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不同型態與病理特徵的淋巴瘤中,有種一開始先侵犯皮膚,之後才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稱之為皮膚T細胞淋巴瘤。它最早是在西元1806年由法國皮膚病學家Alibert所發現的;病患的皮膚上會長出許多像蘑菇樣的腫瘤,但是卻與黴菌感染無關。皮膚T細胞淋巴瘤大多屬低惡性度,且進展生長極為緩慢。它的主要表現型有兩類:一類稱之為Mycosis fungoides,學者Alibert所描述之晚期病患的皮膚病灶即屬此類;另一類稱之為Sezary syndrome,病患全身皮膚發紅(紅皮症),且有淋巴瘤細胞進入周邊血液中,可視為前者之變異型。
皮膚T細胞淋巴瘤大約僅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2~3%,大多發生在40歲至60歲的成年人,男女病患的比例約為2比1。它的致病因子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和環境中化學物質,如殺蟲劑的慢性接觸,或某種未知的病毒感染有關,但爭議之處頗多;不過和陽光曝曬應該沒什麼關聯。
典型之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及自然史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稱之為黴斑前期:病患的皮膚長出許多不對稱、脫屑、發紅的小斑狀皮膚疹,且大多在陽光照射不到的部位。這些皮膚病灶可能在數年之中時好時壞,局部類固醇塗抹的治療有時有效,皮膚病理切片則不一定能得到確定的診斷。第二個時期稱之為大斑期,病患的皮膚病灶轉變成輕微脫屑而並未突起之較大的紅斑,通常極癢,在此時期之後皮膚切片則較能符合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組織診斷標準。第三個時期則稱之為斑塊期,此時皮膚病灶轉變成形狀不一、邊緣明顯、突起、發紅、脫屑的斑塊。第四個時期稱為腫瘤期,此即學者Alibert所描述的晚期皮膚病灶;病患的皮膚病灶由斑塊轉變為突起的結節或易潰爛的腫塊。而這些腫塊極易併發細菌感染而引發敗血症,成為病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愈晚期的皮膚病灶愈易合併淋巴結或其他內臟器官(如肺、中樞神經系統、肝、脾等)的侵犯;有內臟器官侵犯的病例約佔15%~20%。另一種變異型Sezary Syndrome,病患會全身皮膚發紅(紅皮症;erythroderma),極癢且對冷敏感,並可在血液中發現特別的淋巴瘤細胞;也可能合併前述之典型皮膚病灶或淋巴結侵犯等。
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診斷特徵在於淋巴瘤細胞對表皮層的侵犯,此稱之為表皮層趨性,這些細胞可聚集成團而形成所謂的波氏微膿瘍;淋巴瘤細胞也可更進一步侵犯真皮層,造成表皮層、真皮層之界限不清。引發病變的淋巴瘤細胞在大多數病患為CD4陽性的助手型T細胞,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其核呈現腦迴狀。至於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分期則依據皮膚病灶的嚴重度、淋巴結侵犯的有無、內臟器官侵犯的有無而作判斷。
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和其他淋巴瘤的治療方式有極大的不同。基本上,初期的病灶乃局限於皮膚上,因此針對皮膚病灶治療即可獲得極佳的效果,甚至可以治癒;但若已侵犯淋巴結或內臟器官,即使用類似於用在散佈性B細胞淋巴瘤的全身性化學治療也僅有部分緩解的效果,很難治癒。
目前針對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皮膚病灶之有效治療,包括局部塗抹類固醇;局部化學治療:即以Carmustine(BCNU)或nitrogen mustard塗抹患部;光治療(phototherapy,PUVA):口服Psoralen導致光敏感藥物後再照射長波紫外光(UVA);及局部或全身性的皮膚放射治療(包括X射線或電子射線)。而全身性的治療則包括口服13順式維甲酸,干擾素治療,使用2'-deoxy coformyciu、2-chlorodeoxy adenosine、Fludarabine等化學治療等。而各種型式的合併治療模式也正在研究發展中。
由於皮膚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低惡性度,生長緩慢的淋巴瘤,以強力的化學治療並無法延長病患的存活,反而增加毒性引起病患不適。因此如何避免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同時減輕病患的症狀,延長其存活就成為科學家所致力研究的目標。近年來有一種新的治療皮膚T 細胞淋巴瘤的方法被研發出來,且已經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就是以光活化藥物8-methoxypsoralen(8-MOP)合併長波紫外光激活系統(UVAR photopheresis system)將病患的血液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加以照射,以激發其免疫反應來對抗癌細胞;目前一般的作法是將病患的血液經導管輸入長波紫外光激活系統後,將血液離心,紅血球部分直接輸回病患身上,再於血漿及單核細胞混合液中加入光活化藥物8-MOP(UVADEX(r)),隨即將此混合液導入長波紫外光照射槽內,以長波紫外光(UVA)照射激活90分鐘,再將它們由靜脈輸回病患體內,此治療每月施行一次,每次連續兩天為一次療程。
根據1987年Edelson醫師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告,一共有37位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病患接受此療法,結果發現有73%的病患其皮膚病灶總面積減少25%~100%,於該研究中,也發現其中29位紅皮症的病患,其中值存活期超過62個月。與其他文獻相比,接受該療法的病患,其存活期似乎比接受其他療法的病患來得長,且副作用很少。根據1996年Duvic醫師於美國皮膚醫學雜誌所發表,一共有47位皮膚T細胞淋巴瘤之病患進入研究,其中65%為第四期,29%為第三期,均為相當嚴重的病患;他們於長波紫外光激活治療後,結果有6人達到完全緩解(18%),11人達到部分緩解(32%),總緩解率為50%,且其副作用極為輕微,只有部分病患出現輕微的頭痛、發熱、暫時性低血壓、靜脈穿刺部位出現血腫塊等現象。於17位達到緩解的病患當中,有4人又再度復發,因此其平均緩解期為4個月。而於17位達到緩解的病患中有3人死亡(18%),於已知的17位未達緩解的病患中則有9人死亡,死亡率為53%,達於緩解的病患之存活期明顯比未達緩解者高,固此以該療法治療如能達到緩解,對病患之存活應該有幫助。由於此治療方式優越的療效以及輕微的副作用,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核准用來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而該治療方式對國內患者而言,相信也能具有相當的療效。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登錄日期:95年11月17日
本文載自2013/07/14"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