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呂晃禎
2015-08-12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乾燥根皮,是臨床上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常用藥。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花中之王,有富貴榮華之意,乃木氣之最榮澤者,故能舒養肝氣,和通血脈。能泄陰中之火,有陰中寒陽之性,為手厥陰足少陰之藥,是治療腸胃積血,及 血、吐血之要藥。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歸心、入肝、腎三經,清香散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為涼血之要藥),和血散瘀,活血化瘀之功。主治:熱毒斑疹 血熱吐(《本草備要》:破肌血,積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為吐必用之藥),驚癇,經前發熱,血滯經閉,痛經,損傷瘀血,廱腫瘡毒,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心中煩熱,風溼熱痺,無汗之骨蒸。
 牡丹皮的運用廣泛,治療傷寒發瘡,常與山梔子、大黃、黃芩、麻黃、木香同用,如牡丹湯《聖劑總錄》。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之內蓄血者,及鼻、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則與犀角、芍藥、地黃共用,如犀角地黃湯《千金方》。若胎前血,則配與蒲黃、白芍、側柏葉、黃芩共用,《秘傳內府經驗女科》。倘腸廱(盲腸炎),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發熱,汗自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膿未成, 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可與大黃、芒硝、桃仁、冬瓜子等藥共用,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治懸廱生於谷道之前,小便之後,出發癢,赤腫如桃,則與白芷、貝母、大黃、當歸等藥同用,如將軍散《本草匯言》。
 牡丹皮臨床運用非靈活,不只能清血熱,且能活血散瘀,如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乾生地,則滋陰瀉火;配梔子,則清肝瀉熱,如丹梔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配桃仁、赤芍,則活血散瘀;配側柏葉、鮮毛根、則涼血止血。治療陰虛發熱,則與知母、青篙、鱉甲同用,如蓁艽鱉甲湯《衛生寶鑑》;治療經閉跌撲損傷,則配與歸尾、桃仁、紅花、赤芍同用,如桂枝茯苓丸《傷寒卒病論》;廱瘡腫毒常與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敗醬草同用。
 以現代生化分析,牡丹皮所含有牡丹酚、芍藥苷、烴基芍藥苷、本甲醯芍藥苷、 揮發油、苯甲酸、植物甾醇、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等。現代藥理證實,丹皮酚及糖苷類成分有抗炎作用,丹皮酚有鎮靜、解熱、降溫、降壓、解痙、抗驚厥作用,及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潰瘍等作用。
  順道一提的是牡丹皮與地骨皮之間的差別,《內經》云: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知精為神,故心藏神。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牡丹皮性寒,味苦辛,善透泄血中伏熱,涼血而除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味甘而淡,善清陰中虛熱,益陰而退有汗之骨蒸,兩藥相須相輔,更能增強退熱除蒸作用,故凡陰虛血熱所引起的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泛紅,骨蒸煩燥,不論有汗無汗皆可用之。
 牡丹皮如伍配得宜各項治療功效頗佳,但使用上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舉凡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屬虛寒者禁用。脾胃虛寒者忌用。《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以其涼少陰之火。《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專散血。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8/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