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在中醫藥界運用廣泛,是很好的活血化瘀藥,依現代藥學研究丹參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特別顯著,可大幅降低腦中風和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因其藥用根部呈紫紅色,丹參別名為紅根、紫丹參、血參根,最早在典籍出現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該書將丹參列為上品藥材;味苦,性微寒,歸心、入心包與肝經。功效: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涼血消廱、清心除煩、養血安神,主治:月經不調,經痛經閉,癥瘕積聚,胸腹刺痛,胸肋脅痛,跌打瘀腫,外傷骨折,熱痺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症。
丹參能活血化瘀,善調婦女月經異常,經痛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等婦女諸病症,為婦科要藥;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胎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川芎、芍藥故也。可單服,也可配合當歸、川芎、益母草等同用,以加強療效。(丹參是透過活血化瘀,以利營血新生,適合婦科之瘀血症。四物湯是以補虛為主,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具有補血作用,適用於血虛症。)
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廣泛用於各腫瘀血症,如胸悶胸痛(與鬱金、韭白、枳殼同用)、腕腹脹痛(與香附、木香、砂仁同用),癥瘕積聚(配伍三稜、莪朮)去瘀消癥。《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風濕痺痛(配與防風、桑寄生)等袪風驅濕藥同用;《別錄》:養血,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冠心病則與降真香、川芎、紅花等同用(大陸已發展出冠心一號、冠心二號等治劑)。
丹參性寒涼,又能活血,有清熱瘀、消廱腫之效,治療瘡瘍廱腫,常與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治療煩躁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則與生地、元參、 酸棗仁等滋陰安神藥同用(天王補心丹);《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血脈…,對於因過勞而產生的睡眠障礙有很好療效。
丹參含有丹蔘酮、原兒茶醛、原兒茶酸、丹蔘素、維生素 E等;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預防心肌梗塞,增強心臟功能;降血脂、抑制冠狀動脈硬化、調節心律,擴張周邊血管,改善微循環。還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栓形成作用;能增強組織修復能力,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抗纖維化等保肝功能;能提高機體耐缺氧性,增強肌體免疫機能,和抗腫瘤及抗菌等作用。近年臨床驗證,對於皮膚病也有效果,如硬皮病、結節性紅斑、下肢皮膚淋巴水腫、座瘡、過敏性紫斑等。
丹參是少數在台灣栽植成功,且品質、成分比大陸好的中藥材。自行製作丹參養生茶:直接沖泡飲用即可,如要增加風味,可加入自己喜歡的藥材,如枸杞、福肉、紅棗等,來回沖服。
丹參用量以 5-15克為原則,忌與醋、蔥、藜蘆、牛奶、羊肝同食。孕婦慎用,婦女經期量多者和無瘀血者不宜,易腹瀉忌用;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心臟病人,如同時服用丹參,可能會有嚴重出血的風險(丹參不可阿斯匹林一起服用)。服用丹參如有胃痛、食慾減少、口乾舌燥、惡心嘔吐,皮膚發癢等,應立即停藥。如要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07/31"中華日報醫藥網"
丹參(袪瘀止、活血通經)
丹蔘■文圖/胡德欽
別名:赤參、山參、紫丹參。
形態: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葉對生、葉片奇數羽狀複葉、卵圓形、莖分枝、四方形、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藍紫色、果實橢圓形。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效:袪瘀止痛、活血通經、鎮靜安神、治心絞痛、神經痛、肝脾腫大、癰腫瘡毒、月經不調。
用法:
一、丹參、遠志各一錢五分、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各三錢,水煎服,治心跳不眠。
二、丹參、赤芍、括槾、連翹、金銀花各三至四錢,水煎服,治癰腫瘡毒。
三、丹參研末、酒送服,治經痛,月經不調。
四、丹參四錢、赤芍、川芎、降香各三錢,煎湯,加入冰片五分,攪勻飲用,能緩解心絞痛發作。
五、丹參茶。材料:丹參 15克、砂仁 3克,檀香屑 1.5克。作法:丹參、砂仁、檀香屑三味混合、製成每袋 20克藥袋,用開水泡 10至 20分鐘,代茶飲用,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胸悶心痛。
本文轉載自2011/01/21"中華日報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