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源
胸痺(冠心病)之病總屬本虛標實,辨證首當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塵區別陰寒、痰濁、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分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在治療方面分為補、通兩法,其原則為先治其標,後顧其本;先袪其邪,後扶其正;必要時可根據虛實標本主次,兼顧同治。
心血瘀阻:氣鬱日久,瘀血內停、脈絡不通,故見胸部刺痛。血脈凝滯故痛處固定不移。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治法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痰濁壅塞: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故胸窒而痛。阻滯脈絡,故痛引肩背。氣機痺阻不暢,故見氣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濁困脾、脾氣不運,故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苔濁膩,脈滑均為痰濁壅阻之症。應通陽泄濁,豁痰開結治療。
陰寒凝滯: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寒邪內侵致使陽氣不運、氣機阻痺,故見胸痛微背,感寒則痛甚。胸陽不振,氣機受阻故見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陽氣不足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均為陰寒凝滯、陽氣不運。以辛溫通暢,開痺散寒療之。
心腎陰虛:病延日久,長期氣血運行失暢,瘀滯痺阻,故見胸悶且痛。不能充潤營養五臟,故致心腎陰虛。心陰虛故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腎陰虛故見耳鳴、腰痠膝軟。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故見頭暈。治療以滋陰益腎養心安神為主。
氣陰兩虛:胸痺日久,氣陰兩虛,氣虛則無以行血,陰虛則脈絡不利,均可使血行不暢,氣血瘀滯故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脈失養故見心悸。氣虛故見短氣,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陰虛陽亢故見頭暈目眩。虛不耐勞故遇勞則甚。舌偏紅或有齒印,脈細弱無力或結代,均為氣陰兩虛之症。應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治療。
陽氣虛衰:胸陽不運,氣機痺阻,血行瘀滯故見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陽不暖故見心悸汗出。面色蒼白,唇甲淡或青紫,舌淡白或暗紫,脈沉細或沉微慾絕,均為陽氣虛衰,瘀血內阻之症。治療以益氣溫陽,活血通絡為主。
本文轉載自2011/03/12"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