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又名:烏頭,北烏頭,天雄,烏喙,草鳥
性味:味辛甘有毒,性大熱純陽
主治:烏頭治風寒濕痺,肢體歷節(關節)疼痛,心腹冷痛,中風,半身不逐,陰疽久不破潰與潰不收口等症。附子治大汙亡陽,四肢厥逆。陽虛畏寒自汗,心腹冷痛,脾泄久痢,風寒濕痺,拘攣疼痛,腎陽不足,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凡陰虛陽亢老及孕婦禁用。
用法:生用發散,熟用峻補。
炮製:
(1)水浸麵裏煨,乘熱切片炒黃,去火毒。
(2)另法甘草二錢,鹽水薑汁童便各半盞,煮熱用。
(3)用黑豆也佳。
(4)解毒,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 (2)黃土水也可解。
驗方:
(1)治水腫:熟附片 10克,白朮 12克,茯苓 15克,厚朴,大腹皮,木瓜各 6克,乾薑 8克,草豆蔻,廣木香,炙甘草各 3克水煎服用。
(2)治脾腎陽虛:熟附子片 10克,白朮,白芍,生薑各,茯苓各 15克水煎服用。
(3)治亡陽厥逆(休克虛脫):熟附片 15克,白朮,克參,茯苓各 12克水煎服用或熟附片 15克,乾薑,炙甘草各 6克水煎服用或熟附片 10克,龍骨,牡蠣,五味子各 6克水煎服用。
(4)治陽虛體衰,小便次數多:附桂八味丸(腎氣丸。成藥(會有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每日服 9克,一次服用或分早晚二次開水送服。成熟附片 5克,肉桂 3克(焗服),熟地 20克,山朱萸肉,淮山,桂中各 12克,枸杞子 6克,炙甘草 3克水煎服用。
(5)風寒濕痺:桂枝,熟附片,白芍,生薑各 10克,炙甘草 6克,大棗 6粒水煎服用。
(6)治心腹冷痛:熟附片,黨參各 15克,乾薑,白朮各 10克,炙甘草 6克水煎服用或附子 6克,麻黃,甘草,白芍,黃芪各 10克水煎服用。
(7)治傷寒面赤:人參,熟附片,各 15克炙甘草,炙生薑各 10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0/06/08"中華日報醫藥網"
◎文╱馬舒怡
一.前言
中藥「附子」的來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其含有多種生物鹼成分。其中以烏頭鹼(aconitine) 、中烏頭鹼(mesaconitine) 、次烏頭鹼(hypaconitine)等為主。烏頭鹼(aconitine)經水解後變為毒性較小的苯甲醯烏頭鹼(Benzyolaconine) 。若繼續水解後變為烏頭原鹼(aconine)其毒性為烏頭鹼的1/2000。因此附子經採收後,必須經過複雜的炮製過程方能入藥使用。
二、典籍記載
《神農本草經》記載附子:“ 味辛,溫。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徵堅積聚、血瘕、寒濕,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名醫別錄》認為其“ 甘大熱有毒 ”入心、脾、腎、三焦經,有溫裡、回陽、散寒止痛之功。《傷寒溫要》敘述附子“ 退陰回陽之力,起病回陽之功 ”。《本草備要》記載,附子之【性味】:辛甘有毒,大熱純陽。【功用】:其性浮而不沈,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袪在裡之寒濕。
【主治】:
(1) 三陰傷寒。
(2) 中寒中風、氣厥痰厥。
(3) 欬逆、膈噎、嘔噦。
(4) 脾泄、冷痢寒瀉,霍亂轉筋。
(5) 拘攣風痺,癥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 。
(6) 一切沈寒痼冷之症。
(7) 助陽退陰、殺邪辟鬼、通經、墮胎。
三、常見之臨床應用時機
1. 水腫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狀,如慢性腎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
2. 休克虛脫、肌膚冰冷、呼吸氣微、四肢厥逆。
3. 陽虛體衰、腎陽不足、陽痿滑精。
4. 風寒濕痺、風濕性關節炎。
5. 寒症、腹痛、腸鳴、胃脘痛、胃潰瘍。
四、常見之配伍方式
配伍上附子屬辛熱純陽,上能助心陽以通脈,下能溫腎陽以益火,挽回散失陽氣,為治療亡陽證之主藥。常與乾薑、甘草配伍,如《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四逆湯。若陽虛寒盛,水氣不化,造成水腫,附子能溫脾、腎之陽,助氣化而行水濕,常與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濕之藥配伍,如《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真武湯。總之,附子能通行十二經,溫一身之陽,凡陽虛之證,均可適用,但由於其藥物特性,服用應經醫師處方並遵循藥師之用藥指導,否則有助火添薪加重病情之危險民眾勿隨意服用。
五、禁忌
附子在禁忌上亦有諸多限制,如見下列症狀時,需慎用或禁用:
1.脈實數或洪大。
2.大便熱結。
3.發高燒。
4.內熱外寒、真熱假寒。
5.心臟病而見房室傳導阻滯。
6.孕婦。
參考資料
1. 中藥臨床應用‧附子‧(六版,156~160頁)‧啟業書局出版社。
2.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附子‧(初版,329~333頁)‧知音出版社。
3. 沈映君‧(2005) :中藥藥理學(129~132頁)‧知音出版社。
4. 高等中醫研究叢書14‧編委顏正華等‧中藥學‧附子‧(367~371頁)‧知音出版社。
5. 吳井波‧《傷寒論》中附子配伍規律探析‧遼寧醫學院學報‧2009 Aug.30(4) P344~345。
6. 施蘭英‧附子臨床運用3則‧河南中醫‧ April. 2009 Vol.29 No.4 P401~402。
7. 王章‧臨床應用附子十法‧中國中醫急症‧Aug.2009 Vol.18 No.8 P1356~1357。
(本文作者為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72期" 99/05.24~ 05.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