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晃禎
2015-05-13
碳酸鈣和碳酸鎂用於胃藥中,最主要是制酸作用。其實早在數千年前,古人早就用天然物海螵蛸做為胃藥的制酸劑。
海螵蛸主要成分含碳酸鈣80%~85%,殼角質6%~7%、黏液質10%~15%、並含有少量磷酸鈣、氯化鈣、鎂鹽、及多種微量元素,鍶、鐵、矽、鋁、鈦、錳、鋇、銅等,內殼含有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種氨酸。以現代藥理分析,海螵蛸具有抗消化性潰瘍、抗腫瘤、抗輻射作用及促進骨缺損修復作用。海螵蛸所含的碳酸鈣能中和胃酸,改變胃中PH質,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進潰瘍面傷口癒合,並可在潰瘍面形成保護膜,防止傷口繼續出血。海螵蛸也可治療淺度潰爛期褥瘡,由於海螵蛸有很好的磨擦及吸附作用,不僅可以破壞病變的上皮組織,又可以吸附具有毒素和細菌的血液與滲出黏液。
海螵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歷代本草皆有收錄,因其生於海中,形似螵蛸,因而得名。李時珍云 :「骨名海螵蛸,象形也」。是烏鰂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內殼。其味鹹澀,微溫,歸肝、入腎二經,功能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歛瘡。主治:胃痛吞酸,吐血、衂血、嘔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癥麚,腎虛遺精滑精,虛虐瀉痢,陰蝕爛瘡,潰瘍病,及外治創傷、損傷出血。
溫澀收斂 固精止帶
海螵蛸溫澀收斂,有固精止帶之功;治療腎虛下元不固之遺精、滑精、見色流精,常與山茱萸、沙莞蒺藜、吐絲子、龍骨等藥共用。如腎虛體寒帶脈不固之帶下清稀,則與山藥、芡實等藥同用。若肝腎不足,腰膝痠軟,則與山藥、續斷、牡蠣等藥共用。倘濕濁下注,赤白帶下,則伍配血餘炭、白芷同用,如白芷散《婦人良方大全》。海螵蛸另一特性是善於收斂止血,可以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崩漏、吐血、便血、及外傷出血等;若治療崩漏,則伍配茜草、五倍子、棕櫚炭等共用,如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婦人久病赤白帶下,配與當歸、鹿茸、阿膠共用《千金方》。治吐血、便血,則常與白芨、仙鶴草、藕節等止血藥共用。
海螵蛸最大效用是制酸止痛,用於胃痛吐酸,胃酸逆流效如浮鼓,與浙貝母以1:3比例就是有名的制酸佳方烏貝散。用於治療胃脘脹痛,胸悶腹脹,打嗝噯氣,易饑易飽,脘腹灼熱,常配與延胡索、白芨、貝母、白芍;香附等藥共用。治胃出血,則與白芨等份為用。鼻血不止則與槐花同用。治血枯則與蘆茹共用,海螵蛸外用除能止血外,尚能收斂濕瘡,治療濕瘡、濕疹,可伍配黃柏、青黛、鍛石膏等藥研末外敷,治小兒臍瘡出膿血。倘小兒疳瘡則與白芨、輕粉同用,如白粉散。若潰瘍久不收口,可單用外敷或加※(左火右段)石膏、冰片等藥共用,此乃取其收澀之性,外治法於《醫宗三法》、《景岳全書》、《楊氏家藏方》諸書中多有所著墨發揮。
海螵蛸以身乾、體大、色白、完整無雜質者為佳。一般用量以9-15克為原則。海螵蛸收斂胃酸效果好,但吃多了會有大便秘結的副作用,不過如果與浙貝母同用,便秘就不容易發生,或加入麻子仁或敗醬草也可以改善。
〈烏笈瘦肉湯〉
烏賊骨12克、白芨3克、浙貝母4克、瘦肉或雞肉,6碗水煮至2碗水飲用(增加口感可加入2-3個紅棗,但不宜過甜,否則會有反效果),常服有抑制胃酸及保護胃壁黏膜作用,凡消化性潰瘍,胃痛、胃出血等證皆適用。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