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食用石膏 對人體無害勿恐慌

圖文:呂晃禎
2015-05-20
    有不肖商人將米血放入藥用(食用)石膏,引發消費者恐慌,其實這與豆花中加入石膏(食用)做為凝固劑一樣,米血中加入石膏雖然不宜也不合法,不過藥用石膏對人體並無傷害,不用過度恐慌。

 石膏可分為食用和化工用,但無法用肉眼、口感、味覺辨別;其不同處在於食用級石膏(又稱生石膏)是由硫酸鈣、氯化鎂等兩種天然礦物質組成。工業用化工石膏的純化不足,鈣含量過高,及含有鉛、銅、鎘、砷等重金屬成分,不宜用於食品,否則恐對肝、腎產生不良影響。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二經。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降溫,生津止渴;熟石膏清熱、收斂、生肌。主治:外感熱病,壯熱不退,口渴煩躁,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脈洪大;溫病高熱,心煩神昏,譫語發狂,熱毒癰盛,身發斑疹;胃火亢盛,牙齦腫痛,口苦口臭,口舌生瘡;中暑自汗,風熱犯肺,高熱喘咳。煆石膏用於皮膚潰爛,癰疽瘡瘍,久不收口、燙傷火傷。

 石膏為清瀉肺、胃二經之要藥,善治壯熱煩渴,適用於溫病邪在氣分,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等實熱症,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如氣血兩燔,身上發斑疹者,宜與生地、玄參等清熱涼血藥同用,如化斑湯。用於邪熱鬱肺,肺熱喘咳,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常與麻黃、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甘石湯。若胃火上炎,導致頭痛,上牙齦腫痛,則與黃連、升麻、母丹皮等藥共用以清胃瀉火,如清胃散。石膏煆用有清熱收濕,歛瘡生肌之效,用於瘡瘍潰爛,久不收口,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則與黃連、青黛等清熱解毒抗菌藥研末外用。石膏如伍配得宜運用廣泛。

 以現代藥化觀點分析,石膏有解熱作用、解毒、消炎、鎮痙、解渴、降糖、補鈣、抗病毒、促進凝血、調節子宮、利膽、利尿及收斂作用,對於增強免疫機制也有相當的協同作用。臨床上,對於長期低熱及內熱之消耗性疾病,如腫瘤之長期低熱或內熱,以中醫辨證上屬肺胃陰虛、腎陰虛者,於養陰潤肺或滋陰補腎基礎上,加入生石膏有增強退熱效果。

 以現代藥理觀念可以解釋石膏的退熱機轉;石膏的化學名稱為二水硫酸鈣,硫酸鈣略溶於水,不過進入人體後,在胃酸作用下,一部分轉變成氯化鈣變成可溶性鈣鹽,經人體吸收後,隨著血液輸送到各部位,參與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運作,當體內鈣離子遇到機體代謝、或致病微生物於體內產生有機酸類時,就會使其變成不溶鈣鹽而失去毒性。尤其發高燒產生代謝酸中毒,效果更是顯著(白虎湯);石膏不僅中和引起中毒的有機酸,且與致病微生物內的胺基酸作用,使其失去營養而被抑制。這與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繁殖作用一樣,不過並沒有抗藥性和副作用,且抗菌譜又廣,因此石膏雖不是退熱藥,但可中和毒素而使機體退熱,而有解熱藥作用。

 生石膏以塊大、色白、質鬆、纖維狀、無雜石、結晶狀者為佳,不過目前藥房所提供的生石膏以粉狀為多。石膏用量以15克-60克為原則(大劑量可用至6-8兩),內服宜生,外用宜火煆研末用。暑氣兼濕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虐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於血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不由於外感;金瘡、下乳,皆不宜。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若年老氣衰,氣虛血虛胃弱者不宜,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 本文轉載自2015/05/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