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香薷飲 消暑聖藥

■圖文:呂晃禎
 已經進入梅雨季節,天氣越來越熱,時而高溫時而悶熱,南部氣溫更高於北部,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暑,近兩年常傳出有老農在田間工作,因暑熱休克沒能即時救治,而發生不幸,聞之令人心酸扼腕,於此提供一味消暑聖藥供大家參考,或當為茶飲以解暑熱之氣。
 香薷是治療暑夏外感最常用的解表藥,為世醫治暑之魁首;香薷為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成熟後收割全草、曬乾、切段使用,其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三經,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之功,善治陰暑外感;由於天熱飲冷過度,夏月乘涼不當,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嘔吐腹瀉的陰暑症,如香薷飲。
 在「本草綱目」中對香薷飲有這樣的描述「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然暑日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煩燥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潔,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燥喘促,或吐或瀉,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香薷乃下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宜多服。…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 ..」,這段話道盡了香薷的精隨和使用方法和禁忌。
 以現代藥理來看,香薷含有揮發油具有廣譜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主要成份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質等、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除此之外,本品之揮發油經過腎臟時,能擴張腎臟血管,增加過濾壓力,所以有利尿作用。就如同「開寶本草」: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本草衍義補疑」: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利小便…服之以治水脹。
 以中醫的觀點而言,主治利水消腫,是因香薷能上宣肺氣,下能通達三焦而疏膀胱,故能利小便而去水濕,用於水濕浮腫,小便不利,與益母草和白茅根同用,對於急性腎炎水腫會有些作用;如配伍山藥、白朮等健脾燥濕藥,可治脾虛濕盛之水腫。ˋ
 炎夏如能用香薷泡茶飲用、或煮粥服用 ,不但可以消暑解渴,更能預防中暑:
  香薷薄荷茶:香薷 3-6克、薄荷 3-6克,水適量煮 10-15分,代茶飲,可以除煩解渴、清心化濕、利水消腫,預防中暑。(宜涼飲、不可熱服,否則有吐逆之慮)
  香薷粥:香薷約 10-15克,以 2000-3000cc或適當需要的水量,煮 15-20分去渣後,加入適量的白米煮熟,服用時可以加些糖以增加口感,可以消水腫、利小便、祛暑化濕解表,預防夏日外感。
 香薷雖是很好的消暑藥,但也不是人人適用,因本品辛香走竄、有發汗作用、及有耗陰氣之弊,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表虛多汗(表虛自汗及陽暑症忌用)者皆不宜,如尚有不解之處,服用前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05/29"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