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關節炎4大症狀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5-12-15
 退化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關節病變,顧名思義是關節退化的疾病,尤其是膝蓋幾乎承受人體全部體重,膝關節也成為最易退化的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常伴隨著年齡老化而出現,根據統計,45~55歲約有50%發生率,55~65歲就提高到80%,到了70歲以上甚至有90%發生率。

 人體關節外包覆一層關節囊,關節囊中有關節液,滋養著兩塊骨頭間的軟骨,軟骨及關節液就像球鞋的氣墊,具有避震力。

 退化性關節炎就是關節中軟骨的崩解、關節液的喪失。當軟墊喪失後,骨頭就失去保護,會因不正常的磨擦而疼痛。身體為了彌補受損軟骨和骨頭,在原先的骨頭邊緣會出現不規則骨質增生,也就是骨刺的形成。

 骨刺除在關節上形成結節,也會因壓迫到神經而造成疼痛,發炎反應亦會導致疼痛。關節炎通常會以4大症狀表現:疼痛;關節變形、腫脹;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及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退化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上屬於「痺證」、「痛痺」、「骨痺」等範疇。此症多因年老體弱,筋脈失養,或因勞損、感受風寒溼邪,侵入骨節,阻塞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臨床治療分為內服、針灸、傷科治療、膏布敷貼、薰洗等。

 一般而言,如果病情比較輕微,可用針灸、傷科手法、熱敷、膏布外敷等改善,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伴有反覆發作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
 內服藥依臨床症狀分證型治療:
 1.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型:關節酸痛反覆發作、無力,關節變形,伴有耳鳴、腰酸,舌質淡苔白,脈細或弱,治療宜補氣血、益肝腎,溫經通絡,藥物可用右歸丸加減。
 2.肝腎不足、脈絡瘀阻型:膝軟無力,行走不穩,休息痛,有夜間痛醒史,刺痛,久站久行及上下樓梯痛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治療宜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藥物可用補腎活血湯加減。
 3.風濕熱痹型:關節紅腫熱痛,遇冷則舒,得溫痛增,痛不可近手,關節難以活動,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搏快速,治療宜清熱利濕、通經止痛,藥物可用四妙散加味。
 4.風寒濕痹型:關節腫脹酸痛重著,活動不便,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則加重,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搏緩慢,治療宜袪風勝濕、溫經通絡,藥物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臨床上,常見2個以上兼有的症狀,因此會再加減單味用藥。中藥中「龜鹿二仙膠」是補骨益氣養血的藥材,中醫學說主張「腎主骨」,係以龜板、鹿角等動物藥材加上人參、枸杞來作為骨質老化的保養,是中藥上絕佳選擇。
  針灸有鎮痛作用,可有效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抑制發炎的傷害。臨床依不適的位置選擇穴道:腰椎關節附近的華陀夾脊、腎俞、志室、大腸俞等,髖關節附近的秩邊、環跳等,膝關節附近的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委中、犢鼻、膝眼、鶴頂等穴位。

 傷科推拿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袪瘀止痛,滑利關節,理筋散結;常用薰蒸、膏藥、貼布、針灸等方法治療。中藥薰蒸法藉由關節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可消除血瘀物質,放鬆肌肉痙攣,消除炎性水腫,降低關節內壓力;配和薰蒸處方,以達袪風除濕、活血去瘀、辛香透竄,再藉由蒸氣熱力將藥效透到深層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日常生活保健也很重要,例如減輕體重,運動前應熱身且穿著適當的運動鞋。工作時避免蹲跪姿時間過久,以減輕膝關節壓力。另外避免過度行走,並適度運動,強化骨骼韌帶。飲食方面適度增加骨鈣質的吸收等,對關節有保護作用。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5/12/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