染色體、基因是否正常,於染色體、基因正常的胚胎中,再測量粒腺體DNA的量。

 切片後的檢驗,首先就有一半染色體、基因不正常胚胎被篩選掉,另一半正常的胚胎再進行粒腺體DNA是否過量的分析,最後只剩30至35%的胚胎可用。

 粒腺體是細胞能量的來源,Wells教授根據研究的數據指出每8個胚胎中只有1個會著床懷孕。以往科學研究顯示,囊胚期胚胎產生過多粒腺體DNA較難懷孕,Wells教授做出這項研究,但他也強調不知為何過多的粒腺體DNA會造成胚胎不能著床成長。

 研究同時發現年紀較大婦女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其囊胚期胚胎有比較高的粒腺體DNA,此外基因、染色體異常比率高的胚胎,粒腺體DNA量也會比較高,胚胎較難著床,但是相對的於分裂期的良好胚胎,粒腺體DNA量也會比較高,這是與囊胚期胚胎的結果不同的。

 以往30年試管嬰兒的經驗,學者分析取出的卵子大約只有5%有機會達到活產,期待這項新技術可為不孕夫妻帶來較高的懷孕率。

 (作者/台南市許朝欽試管嬰兒生殖醫學中心院長許朝欽博士)

本文轉載自2015/11/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浙貝母(散結瀉熱、潤肺清火)

■平凡
2015-11-26
 生態:浙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乾燥鱗莖藥用。鱗莖扁球狀,一般由2枚白色肥厚的鱗莖對合組成,葉片條形至披斜形,先端捲曲或稍彎曲,淺黃色,有時果帶淺紫色,果為蒴果,卵圓形,具稜上,稜上有翅種子多數。
 藥用部分:鱗莖呈扁球形,外表灰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對合,內有小鱗葉2~枚及殘莖。質結實而脆,易折斷,內表面白色或淺棕色,富粉性。
 飲片性狀:類圓形或腎形切片,斷面白色,外表面類色或黃白色,富粉性,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採收:立夏後採挖,洗淨,大小分開,擦去外皮,拌以煆過的貝殼粉,曬乾用。
 性能:鱗莖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化痰、潤肺瀉熱、化痰散結之效,用在(1)虛勞煩熱、咳嗽上氣、吐血、喀血、肺癰、喉痺。(2)乳腺炎、乳汁不通。(3)胃痛吐酸水、瘰癧、慢性氣管炎。(4)胃十二指腸潰瘍。(5)癰腫,不宜與烏頭類藥同用。
 驗方:
 (1)瘰癧:浙貝母、夏枯草、玄參各10克,水煎服用或研末吞服
 (2)頸淋巴結炎:浙貝母20克、夏枯草、生地、玄參各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水煎服用。
 (3)感冒咳嗽痰多:浙貝母、杏仁、紫苑或桑葉、玉竹各10克、枇杷葉、川貝母、麥冬、阿膠(溶化)各6克、黑芝麻、甘草各3克水煎服用。
 (4)乳汁不通、乳房炎:浙貝母10克、馬冬花、蒲公英、連翹、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用。
 (5)胃痛吐酸性:浙貝母、海螵蛸各15克,水煎或研末吞服。
本文轉載自2015/11/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中藥貼布 不能亂貼!

----------
2015-11-23

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滑鼠,越來越多上班族、低頭族飽受腰痠背痛困擾。(資料照) 
 早期腰痠背痛的族群以勞動工作者及中老年人居多,隨著時代演變,3C產品的普遍使用,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及低頭族等人開始飽嘗腰痠背痛的困擾,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造成痠痛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有外傷、扭挫傷、姿勢不正確、肌筋膜發炎或者是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甚至是骨質流失等慢性病等。
 部分民眾習慣直接到藥房買中藥痠痛藥布來止痛,卻不知道中藥藥布也會因為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適用對象,必須根據寒、熱辨證來給予合適貼布,才能發揮其功效。

 一般扭挫傷急性期,常見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局部直接冰敷可以減輕疼痛,在貼布使用上,可選擇成分含有清熱涼血、化瘀止痛的貼布為主,例如三黃散、如意金黃散等,其中大黃、黃柏、黃芩、桃仁、紅花、蒼朮等藥物可有效解除局部水腫、降低發炎反應等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效果。

