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蕁麻疹 勿吃補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過敏,大多數為急性發作,數天後會自動康復,一旦反覆發作超過 6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發作時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通常 24小時內會自行消退,但經常會反覆發生,依其特性俗稱風團或風疹塊,也稱做鬼風疙瘩。
 症狀開始時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多位於腿部、手臂,逐漸形成凸起疹塊,面積逐漸加大,一般伴有劇烈的癢感,指甲抓撓會形成條狀突起紅斑,與周圍的疹塊相連。搔癢約持續 1個小時左右,數個小時後紅腫才會消退,不留痕跡。此後會在身體的另一部位再出現類似的風團反覆發作。
 引起蕁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複雜,約有 3/4病人找不到確切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常見誘發蕁麻疹的原因為飲食,如蝦、蟹、貝、蛋、奶、堅果類等,或是由細菌、病毒或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另外氣候變化,或物理性因素如運動、陽光、摩擦、搔抓等,或接觸性物質如動物毛屑、香水化妝品等,或壓力、女性經期、懷孕引起荷爾蒙變化時,或藥物如消炎止痛藥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中醫在臨床上常依分證型論治,依「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急性初期常以濕熱蘊膚為多見,臨床症狀為風團反復發作,色紅灼熱瘙癢,此起彼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方式以疏風清熱止癢,處方以消風散加減。
 治療方法宜益氣養血,疏散風邪。處方選當歸飲子加減。中藥以當歸、生地、川芎、白芍、生黃耆、制首烏、白蒺藜、荊芥、防風、生甘草等。兼畏寒、怕冷者,可酌加制附子、桂枝。而針灸的療法,偏向血熱為病的可以曲池、血海、三陰交為主要穴道,以達清熱祛風止癢;癢甚則眠差可加上內關、神門、申脈、照海以養心安神、調和陰陽;濕盛可以豐隆、太白、陰陵泉以健脾利濕止癢。
 要避免蕁麻疹發作,平時應注意飲食、起居,避免熬夜及食入烤、炸、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宜酌量食用綠豆、薏仁、仙草、愛玉等略涼潤清熱的飲食,或可沖泡金銀花、菊花、枸杞各約 3~5克來清虛熱養陰血。另外在發作期間,不宜冒然進補如麻油雞、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等,否則可能造成愈補愈大洞。另外平時就需留意可疑的過敏因子,找出可能過敏因子,減少日後發作的機會。(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趙翰林口述,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載自2012/12/28"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