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列的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入胃及肝三經,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治:風熱外感,偏、正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昏暗不明,目珠內痛,頭眩目暈,濕痹拘攣。。
蔓荊子治療風熱誘發之頭痛,臨床上常與石膏、白菊花、防風等相互伍配應用,以增加療效。如與川芎、篙本等共用,可治頭風頭痛之症。倘風邪所致之目赤腫痛,頭昏目暗,則與決明子、白菊花、川芎同用。若風寒侵目,羞明澀脹、腫痛淚出,則與白蒺藜、荊芥、柴胡、防風等藥共用。如治飲食勞役不節之內障眼疾,常與人參、黃耆、黃柏、白芍等藥同用。單味蔓荊子浸酒服,也可療內風引起之頭風疼痛。如與陳皮、甘草、黃耆等藥共用,可治兩目緊急縮小,羞明畏日,或隱澀難開、睛痛昏花,目中熱如火。若風熱上擾,目赤腫痛,目昏多淚,也可與龍膽草、蟬蛻、菊花等藥共用。如清陽不升,目生翳障,耳聾耳鳴,失眠健忘,則取蔓荊子升發之特性以輕利頭目,伍配黃耆、黨參、白芍、升麻、葛根共用。治太陽頭痛、頸項強痛,風濕痹痛,常與川芎、獨活、羌活、防風等同用,以增強祛風止痛之功。若肝經蘊熱,風毒之氣內搏,上攻眼目,翳膜遮睛,赤腫疼痛,癮澀難開,則與榖精草、梔子、黃芩、蟬蛻、木賊等藥同用。
鎮靜、止痛
蔓荊子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茨烯和派烯,蔓荊子黃素、γ-氨基丁酸維生素A,及微量生物鹼,牡荊子黃酮(即紫荊牡荊素),蔓荊子堿等。現代藥理研究,蔓荊子具有鎮靜、止痛、退熱、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及增加微循環的血流量,有降壓作用(可治療高血壓引起之頭痛),對於呼吸道有鎮靜、平喘和祛痰作用,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及抗癌作用。
蔓荊子一般用量以6-10克為原則,內服:可煎湯、為丸、為散;若酒浸:煎湯外洗皆可。在使用上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和胃虛者慎服。胃虛人不可服,恐助痰生濕。瞳神散大者尤忌之。(《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之」。《醫學起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凅筋衰者勿服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嬴敗者亦勿用也」。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