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是一種主要發生在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因鼻色紫紅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又名玫瑰痤瘡。早期表現為在顏面中部發生瀰漫性暗紅色斑片,併發丘疹,膿皰和毛細血管擴張,晚期出現鼻贅。本病常併發脂溢性皮膚炎。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毛囊蟲感染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酒糟鼻多見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皮損好發於面部中央,對稱分佈。常見於鼻部、兩頰,眉間,頦部。按其發展過程分為三期:
一、紅斑期:酒糟鼻紅斑期初起為暫時性紅斑,尤其是進食刺激性食物後或情緒激動時紅斑更為明顯,日久紅斑持續不退,毛血管呈樹枝狀擴張。
二、丘疹期:在紅斑基礎上,可出現丘疹或膿皰,皮損與毛囊不一致。
三、鼻贅期:鼻部可以出現多個結節,互相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鼻部肥大,毛孔明顯擴大,毛細血管顯著擴張,縱橫交錯,形成鼻贅。
酒糟鼻常見病因如下:
(1)嗜菸、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
(2)胃腸機能紊亂,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等。
(3)有心血管疾患及內分泌障礙者。
(4)月經不調者。
(5)有鼻腔內疾病或體內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者。
(6)毛囊蟲致病者。
(7)氣候寒冷造成血管損傷和結締組織變性。
(8)精神因素,情緒緊張,神經過敏,憂鬱、疲勞。
酒糟鼻中醫別名赤鼻、酒齇鼻,俗稱紅鼻子或紅鼻頭,《外科大成、酒茲鼻》云:「酒茲鼻,先由肺經血熱內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故先紫而後黑也。治宜宣肺氣化滯血,行營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治療以清肺熱,涼血活血為主,方以瀉白散加減金銀花、連翹、丹皮、赤芍、生地等。丘疹期酌加皂刺、白花蛇舌草。鼻贅期酌加玄參、牡犡、貝母、夏枯草等,另外酌加桑白皮,地骨皮宣肺氣,養陰清熱有助紅斑消除。配合針灸,加強療效,常用穴位如:迎香、印堂、鼻通、合谷、承泣、四白、地蒼等。
照片註解:
金銀花、連翹、丹皮、赤芍、生地、桑白皮為治療酒糟鼻常用中藥。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載自2013/02/18"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