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淺談黃藥子的毒性

◎文╱鍾瑩慧

一、前言
黃藥子是薯蕷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地下塊莖,別名黃獨、黃藥、黃藥根、零余薯、鐵秤陀、金絲吊蛋、土芋、土首烏等。由於與何首烏一樣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同樣是葉互生,葉片形狀近似(何首烏為狹卵形或心形,黃藥子為廣心狀卵形),塊根表皮顏色也相近(何首烏為紅褐色至暗褐色,黃藥子為棕黑色至暗黑色),因此民間常將之誤當何首烏來使用而造成肝毒性。
二、典籍記載
黃藥子始載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月令》1,對於它的毒性《開寶本草》《本草綱目》《滇南本草》均無記載,直到《本草拾遺》才有「土芋蔓生,葉如豆,其根圓如卵,食後彌吐,人不可食」的紀錄,而首先對它的毒性有明確記載的為《全國中草藥彙編》:「苦,辛,涼,有小毒。解毒消腫,化痰散結,涼血止血。用於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腫;外用治瘡癤。用量3~5錢;外用適量,搗爛或磨汁敷患處。」
三、中毒劑量與毒性反應
黃藥子中毒初期在臨床上可見咽乾、口燥、噁心、嘔吐、沒胃口、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繼而出現黃疸、轉氨?升高、肝功能異常,嚴重者會出現肝腫大、腹水等症狀,甚至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瞳孔縮小、心肌麻痹2。根據臨床中毒病例分析3-6,從開始服用黃藥子到黃疸出現,時間最短8天最長98天,平均32天,服用劑量一般為每天10g,最高到每天20g。
學者依據小鼠LD50的劑量(79.98g/kg)7進行小鼠1/4 LD50、1/10 LD50、1/30 LD50的亞急性毒性試驗8,在30天後死亡率分別為33%、6.7%、0%,死亡多發生在給藥後14天。觀察中毒死亡小鼠的肝、腎、胃、心、腦、脾、肺,可看到肝臟腫大(散見局部壞死,肝板結構混亂,肝細胞變性、空泡化。)、腎臟腫大(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腎小管內出現管型,近端小管刷狀邊緣不規則。)、胃腸高度脹氣充血(胃幽門部潰瘍,黏膜上皮淺層壞死),其他則無明顯病理變化。
四、注意事項
由於黃藥子依然有其使用的需求,學者對黃藥子不同極性抽出物進行了毒性研究9,發現小鼠對黃藥子80%酒精抽出物的LD50為3800 mg/kg,遠低於上述水抽出物的劑量,接著在對80%酒精抽出物中進行分析後,發現主要的有毒成分為Diosbulbin B10。黃藥子在臨床上有酒浸後服用的用法,透過這個研究我們可以預期這將會提高中毒的風險,不可不察。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68期" 99/11.22~ 1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