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義時
在執行中藥業務的調劑當中,經常會遇到麻黃與桂枝這兩味藥材,有時單獨使用,有時配伍使用,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期間,醫師所開的處方中,更會發現麻黃與桂枝。今就這個藥對在臨床用途上加以比較說明: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木賊麻黃E. equisetina Bunge及中麻黃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質莖。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膀胱經。藥材中空而浮,長於升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用於治療受到風寒造成的感冒,有怕冷發燒、頭痛鼻塞、無汗等一些外表症狀;又用於治療麻疹透發不暢,以及風疹身癢等症,還能宣肺平喘,治療因風寒所造成的咳嗽氣喘、胸悶不舒。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n cassia Presl的嫩枝。味辛、甘,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其體輕、色赤,有升無降。既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於治療因風寒造成的感冒,有怕冷發燒、肌肉酸痛、身體虛弱有汗的症狀均可改善。又能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用於治療心悸、氣虛,以及水腫、小便不利等證;還能溫經通脈、祛風除濕、祛寒止痛。亦可治療受風寒濕冷而肩臂肢節疼痛,以及婦女氣滯血瘀,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諸症。1
麻黃、桂枝同入太陽經,二藥配伍使用,乃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首創。麻黃善走衛分,能開發腠理,為發汗散寒之解表要藥,其發汗之力冠辛溫解表藥之首;桂枝,能溫經通陽、透達營衛、解肌發表,但發汗力軟弱。二藥相伍,可以溫散寒、以辛泄閉,麻黃得桂枝之助,發汗之力尤強;桂枝又能引營分之邪外出肌表而解,相須之中又有相使之用,成為發汗解表之峻劑。臨床應用時,須視其具體病情,掌握二藥的用量比,以免過汗傷正或小汗無效。若須發汗較著,用治素體強壯、新感風寒之表實者,則可麻黃倍桂枝;若麻黃用量略大於桂枝或相等,僅能出小汗,此用於大多病證;若桂枝用量大於麻黃,則微微汗出或無明顯出汗,用於年老體弱,或素有宿痰,或惡寒發熱、有汗等須發汗解表而又不宜大汗者。2
麻黃含麻黃素(Ephedrine)和偽麻黃素(Pseudoephedrine),為含量較高之活性成分,麻黃素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血管、升高血壓、興奮中樞神經等作用,它的作用與腎上腺素相似,可用於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反應,鼻粘膜腫脹,低血壓症等,但長期服用會產生耐藥性。偽麻黃素有利尿作用。桂枝所含主要揮發油稱桂皮油(Cinnamon oil),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等。3
總結,麻黃與桂枝之共同點:均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於風寒表證。不同點:麻黃,以宣散為主,發汗力強,適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的表實證。並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用於肺氣壅滯之咳喘證及水腫;桂枝,以溫通為主,發汗力較緩,外感風寒,無論有汗的表虛證和無汗的表實證均可用,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常用治寒凝血滯諸痛證,痰飲,蓄水證以及心悸脈結代等證。4
參考資料
1. 呂景山。施今墨藥對(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3。
2. 吳午龍、李世滄。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 。台灣: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318。
3. 顏正華。中藥學。台灣:知音出版社,2009:63-7。
4. 彭主榮、謝慶良。方劑學。台北: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2005:30-2。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38期" 100 / 9.19~ 9.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