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在中藥方劑中屬常用中藥材,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自古就有「十方九草」的說法。甘草的來源有豆科(Leguminosae)植物烏拉爾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及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藥用部位為乾燥根及地下根狀莖,微具有特異的香氣,味甜而特殊。主產內蒙古、甘肅,其次為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新疆等地,以內蒙古杭錦旗產的品質最佳,1稱為「梁外草」。
商品甘草依產地區分為西甘草、東甘草及新疆甘草三個品類,西甘草主產於內蒙古西部、寧夏、陜西、甘肅、山西等地,東甘草主產於內蒙古東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等地,新疆甘草主產於新疆、甘肅。商品甘草在評價上以西甘草優於東甘草,東甘草優於新疆甘草。其鑑別分述如下:2
1. 西甘草(烏拉爾甘草):表皮棗紅色、紅褐色、紅棕色、黃棕色,表皮細緊,質堅體重,斷面鵝黃色,粉性足,氣微,味甜。
2. 東甘草(烏拉爾甘草、光果甘草):表皮棕紅色、灰棕色、灰褐色,表皮較粗糙(常顯半浮離狀),質鬆體輕,帶韌性,斷面黃色或老黃色,粉性少,味甜。
3. 新疆甘草(脹果甘草):表皮灰褐色帶黃青色,表皮粗糙,質堅硬結實,近木質,斷面青黃色,粉性少,氣微,味甜帶苦微澀。
甘草除了作為藥用植物,同時也用在食品、化妝品、香菸、染料等產業,此外更是荒漠半荒漠地區重要的固沙植物。野生甘草的生長採收期約需4年,而商業用甘草主要靠野生資源的提供,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導致野生資源的嚴重破壞,致使中國在1987年將甘草列為二級保護植物,也刺激了人工栽培產業的發展。對於人工栽培甘草的品質,學者採集了不同栽培區的71份甘草和117份野生甘草樣品分析發現,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平均只有1.73%,大多達不到大陸《中國藥典》(2005年版)對甘草酸(Glycyrrhizin)不得小於2%的要求,而野生甘草平均含量在3%以上。3(待續)
參考資料
1. 新編中藥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058。
2. 馮耀南等。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49-53。
3. 王文全、魏勝利、劉春生。我國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響因數的初步研究。2004 北京: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藥資源生態學學術研討會。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74期"101 / 6.18~ 6.24
甘草品質鑑別與研究(中)
◎文╱鍾瑩慧
影響甘草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基原、產地(土壤、氣候)、不同變異類型、栽培方法、栽培年限、採收期等。在三種法定的甘草基原中,烏拉爾甘草因為分佈最廣,且甘草?含量高於光果甘草和脹果甘草,成了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種。對於不同產地間的質量差異,學者在2008年選擇了11個具代表性的烏拉爾甘草栽培產地,依栽培管理方法進行取樣分析如下表,4結果大部份以育苗移栽方式為主,而且多採取精細的管理方式,改變了過去普遍認為自然生長的甘草質量較好的觀念。
參考資料
1. 新編中藥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058。
2. 馮耀南等。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49-53。
3. 王文全、魏勝利、劉春生。我國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響因數的初步研究。2004 北京: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藥資源生態學學術研討會。
4. 黃進明、王文全、魏勝利。我國甘草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及質量評價研究。中國中藥雜誌 2010;35(8):947-952。
5. 王巧娥、王文慎、張吉樹等。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採收期研究。中藥材 2004;27(4):235-237。
6. 馮薇、王文全、趙平然。栽培年限和採收期對甘草總皂?、總黃酮含量的影響。中藥材 2008;31(2):184-186。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75期"101 / 6.25~ 7.1
甘草品質鑑別與研究(下)
◎文╱鍾瑩慧
由於甘草不論是野生或是人工栽培,同一個品種在群體間存在著豐富的變異分化,不同的變異類型間除了外觀形態不同,其成分含量也有明顯的差異。學者依據甘草的文獻描述特徵,選擇葉片的樣子、莖表皮的顏色、莖表皮刺毛的密度等3個易於觀察的特徵,作為區分不同變異類型的指標,劃分出6個變異類型,並於2005年採集內蒙古杭錦旗甘草基地的4年生烏拉爾甘草,比較不同變異類型間甘草酸、甘草?、總黃酮與多醣的含量差異如下表。7、8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會顯著影響甘草質量的因素眾多,造成了甘草質量參差不齊。目前中華中藥典(93年版)對甘草的成分含量規範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2~6%,而《中國藥典》(2010年版)對甘草的成分含量規範為甘草酸(Glycyrrhizin)不得小於2.0%,甘草?(Liquiritin)不得小於0.50%(2005年版甘草?的規範為不得小於1.0%)。為了避免甘草資源的浪費,並對資源的有效合理運用提供依據,學者建議應根據不同行業的需要制定甘草藥材品質標準。4(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新編中藥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058。
2. 馮耀南等。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49-53。
3. 王文全、魏勝利、劉春生。我國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響因數的初步研究。2004 北京: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藥資源生態學學術研討會。
4. 黃進明、王文全、魏勝利。我國甘草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及質量評價研究。中國中藥雜誌 2010;35(8):947-952。
5. 王巧娥、王文慎、張吉樹等。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採收期研究。中藥材 2004;27(4):235-237。
6. 馮薇、王文全、趙平然。栽培年限和採收期對甘草總皂?、總黃酮含量的影響。中藥材 2008;31(2):184-186。
7. 楊全、王文全、魏勝利等。甘草不同類型間總黃酮、多糖含量比較研究。中國中藥雜誌 2007;32(5):445-446。
8. 楊全、王文全、魏勝利等。不同變異類型甘草中甘草?及甘草酸量比較研究。中草藥2007;38(7):1087-1090。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76期"101 / 7.2~ 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