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
鉤藤是臨床上治療肝風內動,頭痛頭暈、驚癇抽搐的常用藥。鉤藤最早入藥的記載始於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古來各醫典皆認為其氣輕清,多視為小兒專用藥,曰:「療小兒,不入余方。」經後世醫家不斷累積經驗和研究後,現已成為運用廣泛於內、婦、兒的常用藥。
鉤藤味甘,性微寒,歸肝入心包二經。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之效,為肝經陽盛,風動之要藥。主治:肝風內動之頭暈,肝火上炎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外感夾驚,驚癇抽蓄,中風癱瘓,妊娠子癇,高血壓等症。近代醫家用鉤藤治療肝炎的症狀,如心情煩悶,情緒爆躁,左脅疼痛有很不錯的療效,有些更進一步用於婦科疾患,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鉤藤主要功效是治療肝風內動、驚癇等症;如治療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則與龍齒、石膏、梔子、大黃、黃芩、麥冬等藥共用,如鉤藤散《聖惠方》。若小兒驚熱,常與硝石、甘草共用,如延齡散《聖惠方》。若治諸癇啼叫,則與蟬蛻、天竺黃、大黃、甘草等藥共用,如鉤藤飲子《普濟方》。倘小兒盤腸內釣,啼哭不止,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則與延胡索、枳殼、甘草共用,如鉤藤湯《幼科指靠》。治傷寒頭痛壯熱,配與桑根白皮、牙硝、大黃、梔子、甘草等藥同用,如鉤藤湯《聖濟總錄》。如治小兒驚風壯熱神昏、牙關緊閉、手足抽蓄等症,常配與天麻、全蠍共用,如鉤藤飲《醫學正傳》。若溫病熱極生風,筋攣抽蓄,則與羚羊角、白芍、菊花等共用,如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鉤藤也常做為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如屬肝火者,常與梔子、夏枯草、簧琴等清熱解毒藥同用。肝陽上亢者,則配伍石決明、菊花、天麻等藥同用。如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高血壓,則與石決明、川牛膝、益母草、夜交藤等藥共用,如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則伍配人參、當歸、茯神、桔梗、桑寄生等藥共用,如鉤藤湯《胎產心法》。
鉤藤為小兒的最常用藥之一,《別錄》:「即以為專治小兒寒熱」。《本草正義》:「鉤藤,蓋氣本輕清性甘寒,最合于幼兒稚陰未充,稚陽易旺之體質。能治驚癇者,癇病皆肝動生風,氣火上燔之病,此物輕清而涼,能泄火而能動風」。
鉤藤一般用量以3-12克為原則,特殊情況可用至100克。應注意的是鉤藤不能久煎(有效成分鉤藤鹼加熱後易被破壞,一般以5分鐘為宜,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久煎則無力。鉤藤雖無毒也沒有其它特別的副作用,不過,脾胃虛寒的人,及無陽熱實火者還是應謹慎使用(《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鉤藤蜜茶:
材料:鉤藤20克、茶葉(綠茶、紅茶皆可)2克、蜂蜜20克。
做法:
1.先將鉤藤洗淨瀝乾備用。
2.將鉤藤加入1000cc煮5-8分鐘。
3.將熱湯汁加入茶中沖泡,約3-5分鐘,去茶渣待冷後加入蜂蜜即可飲用(不可未降溫前加入蜂蜜)。
功效:可治療頭暈、頭痛、心繫、失眠、高血壓等症。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