 過了急性期之後,軟組織痠痛進入緩解期,紅腫熱痛的情況已減退,痠痛感仍在,臨床上多屬於虛實夾雜的證型,在貼布的選擇上,以成分含有活血化瘀及少量溫通經絡藥材的藥布為主,例如麝香貼布,以去除慢性發炎所遺留的發炎物質,其中延胡索、乳香、沒藥、川七、薑黃、牛膝、桂枝、秦艽等為常用代表性藥物。
 長期痠痛的部位,在氣候轉變或鋒面來臨時痠痛感往往較為明顯,此多屬虛寒體質,平時可在局部給予熱敷或按摩,使肌肉放鬆,促進局部循環,多可緩解症狀。
 治療上常選用藥性溫和所製成的藥洗加以蒸薰,常用藥物如海桐皮、伸筋草等來活血通絡,當歸、川芎活血理氣止痛,對於久病、反覆發作的患者可緩解痠痛,減少發作頻率,若再加上針灸,熱敷,紅外線或電針治療,對於一般常見軟組織疼痛改善效果佳。

 至於體虛或年長者,可再以中藥內服調理並搭配適度運動,使肌肉耐受性增強來改善常見的筋骨痠痛問題。

 貼布的使用雖然方便,貼布接觸皮膚的時間過久,會引起皮膚癢、熱、紅、痛等不適,造成皮膚損傷,建議6小時就需要去除貼布,避免引起不適,甚至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唐玫珊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5/11/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校慶運動會的兒童運動傷害

■林啟禎
2015-11-08
 每年深秋入冬之際,小兒骨科門診就會突然出現許多兒童運動傷害案例。原來,各中小學正在這個季節慶祝校慶,傷害都發生在校慶運動會的時候。
 校慶為何都是「大約在冬季」舉辦?其歷史源由暫且不論,但冬天舉行校慶運動會的優劣點為何?或許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因為太熱無法排汗,導致熱衰竭或中暑;但最大的壞處則很容易熱身拉筋不足,造成運動傷害。 
 校慶運動會不是嘉年華,是少數運動資優學生大顯身手、嶄露頭角的好機會;也是各個班級為了團隊榮譽、全力以赴的時刻。但台灣的體育教育與運動防護觀念並未扎根,在全班動員與榮譽驅使下,每個小朋友都想盡一己之力並超越自己,挑戰顛峰的結果就是面臨不可輕忽的受傷風險。
 舉例來說,一名國中2年級男生在大隊接力時奮力起跑,跑沒兩三步就聽到身上有木板撕裂的聲音,頓時左上側骨盆開始疼痛。理論上,他應該立刻休息以防止傷害擴大,但他想到可能會害全班棄權,在榮譽壓力下仍然一跛一跛地跑完100公尺並交出棒子,然後痛得跌倒在地上無法動彈。
 經過診斷,確認為前上腸骨脊(ASIS)撕裂性骨折。ASIS是縫匠肌(Satorius)的附著處,後者是衝刺時用來產生動力最重要的肌肉;當熱身拉筋不夠、肌肉瞬間強力收縮時,附著的骨頭成為最大的受力點,卻又尚未完全成熟成為弱點,因此發生撕裂性骨折。類似的傷害也會發生在前下腸骨脊(AIIS),其為股直肌的附著處,受傷原理也相同。
 幸運的是,當這類骨折發生在兒童時,除非骨折移位太大並卡住肌肉與關節,否則可以不需要手術復位固定,就會自然癒合。但後遺症也可能包括因為壓迫位於旁邊的外股皮下神經(LFCN),造成大腿外側的麻木。
 過去也曾見過因跳遠造成小腿骨折的案例,不知道是骨質不佳加上技巧不好,或因為沙土品質不良且缺少正確整理。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因為太興奮而攀爬躍跳,若不幸摔落則手肘承受最大負重,容易造成遠端肱骨髁上骨折;中高年級學生開始追求速度,會在衝刺後煞車不及而失去平衡,容易在接力賽中交棒後跌倒,用手腕撐地的結果造成遠端橈骨骨折與橈骨或尺骨的骨幹骨折,甚至合併橈骨脫臼。
 雖然兒童的受傷可發生在學校的任何時候,例如下課10分鐘的匆忙情境,被已經開始損壞的運動場地與設施絆倒,或在為比賽而進行密集訓練的疲勞性傷害。然而,校慶是歡樂性的聚會場合,校方應該要有風險管理概念,求勝心切的老師則應關注每個小選手的身體狀況,提醒爭取榮譽之餘應量力而為,千萬不要意外受傷,甚至導致不幸。
 但願校慶運動會的兒童運動傷害,在師生努力下成為歷史名詞。(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1/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