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熟地 滋陰補腎

 ■呂晃禎
 熟地是中藥最常用的補血藥和補腎藥,中醫師只要一開診, 99.9%會使用到含有熟地的處方或單位藥,可見其重要性和普遍性。
 熟地黃是乾地黃經炮製及多次蒸煮後的產品(最佳者為九蒸九曬),地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藥材炮製上可分為鮮生地、乾地黃和熟地黃(熟地),在性味上略有差別,鮮生地,性寒,味甘、苦;甘地黃,性涼,味甘、微苦;熟地黃,性微溫,味甘、 歸肝入腎二經。
 炮製方法不同,自然功效主治必然不同,鮮地黃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常用於溫病或熱毒引起之吐(血刃)、發斑,可以瀉火、解熱、涼血、止血。鮮地黃經乾燥後為甘地黃,可以滋陰、涼血,治療溫病入血分及消渴,主治月經前期、月經過多、陰虛內熱、虛煩不眠等症。《神農本草經》載:「乾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精隨,長肌肉;做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
 古方「腎氣丸」即用乾地黃、桂枝入藥,配黃酒服《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乾地黃經過拌砂仁等藥後,經過蒸曬後則為熟地黃,用於滋陰補血、填經益髓,大補腎陰之真陰不足之症,主治腎虛陰虧、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無力、遺精、崩漏等症。如補養肝血、和血調經名方「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平常是以熟地入藥;有血熱及炎症現象才會用生地黃。老人聖藥補腎陽名方「桂附地黃丸」又稱「金匱腎氣丸」就是使用熟地黃和肉桂。
 古人稱熟地能「大補五臟真陰」,除讚賞其滋陰功效外,也說明只要伍配得宜可兼治諸臟腑之疾病,如與山藥、山茱萸、澤瀉、牡丹皮等藥合用,可治療肝腎陰虛、腰膝痠軟、盜汗、遺精等症,如六味地黃丸《小兒藥症直訣》。再加與枸杞子、 金菊花,可治老人目視不清、視物模糊、眼睛酸澀多淚等眼疾。如腎陰不足之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則可配與知母、黃柏及龜粄等藥。如血虛陰虧、肝腎不足誘發之色蒼萎黃、眩暈、崩漏、月經不調等症,則須與當歸、白芍同用。如心悸、失眠、健忘、怔忡則常與黨參、丹參、酸棗仁、茯神共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剖》。月經不調當配與當歸、白芍、川芎、香附等藥。如與阿膠、茜草、黑蒲黃、黑地榆共用, 可以止崩漏。
 現代藥理研究,熟地黃含有地黃素、甘露醇、梓醇、維生素 A類物質及醣類、氨基酸等成分。而熟地所含的地黃多糖具有明顯的增強免疫功能及抑制腫瘤活性作用,和明顯的強心、利尿、保肝、降血糖、抗增生、抗滲出、抗炎、抗菌、抗輻射等作用。
 熟地可說最常用,也是最經濟實惠的滋陰補腎藥。一般人皆可食用,正常用量以 10-30克為原則;以個大,體重、質地柔軟、油潤、斷面烏黑、味甜者為佳,產地以河南懷慶地黃最道地;沒有毒性,可長期服用,惟要注意的是外感初起禁用,腸胃不佳者慎用,如有腹瀉便溏少服或減量,或加入燥濕健脾藥(如白朮、蒼朮等)相輔佐就可避免腹瀉之弊(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者忌服)。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11/27"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