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肘關節脫臼後遺症

■吳重達
 在骨科與復健科的聯合討論會中,復健科提出了一個困難的個案,由骨科醫師來傷腦筋。
 病患是個車禍的病人,雙肘都發生關節脫臼。在外院做了徒手整復失敗後再做開刀整復,打了 6週的石膏之後開始做復健。問題是,雖然有做,可是肘關節的活動度一直都改善不佳,前臂的旋轉度也沒有進步,受傷 3個多月後才被轉診到復健科。
 復健科醫師問了病史,覺得需看一下X光片,病人起初不覺得有必要,後來經醫師解說之後接受了。X光片回來,換復健科醫師頭痛了,兩邊的肘關節都出現了異位性的骨化性肌炎,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何關節活動度會那麼糟,復健的結果會不如想像。
 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內因血腫吸收不利或血腫太嚴重而吸收不及,便會在這些這些組織內發生鈣化,繼而骨化的病變。這是個一直在進行的過程,沒有很好的方法去控制或停止它。書上說可以等到它成熟之後再開刀將之切除,問題是,沒人知道什麼時候,什麼狀況才叫做「成熟」?另外,開刀會流血,創造血腫,這不就是異位性骨化肌炎的生成最佳環境嗎?開了刀當然復發的機會很大了。
 因為這病人的雙肘功能幾近全失;在討論後,且與病人溝通後,由骨科醫師為右肘做了人工關節置換,後再由復健科努力復健,活動度屈曲至 110度,伸直可以到 20度,日常生活功能大部分可以執行了;左側則將等右側真的穩定了之候再做打算。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3/02/03"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