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再論關節炎手術

■吳重達
 上週說到自然就是美。有位高中同學來電,說他母親有嚴重的雙膝退化性關節炎,天天痛得抱怨連連,醫生建議人工關節置換,他母親不願意開刀。現在,你老兄又在報上說不必開刀,豈不誤導病人?
 好吧!醫師的原意是:當一個病人有了關節的疾患,可是臨床上的症狀並不嚴重到會妨礙病人的日常生活與睡眠品質時,是可以不必做積極的開刀治療。而評估的依據便是走路有無限制?上、下樓梯是否有症狀,受到限制?能蹲否?坐下站起時有無困難?……等客觀的標準,並不是由醫生或病人主觀上喊開或不開來決定!
 人工關節置換的主要適應症是止痛,將被破壞的關節面切除而以人工界面去取代而避免了骨與骨的直接接觸,因此就不會痛,再加上手術也矯正了變形,因而外觀上會改善。也因為症狀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自我照顧能力得到增進,自然會得到開刀該有的好處。
 可是,畢竟是人工的東西,對身體而言是一個外來的異物。雖不致於有排斥,卻老會有一個不是自己的東西在體內的感覺,不舒服是一定會發生的!而且人工的東西本來就有使用限制與年限;也有照顧的問題,這些環節一個出錯便會有接連的變化與反應出現,有時可以解決,有時卻非得再開刀處理不可。
 所以,盡責的醫師應用心地替病人由多方面向去思考、討論治療的必要性與最合適的治療選項,雙方互相理解,有了共識之後再做治療就可以達到大家都期待的最大療效,不是嗎?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2/12/02"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