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淺談益母草

◎文╱劉月香

一、前言
益母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而李時珍《本草綱目》亦提到:其功宜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為婦科常用良藥,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及清熱解毒的功效。臨床多用於月經不調、胎漏難產、痛經及產後血瘀腹痛,素有「血家聖藥」之稱。近期有研究對益母草進行了多方面的藥理活性探討,其中包含了心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血液病、免疫系統疾病、結締組織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1。

二、基原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乾燥莖葉。別名茺蔚、坤草。味辛、微苦,性微寒,歸心、肝、膀胱經。於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採割,將其曬乾或切段曬乾後即可做藥材使用。其藥材性狀為乾燥全草成黃綠色,莖方而直,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質輕而韌,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於節上,有柄;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完整者下部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

三、生藥化學成分
本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為leonurine (益母草鹼)約0.05%(花初期含微量,花中期逐漸增高),另含stachydrine (水蘇鹼)、leonurine A (益母草鹼甲)和leonurine B(益母草鹼乙)等多種生物鹼;此外尚有Lauric acid(月桂酸)、benzoic acid(苯甲酸)、rutin (芸香)及fumaric acid (延胡索酸)等物質2。由於產地的地理位置差異、氣候土壤光照等生態因素,以及植被的不同,益母草在群落中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因而水蘇鹼和益母草鹼的含量也隨之變化,總體而言產於中國北方者生物鹼含量較高,產於南方者普遍較低3。一般藥材的使用劑量為10~20公克/日,大劑量可用至30公克,煎服或熬膏,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外洗。科學中藥每次0.5~2.0公克,每日三次,可依病症與體質酌量增減使用量。

四、生物藥理活性
研究證實使用益母草煎劑、水浸膏、醇浸膏、益母草鹼對不同動物(小鼠、兔、豚鼠)、不同狀態(已孕或未孕)的子宮模型(離體、在體及痿管)均有興奮活性,其中之益母草鹼,能使不規則自發性收縮的子宮變成有規律的收縮且使收縮幅度增大,益母草鹼的濃度在0.2~1μg/ml時,劑量-張力呈線性關係,表現出一定的量效關係,當劑量達到2μg/ml時,張力達高峰,作用可維持幾個小時4。益母草煎劑(相當於生藥6g)具有抗大鼠血栓形成活性且益母草鹼有直接興奮呼吸中樞的活性。注射益母草鹼 (相當於生藥60g)結果顯示,大劑量益母草具顯著的利尿現象且與劑量成正相關性。

五、適應症與注意事項
《本草衍義》記載:「益母草能治產前產後諸疾」,故臨床上廣泛應用於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產後子宮出血或惡露不止、骨盆腔炎、胎位不正等問題,為安全而有效的經產調理藥。此外益母草的利尿消腫作用顯著,故對急性腎炎初期療效較佳。其它如高血脂、慢性子宮頸炎、輸卵管炎、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慢性腎炎等,亦常使用益母草配伍其它中藥治療。
配伍應用上,由於益母草性善走散,可活血袪瘀通經,為婦人經產之藥。對產後惡露不盡、瘀滯腹痛,有袪瘀生新的功效。對血滯所導致的經閉、痛經,可單用益母草熬膏沖服,如益母草流浸膏;或配伍當歸、芍藥、丹參、茺蔚子等同用,方劑如益母勝金丹。因能利水消腫,對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白茅根合用,以增強利尿消腫之功效。其性涼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蒸肌膚所導致的癢疹,有清熱止癢的作用,可內服亦可外用5。
在使用上對於孕婦應慎用;無瘀滯及陰虛血少者忌用。《景岳全書.本草正》:“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參考資料
1. 魏麗春、李慶軍,益母草的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西北藥學雜誌,2009年8月第24?第4期,p333-334。
2. 安偉建,中藥益母草有效成分提取和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天津藥學,2003年6月第15卷第3期,p68-70。
3. 晁志、王厄舟、周秀佳,益母草藥材中生物鹼含量與產地生態環境的關係,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0:20:6,p504-506。
4. 王本祥,益母草,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2004年6月,p1325-1327。
5. 顏正華,益母草,中藥學(下),1998年2月,p558-560。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80期" 99/07.19~ 07.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