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四逆散與四逆湯

◎文╱詹士賢
一、前言
四逆散與四逆湯是中藥臨床調劑中常見易混淆的方劑。此二方皆出於《傷寒論》,所謂四逆乃是指四肢厥逆,即四肢冰冷。四逆散與四逆湯雖名稱相近,在原出典中皆為治療少陰病症。但四逆散證其四肢逆冷的程度不重,僅表現為四肢不溫,而四逆湯證為陽虛陰盛之四肢冰冷,兩者本質完全不同,方劑組成思路也不同1,3。

二、病機
「四逆散」為外邪在少陽,肝膽之氣被外邪寒氣所阻止,因而使陽氣內鬱,無法伸展,使肝無法發揮其疏泄升達作用,而影響脾胃運化之功能,脾主四肢,脾胃既因肝之陽氣受阻,無法將氣血送達四肢,導致四肢手足寒冷1,3;而「四逆湯」為心、腎陽氣衰竭所引起,因心陽虛,則造成精神萎靡,腎陽虛則精不足,所以感到體力疲憊,患者會有似醒非醒想睡之狀態,且腎陽虛弱不能溫煦脾土,使脾失去運化功能,所以水濕下滲造成下痢;因腎陽虛衰,不能蒸化體內水液成為人體所需要的津液,故時常口渴且小便色白,舌苔白滑,此乃是因為水液不能為腎陽蒸化所造成2。

三、組成與方義

1、四逆散4,5

四逆散是由柴胡、枳實、白芍藥、炙甘草四味藥各等份所組成,主要治療肝膽之氣鬱所導致肝胃氣滯不能通達四肢,所造成的四肢厥逆。方中之柴胡有透表泄熱,可治外邪入少陽半表半裡所致的寒熱往來,其又能疏肝解鬱、宣暢氣血,故能疏肝開鬱,和解退熱,升舉陽氣。白芍有養血斂陰,收斂津液而護營血,養血以柔肝,養陰扶正,與柴胡協同瀉肝之邪熱。枳實善於破氣消滯,在此方劑中其功用在於幫助柴胡行氣、祛邪、疏導積滯,並除去鬱阻在體內之痰、食、濕、熱等邪氣,並將脾胃之陽氣送達四肢。甘草若用生者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咳嗽氣喘,以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症;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以及緩解藥物毒性及烈性等作用。在此方劑中主要使用炙甘草之益氣補中、緩和藥性功效。

2、四逆湯

四逆湯由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所組成。其中附子為君藥,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之作用,輔助附子回陽之功效。炙甘草在四逆湯中可和中益氣,緩解附子、乾薑的烈性,並協助附子、乾薑回陽救逆,為本方之佐使。

四、結語5,7
由上述可知,四逆散與四逆湯雖皆名為「四逆」,但四逆散為疏肝理脾之和解劑而四逆湯為溫裡劑。在辯證上,四逆散是以行氣解鬱,調和肝脾,扶正助陽為主,是疏肝理脾行氣之祖方,而後世則依其方劑及治法衍生出柴胡疏肝湯、逍遙散、血府逐瘀湯等著名方劑。四逆湯則為治療陽虛陰寒內盛之少陰寒化症方劑,故二方名雖相近,用途殊異,調劑時需更加注意,以避免錯誤發生。

參考資料
1. 葉俏波、蔡斌。四逆散方証辨析。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4(18);1:54。
2. 楊寶旺。從四逆湯淺談仲景的辨證組方思路。光明中醫,2010(25); 12:2182-2183。
3. 王綿之。中醫方劑十講。台北:相映文化,2006:126-127。
4. 呂景山。施金墨藥對。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第3版,2010:26-157。
5. 暢洪昇、王慶國、梁吉春。《傷寒論》四逆散證治及組方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5:3-6。
6. 王曉林。中藥方劑“四逆湯”分析。中醫中藥,2010(7);16:104-105。
7. 金豔、王慶國。四逆散証的病机探討。北京中醫藥大報,2004(27);3:16-18。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26期" 100 / 6.27~ 7.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