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紫蘇


◎文╱張恆菁

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於東南亞、中國大陸中南部。臺灣民間栽培普遍,多用於觀賞、食用及藥用。食用紫蘇的歷史由來已久,坊間流傳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生魚片搭配紫蘇葉不只是講求美味,而是取其具有解魚蟹毒的功效,古代民間流傳一則與紫蘇相關中藥小故事亦是由此發展。

相傳華佗在行醫途中投宿於一家客棧,遇見一群人在大吃螃蟹。華佗上前勸他們勿食過多,以免傷了胃腸,可是沒有人聽其勸告。到了半夜果然有幾個人大喊肚子痛,華佗想起一次採藥時,見到一隻小水獺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鼓鼓的,顯得很難受,後來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不久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種紫色的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立即去採相同紫色的草,煎湯給那幾個人服下,過了一會,肚子就不痛了。華佗想到這種紫色的草還沒名字,病人吃了又會感到舒服,就叫它「紫舒」,意思是服後能使腹中舒服。因為字音相近,後人把它稱作紫蘇。在《本草綱目》中曾提到「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另外以其葉為紫色而名。由此可知,「紫蘇」主要根據顏色和功用而得其名1。

紫蘇的莖、葉和種子均可入藥,功用各有所長,紫蘇葉以疏散表邪見長,紫蘇梗功專利氣寬中,紫蘇子則以降逆消痰為優,比較如下表。

紫蘇全株均含揮發油,但以葉子含量較多,主要成分為紫蘇醛等,現代藥理研究則發現紫蘇所含揮發油,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以及緩解支氣管痙攣的活性1。紫蘇子萃取而得的紫蘇子油,含有豐富的多烯不飽和脂肪酸,其代謝產物是EPA、DPA及DHA,其中DHA是組成大腦及視神經系統磷脂質的主要成分,因此,紫蘇可能有助於幼兒腦部發展。另外,紫蘇葉比莖累積更多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則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抗腫瘤等活性,也具有緩解黃麴毒素對身體影響的作用;大陸人體試驗顯示,每天服用200毫克迷迭香酸的受試者,其受黃麴毒素影響的程度,較每天服用50毫克者明顯。在在顯示紫蘇確實有益健康5。

參考文獻

1. 顏正華。中藥學(上)。台北市:知音出版社,2003:67-9。
2. 顏正華。中藥學(下)。台北市:知音出版社,2003:647-8。
3. 臧堂。中藥材輕百科─現代版本草綱目。山岳文化出版,2005: 73。
4. 臧堂。中藥材輕百科─現代版本草綱目。山岳文化出版,2005:485-7。
5. 董玲婉、周麗娜。紫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國藥業 China Pharmaceuticals,2008;17(1):61-2。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25期" 100 / 6.20~ 6.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