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補品或補藥,一般是針對虛症。根據中醫學理論,虛症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因此滋補品也根據其作用和應用範圍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四類。
補氣之品:適用於氣虛所致的氣短、失眠、心悸、四肢無力、脫肛、子宮脫垂等。常選用人參、黃耆、黨參、蜂乳、山藥、荔枝、蓮子、太子參、茯苓、黑木耳、海參、烏骨雞、魚肚等。
補血之品: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血虛症。血虛多與氣虛同時存在,表現為面色萎黃,嘴唇及指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婦女月經延期、量少、甚至閉經等。一般多選用當歸、阿膠、熟地、何首烏、龍眼肉等。
補陰之品:適用於熱症後期及某些慢性病引起的津少口渴,乾咳少痰、潮熱、盜汗、遺精、眩暈、兩眼乾澀、舌苔少、舌質紅絳等。常選用壬竹、麥冬、女貞子、百合、黃精、鱉、銀耳、西洋參等。
補陽之品:適用於各種陽虛症,陽虛包括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症。其中腎陽為元陽,對人體腑起者溫煦生化的作用。陽虛諸症往往與腎不足有密切關係,故補陽都從補腎著手,補陽之品主要是補腎陽,常見畏寒肢冷、陽痿、早泄或性慾淡薄,腰膝痠軟、精神不振或月經量多、白帶清稀等。可選用鹿茸、肉蓯蓉、鎖陽、紫源車、杜仲、蛤蚧、胡桃肉、冬蟲夏草、海馬、海龍等。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氣、血、陰、陽相互依存,在虛損不足的情況下,也常相互影響,陽虛多兼氣虛,而氣虛也易導致陽虛;陰虛多兼血虛,而血虛也易虛也易導致陰虛。因此補氣補陽,補血與補陰文品往往相需為用。至於氣血兩虧、陰陽具虛之症,又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氣血雙補或陰陽兼顧的辦法。
本文轉載自2011/02/20"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