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石膏、枇杷葉、荷葉、天花粉、麥冬為常見治療中暑中藥。
熱翻了,整個台灣就像個烤番薯,熱烘烘的。鎮日流汗,全身又熱、又黏、頭昏昏沉沉的,吃不下,嚴重的話,可能中暑。
人是恆溫動物,體內所有的活動有固定的溫度範圍,若在太高的溫度下,新陳代謝不但過速,體力耗竭,同時也可能造成肌肉痙攣,甚至瞻妄昏迷。中暑亦稱為熱傷害,在醫學上歸屬於環境傷害的範疇,可分為運動型與傳統型兩種。運動型熱傷害為一般健康者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過度運動所致;傳統型熱傷害則多因暴露於濕熱的環境過久,影響體溫調節而產生中暑。
中暑依病情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勞動一段時間後,感到昏眩、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至 37度C,如能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當休息後,短期可恢復正常。
2.輕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表現,患者還有體溫升高至 38~ 39度C,面色潮紅,皮膚灼熱,或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早期症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汗出淋漓、皮膚溼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一般經休息及治療,可於 4小時內恢復正常。
3.重症中暑:體溫超過 40度C,意識不清,須緊急送醫,有生命危險。
中醫能處理的中暑應屬於先兆中暑或夏季熱,又稱疰夏,本病名始見於「金,朱丹溪」,主要症型如下:
一、主症:夏季怠惰嗜睡、眩暈、乏力、心煩、多汗、不思飲食、或有低熱。
二、分型:
1.氣陰兩虧型:除主症外,另有身體日漸消瘦、口渴、五心煩熱、小便或黃、苔薄舌胖。方用清暑益氣湯合生脈散,加減淡竹葉、荷葉、生石膏、枇杷葉等。
2.暑濕困脾症:除了主症以外,另有胸脘痞悶、惡心、口中黏淡、渴不愈飲、或少飲,大便或溏、或午後低熱、苔白膩,可用厚朴夏苓湯加六一散。若是有上症,又苔黃膩、口渴、煩熱,是熱重於濕,則選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
預防中暑須避開烈日,多喝水,喝稀釋的電解質飲料,綠豆湯、愛玉、仙草、西瓜都有助於消暑!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載自2012/07/23"中華醫藥網"
人是恆溫動物,體內所有的活動有固定的溫度範圍,若在太高的溫度下,新陳代謝不但過速,體力耗竭,同時也可能造成肌肉痙攣,甚至瞻妄昏迷。中暑亦稱為熱傷害,在醫學上歸屬於環境傷害的範疇,可分為運動型與傳統型兩種。運動型熱傷害為一般健康者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過度運動所致;傳統型熱傷害則多因暴露於濕熱的環境過久,影響體溫調節而產生中暑。
中暑依病情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勞動一段時間後,感到昏眩、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至 37度C,如能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當休息後,短期可恢復正常。
2.輕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表現,患者還有體溫升高至 38~ 39度C,面色潮紅,皮膚灼熱,或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早期症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汗出淋漓、皮膚溼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一般經休息及治療,可於 4小時內恢復正常。
3.重症中暑:體溫超過 40度C,意識不清,須緊急送醫,有生命危險。
中醫能處理的中暑應屬於先兆中暑或夏季熱,又稱疰夏,本病名始見於「金,朱丹溪」,主要症型如下:
一、主症:夏季怠惰嗜睡、眩暈、乏力、心煩、多汗、不思飲食、或有低熱。
二、分型:
1.氣陰兩虧型:除主症外,另有身體日漸消瘦、口渴、五心煩熱、小便或黃、苔薄舌胖。方用清暑益氣湯合生脈散,加減淡竹葉、荷葉、生石膏、枇杷葉等。
2.暑濕困脾症:除了主症以外,另有胸脘痞悶、惡心、口中黏淡、渴不愈飲、或少飲,大便或溏、或午後低熱、苔白膩,可用厚朴夏苓湯加六一散。若是有上症,又苔黃膩、口渴、煩熱,是熱重於濕,則選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
預防中暑須避開烈日,多喝水,喝稀釋的電解質飲料,綠豆湯、愛玉、仙草、西瓜都有助於消暑!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