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源
在傳統的漢方食療中,為了調養生產時因耗損氣血及懷孕期累積的辛苦,所以著重在氣血雙補。一般以補氣又補血的八珍湯為基本補養方,再視產婦的實際狀況,加強補血的四物湯加減方,或是補氣效果強的四君子湯加減方;至於很虛弱的產婦以十全大補湯調養。
常用的中藥,如補氣的黨參、黃耆、人參、山藥等;養血的熟地、當歸、白芍、枹杞、桂圓等,以及理血去瘀的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益母草等,至於能補腎精、強筋骨、防腰酸的杜仲、桑寄生、黃精、何首烏、牛膝等也都各有效益。
補腎增精的藥物,可以協調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月經週期較快恢復;也可強壯筋骨,強化骨盆腔的骨架結構和相關韌帶組織;再加上配合氣血藥物之攝食,能促進腹盆腔的循環,復原子宮機能,對產後冷感也有調節作用。
通常補養時機是始自於服用生化湯之後,即開始食用添加中藥材的補品,而麻油類食物也是重要的補養品,麻油的營養價值高,能提供多種有效營養成分,促進母體恢復,也有增生乳汁、強化骨骼作用,但也屬高熱量食物,攝取量當控制。
麻油類食物有的會和酒一起烹煮,大約是自然生產後三天開始進補,但剖腹產者宜產五至七天再食用,以免影響傷口癒合;也可取水酒各半,或是水多酒少的比例烹調。
坐月子期間如不慎傷風感冒,在無特別不適或發燒之前提下可繼續服用生化湯,至於其他補藥都宜暫停,待感冒痊癒,再開始食用。
進補還是要依產婦體質之虛實寒熱作調整,同時還要考量四季天氣變化來配合。如果進食會產生不適反應,如頭痛頭暈、失眠、口乾舌燥、腹部絞痛、排泄不順等現象,即應請醫師另行辨證處方。
本文轉載自2011/01/24"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