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1
羌活是中醫外感風寒、頭痛項強、身痛身癢,及風寒濕引起的各種關節疼痛的常用藥,專治足太陽膀胱經風邪,尤其以腰以上痠痛疾病效果最好,羌活的藥用史已有數千年之久。
羌活是傘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或寬葉羌活的乾燥根莖及根。其味辛、苦,性溫,入膀胱、腎二經。功能祛風濕、散表寒、利關節、止痺痛。有發散風寒,祛風驅濕及止痛作用。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無汗,頸項強痛,風寒濕痺,關節痠痛,風水浮腫,水腫腳氣,癰疽瘡毒,腰膝冷痛,五更泄瀉,腎虛作喘;外用可治班禿、白癜風。
羌活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及止痛效果,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象強、全身關節痠痛等症,常與細辛、防風、白芷、蒼朮、川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腰似折,項似拔,脊痛項強,肩背痛不可回顧,則配伍篙本、川芎、獨活等藥,如羌活勝濕湯。羌活能發散肌表風寒,發汗力強又能止痛,用於風寒表實,頭痛,身痛,身癢,則配伍白芷、蒼朮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羌活長於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濕侵襲之關節疼痛,肩背痠痛,特別是以上半身疼痛效果更佳(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痺),常與防風、薑黃、當歸、黃耆等同用,如蠲痹湯。倘氣滯血凝,手足拘攣,風寒濕痺兼氣虛血虧,則與四物;人參、黃耆、杜仲、桂心等藥伍配,如三痹湯。倘客寒犯腦,腦痛連齒,手足厥冷,口鼻氣冷之症,則與乾薑、附子同用,如羌活附子湯。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不仁,則與附子、白朮、甘草共用,如羌附湯。小兒傷風則與人參、防風、川芎等藥同用,如羌活湯。產後傷寒,則配伍香附、陳皮、當歸、紫蘇等共用,如羌蘇飲。風熱瘰癧則與僵蠶同用,如內消羌活散。
以生化觀點分析,羌活含有揮發油、有機酸(油酸、亞麻酸、棕櫚酸)、歐芹屬素乙、β-谷甾醇、及生物鹼等。現代藥理研究,羌活具有鎮痛、解熱、抗炎、抗菌作用,對於心律不整及心肌血流量也有改善效果。近代臨床研究證實,羌活有很好的退熱效果,如配合清熱藥板藍根、蒲公英等藥可治風熱表證,而且熱退後不會再度發熱。
獨活
善於祛腰膝筋骨間風濕
羌活和獨活共同之處為;二者皆味辛、苦,性溫,歸肝入腎,都能散風寒,祛風濕,止疼痛。能治外感風寒濕表證,及風寒濕痺和多種疼痛症。二者均偏溫燥,實熱內盛和陰虛血虧者皆不宜使用。不同的地方是,羌活氣味雄烈,燥性較大,入足太陽膀胱經,其發散解表之力較強,能橫行肢背,直上顛頂,善治腰以上之風邪痺痛,為止頭痛要藥,如風寒濕表證,太陽經頭痛及項背強痛;獨活氣味相對淡薄,性亦較為和緩,入足少陰腎經,藥性偏行腰以下而入裏,能疏通氣血,善於祛腰膝筋骨間風濕,專理足少陰伏風頭痛,而且祛風濕力較強,為治風濕痺痛的常用要藥,然解表之力不如羌活。但若一身盡痛,則兩者相須伍配同用,可以增強療效。
羌活為祛風勝濕常用藥,氣雄生散,氣味濃烈,辛燥性較強,一般用量以3-9克為原則,用量過多易致嘔吐,凡陰虛外感,血虧痹痛,氣虛多汗者,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慎服(《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變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本藥如辛烈氣雄,如須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