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為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我國各地均產。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頭及小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生用。
[藥性]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應用]
1.濕熱瀉痢,便血,黃疸 本品苦寒,入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而治胃腸濕熱所致泄瀉、痢疾,可單用,如《仁存堂經驗方》以本品制丸服,治血痢不止;或配木香用,如香參丸(《奇方類編》);治濕熱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黃用,如苦參地黃丸(《外科大成》);若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可配龍膽、牛膽汁等用,如《補缺肘後方》治穀疸方。
2.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 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熱所致帶下証及某些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可配蛇床子、鶴虱等藥用,如榻癢湯(《外科正宗》);若治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膚瘙癢,可配皂角、荊芥等藥用,如參角丸(《雞峰普濟方》);若配防風、蟬蛻、荊芥等藥用,可治風疹瘙癢,如消風散(《外科正宗》);若治疥癬,可配花椒煎湯外搽,如參椒湯(《外科証治全書》),或配硫黃、枯礬製成軟膏外塗。
3.濕熱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清熱,又能利尿,可用治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常配石韋、車前子、梔子等藥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藜蘆。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心腹氣結,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
2.《本草綱目》:“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3.《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現代研究]
1 · 化學成分 本品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異苦參鹼、槐果鹼、異槐果鹼、槐胺鹼、氧化槐果鹼等生物鹼,此外還含苦醇C、苦醇C、異苦參酮、苦參醇、新苦參醇等黃酮類化合物。
2.藥理作用 本品對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苦參、苦參鹼、苦參黃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參注射液對烏頭鹼所致心律失常,作用較快而持久,並有降壓作用;其煎劑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還有利尿、抗炎、抗過敏、鎮靜、平喘、祛痰、升高白細胞、抗腫瘤等作用。
3.臨床研究 結合傳統用本品治療濕熱黃疸,現代臨床用以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取苦參、槐花,水煎,濾液濃縮,用時加錫類散、奴夫卡因作直腸內點滴或灌腸,治療慢性直腸炎206例,效果顯著(四川中醫,1991,5:27);用苦參、丹參、炙甘草,為基本方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160例,治癒56例,顯效60例,好轉28例(湖南中醫,雜志,1997,4:28);此外,臨床上應用苦參的各種制劑廣泛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黴菌性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食道炎、扁桃體炎、宮頸炎、盆腔炎、陰道炎、神經性皮炎、燙傷、淋病、心律失常、失眠、哮喘等多種疾病。
本文轉載自網路
苦參(清熱燥濕、袪風殺蟲)
文圖∕胡德欽
別名:地參、苦骨、野槐。
形態:豆科落葉亞灌木,葉互生,有小葉 15至 21片,小枝綠色有細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淡色或白色,莢果長形,種子 3至 7枚。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燥濕,袪風殺蟲,利尿,治便血,腸炎,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
1.苦參 1至 2兩,煎水,擦洗患部,治濕疹,皮膚病。
2.苦參,木香各 3錢,甘草 8分,水煎服,治腸炎,細菌性下痢。
3.苦參、蜀椒各 3至 4錢,雄黃、硼砂各 2錢,百部 5錢,煎水洗患處,治皮膚瘙癢。
4.乾苦參莖葉 300公克,切水 5公升,煮 40至 60分後汁液可驅除牛馬皮膚上寄生蟲或驅除植物害蟲。
5.苦參研細末,用香油調擦,治燙火傷。
本文載自2012/06/18"中華醫藥網"
別名:地參、苦骨、野槐。
形態:豆科落葉亞灌木,葉互生,有小葉 15至 21片,小枝綠色有細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淡色或白色,莢果長形,種子 3至 7枚。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燥濕,袪風殺蟲,利尿,治便血,腸炎,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
1.苦參 1至 2兩,煎水,擦洗患部,治濕疹,皮膚病。
2.苦參,木香各 3錢,甘草 8分,水煎服,治腸炎,細菌性下痢。
3.苦參、蜀椒各 3至 4錢,雄黃、硼砂各 2錢,百部 5錢,煎水洗患處,治皮膚瘙癢。
4.乾苦參莖葉 300公克,切水 5公升,煮 40至 60分後汁液可驅除牛馬皮膚上寄生蟲或驅除植物害蟲。
5.苦參研細末,用香油調擦,治燙火傷。
本文載自2012/06/18"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