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中藥藥引的作用

王鼎源

 藥引俗稱引藥歸經,是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產生「嚮導」的作用。而且藥引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的作用。

 有許多人認為,不能用茶水,果汁等送服藥物,自開水最好,其實不然,有時候送服藥物是需要藥引的。藥引最大的作用是「引導」,一般治療肝病,常以酸性的藥為藥引,因酸走肝。如用醋為引,送服失笑散,藥引走肝以解肝經瘀血疼痛;治腎病,以鹹味為藥引。如用淡鹽水送服的六味地黃丸,因鹹能走腎,能將六味地黃丸藥性集中於腎,以充分發揮其治療腎陰虛的作用。頭面部及咽喉等病症多用桔梗為引,因桔梗可以指藥上行;下肢的病變多用牛膝,牛膝能引藥下行。

 在治療風寒感冒要用辛溫解表的方劑時,常在末尾標註:用生薑三片,蔥白為引等,使用藥引可加強中藥發汗解表的療效。還有用枇杷汁送服止咳藥;用竹葉水送服清熱劑等,均可增強中藥的療效。

 有些中藥有毒如鳥頭、附子,用飴糖為藥引可減低或削除毒性;天南,星半夏毒性較大,必須用生薑緩和其毒性,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有些藥物藥性峻猛如甘遂,牽牛子用大棗作藥引可緩和其烈性,還能補脾養胃,攻下而不傷人體正氣。退燒名方白虎湯,方劑中的石膏,知母兩味藥苦寒敗脾胃,因此常用米湯為藥引,調和脾胃。

 有些中藥有異味或苦澀不堪入口,在不影響方劑藥理作用的前提下,可加入藥引以其矯味。如治療小兒百日咳的雞苦膽,其味苦性寒易傷脾胃,用紅糖為藥引,既減少苦澀味,又能調和脾胃。在方劑中常以甘草為藥引,因甘草能調和藥效,並有矯味的作用。如麻黃湯中用炙甘草為藥引,以緩和麻黃苦寒之性。

 有些藥物易刺激胃腸,造成消化不良,加入藥引可保護脾胃。如治療肺燥乾咳或虛勞咳喘,腸燥便秘等中藥,常用蜂蜜為引送服。服用腹痛以及赤白帶下,血崩便血的中藥,常用食醋為藥引。如龍膽瀉肝湯中用大棗為藥引,以調和諸藥苦寒之性,並且調和中州,保護脾胃。

本文載自2012/11/19"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