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
「本草綱目」收錄 1892種中藥材,有不少是健胃消食的良藥,如能巧妙融入日常生活,會達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
1.紫蘇葉 「本草綱目」說:紫蘇葉行氣寬中,清痰利肺,活血、溫中,止痛、定喘。
解讀:紫蘇葉在中藥學裏,入肺經和脾經。有時候肚子不舒服,單調理脾胃沒用,還必須調理肺。因為「肺主氣」,當飲食失常時,人體的氣機不順,這時要加強肺調理氣機的作用。肺氣順暢,脾胃自然就舒服。因此,蘇適合肚子脹氣感的人,還能解魚蟹之毒。
吃法:紫蘇葉 10克煎水服,或開水沖泡代茶飲。也可作為調味品加入炒菜中,比如紫蘇炒蛋、炒小魚蝦、炒田螺、炒牛雜等。
2.蒜米 「本草綱目」說:蒜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
解讀:大蒜是辛溫之品,能刺激脾胃蠕動,促進食物運化。它適合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五穀不化等症狀。即吃涼食太多,或飲食過飽又遭受風寒,或飲食不衛生,導致肚子脹氣、腹痛、拉肚子等。
吃法:生嚼大蒜 1至 2瓣,溫水送下,約過半小時到 1個小時,便感到腹中「嚕嚕」作響,腸胃不適得以好轉。需要注意的是大蒜性味過於溫熱,陰虛體質多虛火的要少吃,肝腎不足、有眼疾的也不宜多吃。
3.小米 「本草綱目」說:粟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解讀:粟米就是小米,用小米煮成粥,可以補益丹田之氣,丹田氣血運行順暢之後,人體因為飲食不節而造成的虛損如拉肚子、反胃等便得利緩解。
吃法:熬一鍋小米粥,放上一些蘿蔔干,滴幾滴香油,其細膩味淡的口感,順滑補虛,省脾胃之勞苦,讓人胃口大開。
4.蘿蔔 「本草綱目」說:蘿蔔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
解讀:蘿蔔適應的症狀與大蒜相似,但是兩者的用法剛好相反。大蒜適合寒症的消化不良,而蘿蔔則適合熱症的消化不良。熱症消化不良產生的原因是過食辛辣、高熱,肥甘厚膩之品,使得腹內積食難消,積滯成熱,而導致反酸,腸胃悶悶不舒,腹痛腹瀉等。
吃法:蘿蔔籽、蘿蔔葉、老蘿蔔根等煎水服用,都適合食滯腹脹之人,而新鮮蘿蔔生吃或加醋泡酸,或榨汁喝,都可幫助消化。
五、山楂 「本草綱目」說:食肉不消,用山楂 4兩,水煮食,並飲其汁。
解讀:在「本草綱目」裏記載一個病例,說一個小兒因食積,腹脹如鼓,取山楂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這說明山楂對於小兒積食腹脹是很有效的,特別對於吃肉吃得太多而導致消化不良的人。
吃法:用山楂(炒用或用炒炭用均可) 10~ 15克,搗碎,置保暖杯中,沖入適量沸水,蓋燜 20分鐘,喝時加少量食糖調味,不拘次數,代茶頻飲。
本文轉載自2014/06/22"中華醫藥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